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其中绝大部分英雄,最终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黯然离开,让后人至今为之感慨。尤其以兵线韩信为例,成也萧何败萧何,令人颇为遗憾。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垓下之战十面埋伏,霸王项羽饮恨自尽。韩信的战绩足够精彩,最终却因为自己的性格缺点死于长乐宫中。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没有任何人称得上完美。只是很少有人知道,韩信被杀以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为国除贼”,被人诟病至今。
韩信的崛起
世人都认为是萧何成就了韩信,但这个过程之中,其实也有项羽一部分功劳。其一,是韩信投靠项羽之后,并未受到重用。满腹才华热血没有任何用武之地,韩信自然不会甘心。
试问项羽对韩信,也能像刘邦对韩信一样,命他为大将军,后续还有刘邦什么事情?不否认张良和萧何,政治才能的优秀,但军事上面,这两人还真不是韩信的对手。
其二则是项羽对刘邦的逼迫,促使刘邦不得不做出决定,让韩信统领手下所有将士。当项羽连战连捷之际,刘邦却四处碰壁。身世、才华、武力、势力,刘邦没有任何一处能够和项羽较量。
可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不允许刘邦就这样认输,韩信的出现,完全等同于黑夜之中的烛火,点燃他的希望。
最终,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功帮刘邦带回了逆天改命的大将军。而韩信统军以后,也的确向刘邦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前文中提到的所有战绩,全都是由韩信统帅完成。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韩信的引领,刘邦以及刘邦原有的武将谋士,是否还能完成这样的壮举?长达两百余年的西汉,又能否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中?
韩信的缺点
然而韩信的缺点也很明显:情商足够低、过分优柔寡断。这与他在战场上相比,完全就像是两个人。
首先是情商足够低这个缺点,以他要求假齐王就能够看出来。无论是试探、威胁还是真心恳求,都绝不应该在天下未定的时候索要。时机不对的时候请赏,不是要挟,也成了要挟,和找死没什么区别。
其次,就是过分优柔寡断,造反就造反,非要在造反之前还知会别人一声,刘邦不杀他还能杀谁?在这一点上,韩信甚至不及曹操的万分之一。
曹操就能做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韩信却非要先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幻想着对方逼迫自己以后,双方在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厮杀。
关键是大家都知道韩信厉害,谁还会以彼之短,攻彼之长?更离谱的是,萧何统治韩信叛变的陈豨,已经被杀的时候,韩信竟然还老老实实地跑到长安宫去祝贺。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没人相信韩信没有考虑过自己可能遇到的危险,但依旧选择“挺身而出”,如此优柔寡断的性格,能在军事领域大放异彩,也算是古往今来第一人。
萧何的言语
韩信的失败是注定的,只是萧何的评价,却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政治的博弈,残酷而无情,但为国除贼四字,实在站不住脚。
且不说韩信当时还没有明确谋反,就韩信真的谋反,整个西汉都是他打下来的,顶多也是再次较量一番而已。
乱世之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赵匡胤同样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历史又对他有多少苛责?
更何况韩信能够成功,也是萧何当初亲自将其追回,并承诺帮助他成为大将军。韩信对萧何的信任,最终只换来萧何如此评价,想必世人都会为他感到不甘。
如果这一切都只是吕后的谋划,完全可以说是西汉政权和韩信的博弈之中,韩信输的一败涂地。可萧何参与进去,韩信多多少少输得有些“冤枉”了。
历史总由胜利者书写,无论生前多么威风,死后也不过一捧黄土。兵仙也好、齐王也罢,最终也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唯一值得人们怀念的,唯有战场上无与伦比的指挥能力。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自从他离开之后,封建王朝的武将谋士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此自信地说出这样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