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诸葛亮的功绩,喜欢读三国的朋友想必早已经是如数家珍,当然其中也有经过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在民间口口相传的诸葛亮,被誉为智星下凡。他足智多谋,曾舌战江东群儒,设计逼孙权合盟对抗曹操。
又有草船借箭,连周瑜周公瑾都佩服不已。一道空城计更是让司马懿数十万大军吓破了胆。只不过可惜的是刘备不曾听诸葛亮劝住,在关羽死后执意要带兵向东吴报仇,最后在夷陵之战大败,蜀国元气大伤。诸葛亮接下了烂摊子,却也无力回天,六出祁山最终于公元234年含恨病逝于白鹿原。
诸葛亮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也是尽忠的一生。他在刘备死后,几乎已经掌握了蜀国的兵权和政权,但却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尽管刘禅昏庸不堪,但诸葛亮也没有丝毫的反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一切都是为了感恩于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情。
我们知道,现在大家读三国,有很多情节都掺杂了演义的部分。但是“三顾茅庐”却是切切实实有记载的,其中最能证明的便是诸葛亮亲笔写下的千古名篇《出师表》。
在《出师表》上有一句话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在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已经有27岁,这在古代也不算年龄太小了,而他在荆州的好朋友们也都出了山。而当时曹操,孙权也都成了气候,近的更有荆州牧刘表可以投奔,那么他为何却要等到刘备找上门来之后,才跟随下山的呢?假如说刘备没有三顾茅庐找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否会隐居一生呢?首先我们来看诸葛亮为何不选其他三家。
原因很简单,曹操这一边,已经有了很多的的能人异士。首先“鬼才”郭嘉其才华便已不下诸葛亮,更是深受曹操信任的心腹谋士。除此外还有彧、荀攸、程昱等人,诸葛亮投奔曹操恐怕难得重用。
孙权呢是继承哥哥孙策的皇位,根基未稳。而且孙氏家族很重用家臣,也就是随孙坚和孙策打过天下的老部下,诸葛亮前去只怕也得不到重用。刘表就不用说了连自己家事都处理不好,更别提打天下了,所以诸葛亮也不愿投奔刘表。
事实上诸葛亮早已经瞄准了刘备,否则也不会有“未出隆中而天下三分”这一说了。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早有提到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是说诸葛亮起初也并没有为官之志的,正是感恩于刘备的信任,才出山相助。若刘备三顾茅庐,只怕诸葛亮会像一个纯粹的文人,种种田读读书,最后成为一代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