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的成功之道其实很简单,但大多数人都坚持不了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其实很简单,但大多数人都坚持不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612 更新时间:2023/12/11 0:55:33

在晚清,曾国藩绝对算得上第一流人物,不光是他的道德流传一百多年盛行不衰,他的军功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几乎以一己之力打败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

这样一位超级牛人,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但如果看看他的军事生涯,实际上这位大牛人也并没有多少惊艳之处,他的军功,很大程度上只是来源于一个笨小孩的坚持不懈。

说曾国藩是一个“笨小孩”,应该没有异议,从小时候读书开始小曾同学就笨得要命,别人看两三遍就能背下来的课文,他至少要看十遍二十遍,连考个秀才都考了七次才考上(比他爹强点儿,他爹考了十七次),离“天才”的标准实在差了十万八千里。

在日后的军事生涯中,老曾的“笨”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都知道,名扬天下的“湘军”,实际上并不是由职业军人组成的,而是老曾专门从读书人和乡下人里挑出来的,挑选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朴实”,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绝对不能有花花肠子。

历代军事家都对曾国藩的选材大加赞赏,认为他真正看清了军队的本质,从根本上提高了士兵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但其实老曾这么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

我们可以来看看跟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大牛人左宗棠。左宗棠的选材标准,可以说跟老曾正好相反,在老曾那里,好勇斗狠的武夫绝对不要,而且最好是所有的士兵都是我一家的,而在左宗棠那里,却最喜欢好勇斗狠的武夫,而且生源不限,只要你有本事,任何地方的我都欢迎。

两个人的选材标准,其实也是体现了两个人的能力高低,正因为老曾不善于管理部下、激励部下,才会更倾向于用老实听话的自家人。不过,这也正是老曾成功的原因——自古兵无常势,只有扬长避短,挑选真正适合自己的部下,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在具体的军事战略中,老曾同样是以“笨”著称,比如在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的大军正在围攻安徽安庆,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攻陷江南大营,江苏、浙江两省官员闻风而逃。这时,跟老曾齐名的另一位大牛人胡林翼敏锐地看到了先机,就给老曾写信,劝他赶紧放弃安庆,趁着江苏、浙江两省权力真空,立即派人前去接手,可以最大程度地从经济上帮助湘军,然后再兵分三路,分别从南、北、西三个方向,直接向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进发,只要天京一破,太平天国就会立刻土崩瓦解。

当时左宗棠听了这个建议,也觉得非常好,虽然有点冒险,但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再说打仗本来就需要出奇兵、出奇招,冒这点险怕什么?就力劝老曾赶紧实行这个战略。

但老曾寻思了半天,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在他看来,这虽然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毕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而如果按照我的既定计划,先打下安庆,再沿长江一路东下,一步一个脚印,总有一天会打到天京,踏平太平天国。这个计划虽然慢了点,但可保万无一失。

这就是曾国藩的战略思想。他曾这样总结自己说:“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此臣之所短也。”——这确实是一个“笨小孩”的选择。

不过,这也正是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在中国历史上,好像特别缺这种“笨”的思想,每个人都在挖空心思地让自己变得聪明一些,让自己的行动变得更加快捷,甚至在最该讲究稳妥的战场上,竟然出现了最具奇思妙想的《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让残酷的战场变得更加残酷,没有人能预料到自己的下一步在哪里。

而曾国藩却以一种笨到家的战略思想告诉人们,世上还有另一种战争,或许留不下光彩夺目的战争艺术,但却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战争的最终胜利。

正是这种笨到家的用兵之道,才打败了太平天国第一名将石达开,打败了第二名将李秀成,打败了第三名将陈玉成……

在关于曾国藩的故事中,有一个故事流传甚广,即改奏折。那是1854年,曾国藩在湖南靖港打了败仗,让幕僚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报告一下自己跟太平军作战的情况。这时候就显出曾国藩的选材特点来了,这位朴实的幕僚实在是太朴实了,把老曾历次的失败战役也都写了个一清二楚,最后还老老实实地加了一个成语——“屡战屡败”。

老曾一看,虽然有点别扭,但也很欣慰,毕竟这位幕僚深得自己的“笨”之道,绝不偷奸耍滑,便同意了这份奏折,只是在“屡战屡败”这个成语上略一寻思,给改成了“屡败屡战”。

这一改,顿时境界全出。

如果说“屡战屡败”还只是能力上的“笨”,那么“屡败屡战”就成了精神意志上的“笨”了。打了败仗怕什么?“聪明人”才脚底抹油开溜呢,咱“笨人”要的就是绝不后退,坚持到底!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笨小孩”,从为军队选材,到具体的战略布局,再到战斗意志,无不体现着“笨”的精神。当然这个“笨”并不是一般的“笨”,而是朴实、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笨”精神。

正是这样的“笨”,才成就了这位晚清第一人的丰功伟业。

正是这样的“笨”,才让中华民族能够脚踏实地,稳稳地走过五千年。

标签: 曾国藩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归辛树三人武功这么高,怎么被几十个侍卫给搞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归辛树,历史解密

    韦小宝的师傅陈近南,可以说是《鹿鼎记》中人格相对完善的一位高手,其他超级高手则大多拎不清。比如韦小宝口中的“三只乌龟”,即神拳无敌归辛树、老婆归二娘和弱智儿子。这三人武功卓绝,归辛树在上一本书《碧血剑》里面就已经是绝顶高手,那会儿九难还只是个江湖二流角色呢。可是到了本书里,归二娘反而被作者明言“年老

  • 曹操兵力在汉中之战中有没有优势?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操,三国,历史解密

    汉代末年至三国时期,曹操集团和刘备集团在陕西汉中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汉中之战。这场战斗以刘备获得胜利、占据汉中而结束。但是,这场战争给历史留下了很多悬念,让人们至今津津乐道。比如,这场战斗中双方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历史语焉不详。我们先梳理一下史书的碎片化信息。《三国志》中,有“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

  • 诸葛亮一生中最恨的人并非曹操和周瑜,竟然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在三国历史中有很多人皆是熠熠生辉,他们是人们所崇拜的对象,诸葛亮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其中的一个。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诸葛亮就是卧龙。但是诸葛亮的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蜀汉最终还是没有在他的辅佐之下,一统天下,但是历史同样的也是出人意料,其他两家也最终没有得到天下,而是被司马氏占了个大便宜。在诸葛亮一

  • 参知政事的行政官员人数有多少?都分别是做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参知政事,宋朝,历史解密

    中国唐代初年宰相加衔。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不轻易授人,常用其他官员另加官衔为宰相,参知政事就是加衔之一。唐中叶以后不再使用。宋初沿袭唐制,以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乾德二年(964)又设参知政事(简称参政)为副相。开宝六年(973),参知政事始得与宰相于政事堂同议政事,职权、礼遇接近于宰相

  • 揭秘:秦始皇嬴政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吕不韦,战国,历史解密

    一件离谱到不能再离谱的故事,却明明白白的写在了《史记》中,那就是吕不韦的一段发家往事。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有名的商人之一,前有陶朱公泛舟西湖,后有沈万三散财劳军,但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吕不韦自商而政的成就,这段云谲波诡的小说似的情节,却实实在在的出自太史公之手。商业最重要的就是机遇,最初的吕不韦

  • 此皇帝16岁娶了姨妈,生下的儿子竟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拓跋珪,北魏,历史解密

    古代社会中,皇族或者贵族为了巩固家族势力,一般都会选择近亲联姻,表兄妹之间结婚是很常见的现象。除了表兄妹近亲结婚,在古代也有少数突破人伦道德的婚姻,比如汉惠帝刘盈娶了自己的亲外甥女,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开国皇帝拓跋珪,则娶了自己的小姨妈。拓跋珪六岁时,前秦灭带代国,拓跋珪本来要被强迁去秦都长安做人质

  • 同样是几十年不上朝,嘉靖和皇帝区别在哪儿?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嘉靖,明朝,历史解密

    同样是几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的区别在哪里?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嘉靖皇帝、万历皇帝是明代乃至历朝历代最懒的皇帝之一,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而万历皇帝近三十年不上朝。皇帝作为九五至尊,除了享受权力,也需要履行义务,如果只知道享受,而不知道治理国政,那么必定无法成为贤君。要说嘉靖、

  • 刘备落魄时,水镜先生为何不推荐自己的侄子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刘备,诸葛亮,历史解密

    建安六年,刘备正是人生的一大低谷——好不容易攒齐的一点家底,被曹操一通暴锤,锤到惶惶如丧家之犬,一路奔逃到荆州,幸亏荆州刘表收容了他,于是站稳脚跟之后的刘备马上积极联络当地的豪杰,以图东山再起。我们题目当中的情况就在此时发生的——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名士司马徽找到刘备,给刘备推荐诸葛亮

  • 甲午战争为什么只有淮军参战?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淮军,清朝,历史解密

    为什么甲午战争只有淮军参战?陆战的平壤战役,海战的黄海海战,都是淮军,其他军队都在做什么?其实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已经没有多少能打的精锐部队了,甲午时候大概全国兵力是八旗25万,绿营40万,练勇45万,有战斗力的只有北洋系的5万多人,能野战的就两万多,晚清差不多就这个水平,一鸦的时候也是

  • 清朝时期的御膳究竟是什么样子?皇帝妃子们平时吃什么菜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清代是离我们时间最近的封建王朝,去日未远,所以关于清代的宫廷档案也最为详尽,后人由此可以一窥清室宫廷的生活日常。最近爱奇艺的栏目《我在宫里做厨师》非常火爆,带动了人们对于清代御膳的兴趣,那么清朝时期的御膳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皇帝妃子们平时都吃什么菜肴?真的有几百道菜吗?真的有传说中的满汉全席吗?今天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