天下本就一物降一物,没有人能永远称霸天下。
诸葛亮死的时候五十三岁,他死是病重所致,以他身居高位来看,不应该吃得不好,或者得不到良好的医疗照顾,他是完全被自己累垮的。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蜀国上下全依赖诸葛亮一人。
为了不负先帝刘备所托,诸葛亮名副其实地做到了鞠躬尽瘁。其实也是他太过专权导致的,他不相信刘禅,从未想过还政与他,也不愿放权给任何人。
皆说曹操是专政的谋臣,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虽从来无篡位之心,但他也同曹操一样。诸葛亮神机妙算了一生,生前诸事尽在他的谋划中,连身后事,他都能算得准确无疑。
公元234年,蜀国经过三年的准备,诸葛亮吸取前几次北伐久攻不下的经验教训,连同孙权一起攻魏。但孙权大军被魏明帝曹叡亲自率军打败。
诸葛亮这边与魏军相持了一百多日,期间不断地向司马懿下战书,可是狡猾的司马懿就是不接招。大约是诸葛亮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要是此次再不打败曹魏,他可能就没机会了。
司马懿不愧为诸葛亮最强劲的对手,在诸葛亮向他送去女人衣服想激怒他时,他根本不中计,反倒乐呵呵地,还问诸葛亮派过来送战书的使者,关于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情况。
听到诸葛亮事必躬亲,且睡眠饮食均不规律后,司马懿心里有了数,他知道诸葛亮活不久了,再这么耗一耗,没准真把他耗死了。
诸葛亮也知道,自己确实耗不动了,他向刘禅派来的人交代了接替自己的人,又向各将领交代了退军之事,他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了。
人都希望落叶归根,大家都以为诸葛亮会要求葬回成都,没想到诸葛亮在交代死后秘不发丧,还交代不葬回成都,指明要葬在定军山。而定军山那么大,具体墓地他选好了吗?
没有。诸葛亮只留下一个锦囊,要求让四个士兵抬着他的棺材一直向南走,什么时候棺材上的绳子断了,便将他就地埋葬。刘禅看了半天没想明白,但相父的意愿,是一定要遵守的,便差人照办。
没过多久,诸葛亮病死在了五丈原,刘禅挑了四名士兵,抬着诸葛亮金丝楠木的棺材就往南去了。但由于棺材特别重,士兵出发不久就疲惫不堪,可看看绳子,却一点要断裂的意思都没有。
又勉强走了一段,四个士兵实在抬不动了,便商量了一下用刀把绳子割断了。棺材落地,终于可以安葬诸葛亮了。四人就地找了个地方,草草地埋葬了诸葛亮的棺木,然后回去复命。
刘禅算算时间,觉得这四人回来得也太快了吧,疑心他们并没有走到定军山,便询问情况。四人心虚,回答的吞吞吐吐,在刘禅的逼问之下,四人终于承认了实情。
刘禅大怒,当即斩了这四个士兵。斩完后才想起来还不知道诸葛亮安葬的具体位置,后悔也来不及。
然而所有人都不知道,这看似没法按安排行事的做法,却正是诸葛亮想要的。正常人下葬肯定都有一队人马护送灵柩去墓地,他不仅不要马车送,还只要四个人手抬那么重的棺材,就是知道四个人抬不了多远,肯定不会自觉地等绳子断裂再将他下葬。
随意挖坑一埋,便没有人知道他葬在哪里。他一生为蜀国,为刘备征战,树敌不少,他死后蜀国无人,必定会遭到对手的报复,死了也不得安宁。
这也是他秘不发丧的原因之一,虽然军中用木雕做了他的假人像迷惑曹魏,但司马懿不久便会发现他不在军中,为了确认诸葛亮是不是真的死了,司马懿一定会去追击,会亲自确认尸体。只有不选地址随意下葬,才能躲过所有人的耳目,保他永远清静。
诸葛亮这个锦囊,算尽了所有人心,即便是曹操留下的摸金校尉也拿他没有办法。如今定军山下有座占地二十四万平方米的武侯墓,是263年时,刘禅顺应民意为诸葛亮修建的祠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