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有商鞅变法,六国也有变法改革,为何最终还是秦统一了天下?

秦有商鞅变法,六国也有变法改革,为何最终还是秦统一了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49 更新时间:2024/2/7 23:30:06

两千余年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自西陲发迹,其先祖非子为周王室养马有功,受封秦地。之后数代国君励精图治,率领秦人崛起于乱世,历经百年起伏,及至孝公,奋前辈之余烈,重用魏人卫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不断增进农业生产,为大秦灭六国,实现中国一统大业奠定了基础。想必有读者朋友想问:“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那么其他六国为什么不效仿而图强呢?”且看笔者从秦与六国异同出发,一一道来: 一、内忧外患,秦需自强

崤山以东,是战国其余六雄,与他们相比,秦人没有多辉煌的身世:先祖恶来商纣王,被周武王杀之;非子为周天子养马有功,受封秦地,非子便以封地为氏,号为“秦嬴”,但秦人依旧只是周之附庸,而秦人又世代戍守边境,与犬戎为敌。卑微的身世、凶残的敌人、贫瘠的土地,养育出心狠手辣,能征善战的秦人,但却被山东六国鄙夷为“蛮夷”,虽秦地无礼乐教化,但卫鞅与他带来的大法律条,却也不再受到束缚,最适合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var1]

秦人虽然出身卑微,但都知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昔日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至新都,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国;秦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秦穆公时代秦国参与中原争霸,虽强不过同样崛起的晋国,但及时转变方向,将矛头指向西戎,又四处招揽贤才,“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在谋士由余的协助下,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间继父祖之余烈,频频向晋挑战,却难得一胜;桓公、景公、哀公、悼公、厉共公、躁共、怀公、灵公都非中兴之主,简公、献公虽有图强之意,但无奈百年衰落,在变法上尚不彻底,却都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及至孝公,对衰落的秦国深恶痛绝,决定改革图强,欲夺回河西之地,完成父辈的遗愿。于是孝公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一篇《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引得卫鞅求见,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从此,这对被后世推崇有加的君臣联手合作,在秦国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秦国遂强,“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改革的道路是艰难的,惠及百姓,却触及了贵族的利益,因此嬴姓宗室大多反对,还是公子的秦惠文王嬴驷以身犯险,但都没有阻碍秦孝公变法的决心,为何商鞅变法能在秦国延续数年,而山东六国效仿不来,最大的原因便是孝公与卫鞅这对君臣始终亲密无间。而秦孝公的后继者们,亦不敢忘先祖之志,因此商鞅虽死,但法律畅行,六国也无一国能做到此。

二、魏从变法,成就霸业

[var1]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为秦一统天下的霸业奠定基础,然而在商鞅之前,也有人帮助魏国变法图强,此人便是李悝。其实魏国比秦国更早有统一的能力,为何?世人只知商鞅变法,殊不知商鞅投秦所带之物,正是李悝的《法经》,秦国商鞅变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魏国李悝变法。魏文侯时期,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其重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魏武侯时期,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魏国继续强大。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盛极一时的魏国败了,败给了日益崛起的秦,其中错的不是魏国的法律,李悝、吴起的变法,错的是魏惠王,将先辈留下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马陵之战,魏国实力大损,称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河西之战,不仅河西之地尽失,魏卒还被秦军斩首八万;公孙衍发动“五国相王”引得楚国不满,楚国向魏国发起进攻,魏国再败。魏惠王时,曾经强大的魏国却处处挨打,先祖留下的基业被耗损殆尽,魏国再无力变法图强,直至灭国。

三、筚路蓝缕,荆凤夭折

[var1]

相比于秦发迹于西陲,楚国同样身份低微,常常以“荆蛮”自居,周代典籍《国语》有言:“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从弹丸之地丹阳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业之艰难,令人叹息。那时的楚国穷啊,首领熊绎受封周成王分封为“子”,楚人大振,想要祭拜先祖之灵,全国上下竟然拿不出一头牛来,只得在鄀国这个地方偷一头小牛来祭祀祖先。楚国惨啊,还是小国的时候,不得不看周室脸色行事,稍有不慎便是刀兵相向。楚国虽弱,但楚民懂得自强,因此楚国多出贤君明君,楚国国君熊绎励精图治,带领领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终于在南方站住脚跟,建国之初虽举步维艰,征战也是胜负参半,可喜可贺的是等到了楚庄王,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国,楚庄王也成为新一任“中原霸主”,荆楚凤凰,终于展翅高飞。

[var1]

楚悼王元年(前401),各国竞相改革成功,然而此时的楚国国外形势严峻,国内社会矛盾尖锐,而为了延续楚国霸业,楚悼王重用帮助魏武侯改革变强的吴起,变法雷厉风行,又得到悼王全力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吴起却没有商鞅的好运,在变法如火如荼进行中,楚悼王不幸病逝,楚朝旧贵族势力抬头,欲诛吴起,吴起急中生智,伏在楚悼王尸体上,旧贵族依然用乱箭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王尸,随着楚悼王与吴起的死去,楚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也就夭折了。尽管后人重拾霸业,但依然难逃覆灭的命运,楚怀王时,虽任用昭阳、芈原、景翠、屈丐等贤臣良将,楚庭一时人才济济。楚怀王和唐昧积极变法,恢复了楚悼王、吴起时期的许多法令,但这次改革触动了权贵阶层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抵抗,改革再次失败,这只南边高傲的凤凰,再不能展翅飞翔。 四、田氏代齐,只图小利

[var1]

说起齐国,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个人:吕尚,“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的就是他了。在吕尚助周灭商后,他就被周武王封于营丘,国号为齐,后世为作区分,变称为“姜姓齐国”,吕尚到底营丘后,应当地风俗,简化礼节而修政,大力发展渔业、工商业,并从海中获取食盐,凭借鱼盐之利,齐地人口大增,齐国成为大国。然而百年之后,齐国卿大夫做大,开始废立齐国国君,直到田氏专权,齐康公被田和放逐,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世称“田齐”。

[var1]

齐国也有变法的例子,昔日齐威王不堪国弱,立志改革,思贤若渴,得邹忌为相,“谨修法律而督奸吏”,齐国由弱转强,遂成东方大国。然而好景不长,等到了齐愍王时,齐国看似强大,但暗疾不少:相邦田文专权、苏秦入齐从事间谍活动、田甲劫王。而愍王也是个只图小利的人,在五国合纵攻秦时作壁上观,不知“唇亡齿寒”;常常因小利而派兵攻打六国,四面树敌;为争宋国,对盟友大打出手。最终五国伐齐,齐国差点亡国,齐愍王辗转各地,因其傲慢无礼,所到之处皆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最后还被楚顷襄王和楚将淖齿所骗,被杀掉了,齐国也再无问鼎中原之志,最后慢性死亡。 五、一弹指顷,由盛转衰

[var1]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为什么秦灭六国的顺序中,韩是第一,因为韩国虽然,但韩弩可使“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剑也以锋利著称,“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相比读者们不会相信,七雄中最弱的韩国,也盛极一时。那时是韩昭侯时期,为修政法,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var1]

然而有申不害相助,韩国也难成大事,韩国的位置实在是太差了,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阻秦国东出而被虎视眈眈,南有楚国时常侵扰,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韩国的盛世也只在申不害为相的十五年内,之后,韩国迅速衰落,夹在列强中间,屡遭欺凌,又不得不为苟延残喘而吃嗟来之食,被秦驱逐攻魏、楚,被魏驱逐抗秦,天下皆言韩人“反复无常”,实乃无奈之举。 此外,战国七雄的燕、赵都有过改革,燕昭王用乐毅改革,使燕有了抗齐的资本,更是使得五国合纵伐齐时,推举乐毅为将,获得大胜,齐差点灭国,燕得报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推行军改,赵国兵强马壮,名将辈出,拓地千余里。然而可惜的是,这位昔日雄主,晚年却因自己两个儿子对王位的争斗,而饿死沙丘宫。秦有商鞅变法,山东六国也有自己的变法改革,但相比之下,却只有秦能彻底变法,秦惠文王即位,虽诛商鞅,但商君之法并未废除,此后被武王、昭王、庄襄王、始皇帝沿用,这才使得秦最终能胜六国。

更多文章

  • 吴国原是落后国家,为何能迅速崛起,击败楚国,占领郢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吴国打完楚国后又怎么样了,楚国吴国纪录片,楚国打败过吴国吗

    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长期与晋国争霸,国力十分强盛,楚庄王在位时期成为天下的霸主,甚至问鼎中原。可是,在吴王阖闾在位时期,他多次与楚国交战,并在公元前506年率领大军一举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如果不是秦国援助,楚国差点就此灭亡了。那么,落后的吴国是怎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呢?[var1]一、晋国

  • 齐桓公的死因 齐桓公死后由哪个儿子继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齐桓公为什么叫齐桓公,齐桓公死后最后一位继位的是谁,齐桓公如何登上皇位的

    于是管仲回答:君欲继承霸业,则必立贤。于是齐桓公立公子昭为世子。齐国的祸乱由此而使。齐桓公死后,竖刁、易牙发兵攻世子昭,昭出奔宋国。竖刁、易牙立公子无亏即位。其他诸公子以公子商人为首,以为无亏无权即位,于是发兵群攻。卫公子开方独善公子潘,也率家丁助战,齐国大乱。公子雍族微无势,出奔秦国,秦用为大夫。

  • 魏延和关平联手双战许褚,能否斩了许褚?曹操的评价很公道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许褚与魏延,魏延vs关平许褚,黄盖魏延许褚谁厉害

    三国演义中,魏延、关平、许褚三人,似乎并没有什么交集,大家都没有互相切磋过,所以很难分析他们对战的结果。不过他们三人都和庞德有过交手,所以我们通过这三人和庞德的对战成绩,便可以轻松地推断出,魏延和关平联手,到底能不能斩杀许褚?许褚战庞德庞德原本是马超的手下,在西凉军中鼎鼎大名,其武力一直被众人视为仅

  • 金日(mi)磾(di):匈奴休屠王的长子,为何能被汉武帝倚重辅佐汉昭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侯日磾,金日磾的后人视频,金日磾和霍去病的关系

    (梦归秋辰:第424期)清代诗人龚自珍说过一句话: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个好的王朝不仅能让自己的人才得以物尽其用,还能产生一种人才向心力让周边其他王朝的人都能为自己所用。这需要一个王朝文化的昌盛和综合实力的强大,毫无疑问汉唐就有这样的实力。晁衡在唐朝时期,不仅契苾何力、高仙芝、哥舒翰、仆

  •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为何刘备和曹操都钦慕周瑜?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备周瑜搭配,东吴周瑜简历,周瑜追杀刘备渡江

    周瑜年少时期便与“江东小霸王”孙策交好,21岁起便随着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协助孙策在吴地开拓打出一片天地,携手建立了孙吴政权。后来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同协助年少的孙权管理国家大事。建安十三年 (208),他更是率军联合刘备的蜀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自此奠定了“

  • 俩宠妃欺负一宫女,刘邦看不过将她临幸,却生了个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刘邦怎么对待吕后宠妃,刘邦宠妃现状

    你看刘邦把皇位让给了吕后的儿子,也就是汉惠帝刘盈。刘邦把最为富有的齐国,给了自己的长子刘肥。刘邦把最有影响力的赵国,给了最宠爱的儿子赵王如意。唯独这个刘恒,刘邦把他封在又小又偏僻的代国,让他当了代王。关键是这个地方和匈奴相邻,与匈奴打仗是不可避免的。就是这么一个人人不喜欢的地方,给了刘恒来当封地的。

  • 先给李斯做卧底,后害死关内侯,《大秦赋》中的嬴虞结局是个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嬴虞与关内侯,李斯为何不救嬴虞,为什么李斯要杀嬴虞

    图:网络昨天晚上睡得早,没来得及追剧。今天上午坐在电脑前,终于补完了《大秦赋》第37—39集。在最新的三集里,要不是太后下手快,不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长信侯嫪毐,差点就和魏国来秦的使女魏嫣发生了感情,李斯和阳泉君也差点死在楚国的都城郢。面对嫪毐越来越嚣张跋扈,以嬴傒为首的秦国宗室子弟和相邦吕不

  • 入蜀就冷落张飞?刘备为何让张飞死守阆中七年直到死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飞和张飞传人,张飞死之前诸葛亮给了张飞一封信,张飞与刘备的历史

    因为义气相投的三个人结为了兄弟,上阵杀敌数载才得了天下。做大哥的刘备成了蜀汉的皇帝,而做兄弟的张飞、关羽都成为了蜀汉的大将军。可是建了蜀汉之后,刘备并没有把这两位兄弟留在朝中。关羽去了荆州,张飞被刘备分到了阆中。同是结拜兄弟,为何把这么重要的荆州交给了关羽,而张飞只是到了阆中这样不起眼的地方。莫不是

  • 八王之乱:司马懿第四子手握重兵,为何却束手就擒、乖乖等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司马懿最后惨死谁手,八王之乱和司马懿有关系吗,八王之乱后司马懿后人还有吗

    京城内楚王发兵之时,汝南王司马亮正在王府中读书。忽然,汝南王手下的领兵司马踉跄入报,说外面兵起,传说是有诏收逮汝南王。领兵司马是个参加过灭吴之战的老将,他请求司马亮下令,派遣王府卫兵出府警备。楚王司马玮 画像司马亮头摇个不停,他根本想不到会有人派兵来抓自己,疑为讹传,不肯照行。不久,汝南王手下长史从

  •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只冷冷地说了4个字:为国除贼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韩信被杀前喊了三个什么字,韩信被谁所杀的,韩信被赐死后谁帮他收尸

    只可惜其中绝大部分英雄,最终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黯然离开,让后人至今为之感慨。尤其以兵线韩信为例,成也萧何败萧何,令人颇为遗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垓下之战十面埋伏,霸王项羽饮恨自尽。韩信的战绩足够精彩,最终却因为自己的性格缺点死于长乐宫中。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没有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