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雍正皇帝是一个不输朱元璋的人,他对官员的管理十分严格,惩罚贪官的手段更是残酷。不过,就是在这样一个皇帝管理下,依然有那么一个人烨烨生辉,他就是“雍正王朝的第一宠臣”李卫。
从时间上来看,李卫经历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朝代,但他的大半辈子几乎都献给了雍正皇帝,短短时间的时间就成为了直隶总督,升迁速度快的让人不敢相信。
乾隆执政后,虽然李卫是他父亲一朝的官员,但乾隆依然保留了他的职位,并对其非常的恭敬,一直到死还享受这圣誉。那么,李卫的一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他的结局又如何?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雍正王朝的二枭三杰
众所周知,雍正能够登基称帝并打造清朝盛世,离不开5个人的帮助,暂且将之定义为“二枭三杰”。隆科多、年羹尧属于两朝元老,康熙执政时期受到提拔,于雍正王朝达到人生巅峰。
四皇子胤禛能够顺利登基称帝,离不开隆科多的帮助,毕竟他是步军统领管理着京师所有的兵权与治安,雍正即位初期也维护了北京政治的稳定。
年羹尧也是康熙为雍正物色的辅政大臣之一,西北游牧民族入侵时,年羹尧全权管理川陕的军政要务,替雍正平定了西北的叛乱,进而稳固了国内的政权。
可惜的是,隆科多、年羹尧巅峰时期有多么辉煌,他们落幕时期就有多么悲惨,两人皆被雍正皇帝问罪、抄家结局凄凉,也验证了兔死狗烹四个字。
“三杰”分别是指田文静、鄂尔泰和李卫,相比于前两人而言,他们三个才是雍正的心腹。鄂尔泰是康熙时期的举人,但却是在雍正年间被重用,曾担任广西巡抚、云贵总督。
鄂尔泰主要的功劳就是在滇实行改土归流、设置州县,加强了大清朝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死后受到了雍正皇帝的褒奖与追封。
田文镜也是雍正时期的“模范疆吏”,雍正皇帝提出的“耗羡归公”、“摊丁入亩”,他就是大力支持者之一。鄂尔泰、田文镜虽是清官干吏,但许多人真正熟悉的莫过于李卫,一部《李卫当官》把他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不过,影视剧中的李卫与现实中的李卫差距甚大。作为雍正皇帝最其中的官员之一,李卫的一生简单又传奇,他的人生结局也让人泪目。
历史上真正的李卫
《雍正王朝》中,李卫是贫苦出身,更是雍正的潜邸奴才,但真正的李卫却不是如此。他身于当时的富裕之家,因少年时读书不努力、没有天赋,所以仕途上一直不顺利。
无奈之下,家族只能花钱给他捐了一个小官,当时这个渠道名为“捐资”。康熙年间李卫曾在云南做官,但因没有什么背景职权很低,但他对于自己的差事却从不懈怠,事无巨细、兢兢业业。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据传有一次李卫在审判一件杀人案时,因罪犯的身份有些强大,诸多的官员都想要从轻处罚他。可是,李卫却站了出来伸张正义,最终把这个犯人依律论处。
刚巧在围观的人群中,还是雍亲王的雍正看到了此事,并被李卫的勇气折服,也让他深深记住了这号人物。雍正登基后,李卫的仕途迎来了快速的发展。
云南的盐政一直是个大问题,因当地少数民族居多政治问题非常复杂,而云南、四川一代又是盐业的重要地区,奈何走私犯猖獗,官府无可奈何,百姓苦不堪言。
李卫上任后,不顾地头蛇的势力大力打击走私犯,同时又集思广益制定了一个解决办法,很快云南盐政的问题得到了好转,李卫的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大约在雍正三年的时候,李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后期又晋升为浙江总督,纵览浙江一带的所有政治事情。隋唐大运河开通以后,南方的经济就逐渐超越北方,成为了纳税的重地。
清朝时期,南方更是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商贾,他们在那里交易活物并享受人生,但也随之带来了“偷税漏税”的问题,尤其是生意火爆的青楼行业。
为此李卫学管仲制定了一套行业标准,不仅将青楼行业标准化,而且还为清朝的赋税增加了一大笔钱。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满清一直实行的都是闭关锁国政策,但雍正时期却不是如此。
李卫任职浙江总督期间,他积极支持开放浙江海禁,鼓励海边商贾进行海上贸易,使得浙江沿海等地的经济更上一层楼,这便是李卫的魄力。
雍正王朝时代,“吏治清明”是雍正皇帝所关心的大事之一,而李卫无疑是他最大的支持者。野史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浙江有一个顿顿吃白菜的官员唐文尧(只吃白菜心),属于当地的一霸且与土匪有牵连,百姓敢怒不敢言。
李卫受雍正派遣负责调查此人,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虽然一些人有心帮助李卫,但慑于唐文尧的淫威他们不敢有任何作为。在此情况下,李卫不惧任何阻力先铲除了当地土匪,随后又彻查了唐文尧。
唐文尧问罪抄家后,李卫在他的家中发现柴火都是人参,夜壶都是玉做的。唐文尧此人虽然不存在,但他却有历史原型,那便是浙江官员范时绎。
此人祖上是清朝重臣,在浙江发展了好几代人,可以说是只手遮天的人物,但李卫却不畏惧他的权势,以雷厉风行的手段铲除了这个危害社会的人。
雍正七年,李卫被提升为兵部尚书,3年后提升为刑部尚书,不久又被提拔为了直隶总督。十年间,他从一个不值一提的云南小吏,一路走到直隶总督的位置,整个大清朝估计也就只有和珅能相比了吧。
李卫在京为官期间依然不改“刚正不阿”的态度,鄂尔奇是当时的九门提督,其哥哥还是雍正皇帝的三大心腹之一鄂尔泰,可他却坏法营私、紊制扰民。
李卫毫不顾忌鄂尔奇的身份上书弹劾了他,雍正皇帝得知此事遂以“鄂尔泰的弟弟”为由赦免了鄂尔奇,但也足可看出李卫不惧权贵、为民请命的思想。
雍正十四年皇帝去世,乾隆登基称帝,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时期的重臣张廷玉都被乾隆赶走了,可李卫依然是一抹不一样的风景,他继续担任直隶总督,足见乾隆帝对李卫的看重。
李卫也没有辜负乾隆的期望,直隶一带曾发生土地的纠纷案,涉案双方一方是农民,一方是皇亲贵胄,他彻查后得知是皇亲贵胄的家奴贿赂了官员,霸占贫农的土地。
随即李卫一纸奏疏到了乾隆的面前,后者不仅处理了皇亲,而且还夸赞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一直到李卫去世,他都在直隶总督的位置上为民请命、不揉沙子......
古人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李卫与老百姓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让人感动的结局
上述咱们提到,李卫曾在浙江当过总督,而后因任职有功被提拔为京官。值得一提的是,多年后,李卫多年后以直隶总督的身份巡视浙江。
当时,浙江一带的老百姓以为李卫又要回到浙江为官,激动之余便自发地走到街上欢迎李卫,相关史料记载:“额手相迎者,蜂拥蚁屯,绵延数十里......”
虽然李卫只是路过浙江,但也足以看出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老百姓深深地记着李卫的好。公元1382年,李卫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因病去世享年51岁。
虽然李卫仅仅替乾隆工作了两年,但皇帝依然下令以总督之礼安葬李卫,并谥号敏达。《汉书》中记载,敏达的意思就是“敏达好政,欲为国忠”,比较符合李卫一生的人设与作为。
与此同时,乾隆皇帝还下令把李卫送回家乡安葬,让他能够落叶归根。史书记载:“其经过地方文武官员,在二十里以内者,俱差人护送照看出境......”
我们都知道,乾隆中后期曾多次下江南游玩,还在民间看到老百姓为李卫建立的雕塑和小庙,以此来表达对这位官员的感恩,但乾隆事后却下令拆除了这些神庙。
这件事情虽然不知道真假,但既然在民间流传,也足可以看出来李卫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一个靠着“捐资”走上仕途的官员,可以说在科举盛行的大清朝,用“文盲”两个字来形容也不过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让老百姓铭记于心,甚至自发为他做了许多事情,让人不得不泪目,这或许就是民心所向吧。对于李卫,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