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必须严加限制。”这是1908年享年七十四岁的叶赫那拉氏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言。而这位叶赫那拉氏不是别人,正是我们都十分熟悉的慈禧太后。
这就不由得让后世人心生疑惑——毕竟慈禧的后半生一直是清朝幕后的统治者,堪称是中国最尊贵的女人。那么在她临死之前,又为什么要为后世子孙留下这样一条与自己生前行为完全相悖的“女人不得干政”的遗言呢?
难道,慈禧太后的死别有内情?通过查阅史书,我们不难发现慈禧就死于光绪帝驾崩后的不久时日,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在此基础上,学界便也提出了“病死说”、“累死说”等几种说法,而在后来,慈禧身边的第一大太监李莲英——他的姐姐更是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方向“毒死说”。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事情的真相?不妨让我们来看一看。
第一种说法:病死说
在绝大多数人心里,其实慈禧都像是书上记载的那样,是因病而去世。而事实上,这也是学界大部分学者所赞同的观点。这一方面是由于慈禧太后毕竟年事已高,而当人的生命步入晚年,身体的各项机能也会随之退化,这是不可逆转的。同时,在清朝太医请脉的记录中,也能从侧面对这一点加以佐证。
根据太医的描述,慈禧太后虽然是一个身体健康的老人,从来没生过什么大病,但是却也会二连三地出现一些咳嗽、腹泻等小问题。太医们只能对症下药,暂时缓解这些情况,却不能彻底阻止这些疾病的复发。
但是在1908年,一位叫做陈秉钧的太医却发现慈禧的肠胃问题产生了变化,这一次疾病相对之前来势凶猛,甚至都对慈禧的日常起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在慈禧病逝之前,她本人也在遗书中提到了这一情况,称自己从今年夏天开始就时常感到不舒服。
按照太医院给出的解决方法,慈禧应该静心休养,但是已经习惯了把握朝纲的她又怎么可能在这时候轻易放权呢?于是便一日日将小病拖成了大病。根据《慈禧外纪》记载,当终于拖到了这一年的10月时,由于宫中操办慈禧的73岁寿辰,作为主人公的慈禧也十分高兴,一不小心多吃了些点心,加上吹了冷风,当晚便得了痢疾之症,于是就“肺气化燥,胃气滞浊”。
所以就有观点认为,其实在光绪帝去世之前,慈禧便因为腹泻已经精神状况大不如前,但只是强撑着去处理皇帝的后事,以为自己的病和以前一样只是小事,只要休养一阵子就能恢复到从前的情况。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导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使得慈禧的病一拖再拖,不治而亡。这也是“病死说”的来历。
第二种说法:累死说
而除了病死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慈禧是操劳过度而死,通俗地讲便是被“累死”了。通过查阅《大清宣统政纪》等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慈禧的一生其实颇为跌宕起伏,处处坎坷。她从小进宫参加选秀并被选中,而陪在皇帝身边的那一段时日,尽管手中没有权力,但或许是她一生中最为安逸的时光。
毕竟在慈禧26岁那一年,本该是女子最好的韶华,丈夫却去世了。随后在她40岁这一年又要白发人送黑发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唯一的儿子也随之驾崩。
光绪帝被接到慈禧身边时,更是只有四岁。她一方面要教养这个未来要扛起整个皇朝重任的孩子,一方面也要替这个孩子统摄朝政,做幕后的统治者。所以某种程度上,慈禧虽然享受权利,站在权力的巅峰,但权力带给她的担子却并不轻松。
终于时间推移到了慈禧73岁这一年,她已经彻底步入晚年,却又要再一次接受打击,看着一手教养大的光绪帝比自己先走一步。虽然学界一直认为光绪帝只是被慈禧推到台前的傀儡,但是人非草木,慈禧对于陪伴了自己这些年的孩子,又怎么能够一点感情都没有呢?
而在此时,已经年迈的慈禧面对皇帝离世,依旧要忍着悲痛重新挑起大梁,不仅一手处理皇帝的身后事,还要安排新帝登基的相关事宜。但这一桩桩一件件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人来说,都并不算是轻松。所以便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慈禧可能是操劳过度而去世。
第三种说法:毒死说
然而,除了以上的两种说法,在清朝灭亡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声音,至于这个声音的来源,则比前两种推测显得要更加真实可靠。因为提出这第三种观点——“毒死说”的不是别人,正是慈禧心腹太监李莲英的亲姐姐,也是在慈禧晚年一直跟随在她身边的贴身宫女。
据她描述,这本该是皇室一个不可外传的丑闻,但如今清朝已经覆灭,她才终于敢把这个秘密公布于天下——下毒给慈禧的正是光绪皇帝!根据李莲英姐姐的说法,那些年,由于光绪帝随着成长产生了一些恰恰与慈禧相悖的想法,为了更好的把握朝纲,慈禧就暗中令人在光绪帝的饮食里添加了一些药物,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然而这一情况后来却被光绪帝发现了。不过他并没有大张旗鼓跑来和慈禧太后质问,而是悄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安排了人手,在慈禧的日常起居生活中添加药物。所以慈禧晚年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才会哪怕在太医调理下也一直治不好,甚至还越来越严重,其实这都是因为药物日积月累地腐蚀发挥了毒性。
而且在古代,皇室一直都有专门的史官负责记录统治者每天的行动见闻。但据《慈禧外纪》描述,在光绪帝临终之前,慈禧不仅神色宁静,甚至随后还井井有条地召见了皇后和袁世凯、几位亲王等人,共同商议新帝之事。
同时在会议上,慈禧也丝毫不见疲色,反而精神奕奕,一力推选年仅三岁的溥仪登基。设想一下,一个只有三岁的幼童能够很好地统领朝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慈禧这一举动无疑是在为未来的自己铺路——她依旧还想做幕后的统治者,独揽大权罢了。
而如果慈禧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早就有了把握,知道自己因为得病或者年迈操劳而有些力不从心,无力继续掌控朝政,她还会这样孜孜不倦地试图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吗?恐怕抓紧调养,多活几年还来不及!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某天中午却发生了意外,慈禧太后忽然晕倒。好不容易转醒,便开始交代后事,随即再次昏迷,不久后就在下午一点四十五分去世。因此,这就为“中毒说”进一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只有是毒性积累突然达到了临界值,导致意外身死,一发不可收拾,才能解释慈禧生前一如既往的举动。
结语
其实直到今天,无论是病死说、累死说还是中毒说,在学界都有着自己的支持者,而慈禧太后真正的死因依旧是一个未解之谜,或许这也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
这也进一步为今天的我们敲响了警钟。当站在后世人的视角去了解历史事件时,我们必须要更加全面、辩证、客观地收集史料,从多方面深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样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