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揭秘:后凉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揭秘:后凉是怎么灭亡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759 更新时间:2023/12/5 3:37:37

后凉(386年-403年)是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吕光建立的政权。其国号以地处凉州为名。东晋太元八年(383年)苻坚淝水兵败后前秦瓦解,吕光据有姑臧(今甘肃武威)于386年称大将军、凉州牧。389年吕光称三河王,后改称天王,建立大凉,史称后凉。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399年吕光卒,子吕绍继位,庶长子吕纂又杀吕绍自立。401年吕隆(吕光弟吕宝之子)又杀吕纂自立,国势益衰。403年,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交相攻逼,降于后秦,后凉亡。

灭亡

吕纂篡位,吕绍自杀

吕光死后,吕绍即位。吕纂被命为太尉,吕弘被命为司徒,共同辅佐吕绍。吕纂英勇善战,后凉每次遇到危难,都是他出面转危为安,现吕纂位高权重,吕绍怕被他所害,几次想把王位让给他,但吕纂不受。吕绍的堂弟吕超也看出吕纂权重,怕伤及吕绍,劝吕绍除掉吕纂,吕绍不听。吕弘是吕光的庶子,起初欲立他为世子,后来知道吕绍在仇池,才改封吕弘为常山公,故吕弘怀恨在心,劝吕纂攻杀吕绍。吕纂听从了吕弘的建议,在吕绍继位后的第五天晚上,率兵攻打广厦门,逼迫吕绍自杀了。

后凉衰落,吕超刺纂

随后,吕纂登上谦光殿,即天王位,改元咸宁。吕弘为后凉立下过汗马功劳,这次为吕纂篡位又立下大功,但吕纂还是对他不相信,改封他为番乐公(今甘肃永昌),吕弘一气之下在东苑起兵反对吕纂。吕篡派焦辨攻打吕弘,吕弘败后逃往广固。400年3月,吕弘被捉回姑臧,吕纂让大力士康龙将他杀死。吕弘死后,吕纂自感内部已经安定,便于6月出兵南凉,不料被秃发傉檀在三堆打得屁滚尿流,狼狈逃跑。吕纂失败后窝了一肚子火,又去袭击北凉的张掖和建康。结果,被秃发傉檀率两万骑兵乘机偷袭姑臧,多亏陇西公吕纬率军死战,才保住了京师,吕纂只好含恨退兵。回到姑臧,吕纂好像变了一个人,天天喝得酩酊大醉,有时醉后打猎摔到山谷中。太常杨颖经常劝谏,吕纂当时答应以后改正,但事后仍然我行我素。401年2月,吕纂的堂兄吕超擅自出兵西秦乞伏炽磐,乞伏炽磐向吕纂告状。吕篡命吕超速回京师,一见到吕超,吕纂就破口大骂:"你依仗你的弟兄们武功高超,就不听我的命令,我恨不得一刀杀了你"!吕纂实际并没有杀害吕超之意,只是想吓唬他一下而已,所以,仍让他参加午宴。虽然如此,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吕超非常恐惧,傍晚时,吕纂带着吕超等人在禁中游玩,走到琨华堂东阁时,车子无法通过,吕纂的卫兵将剑放在墙边推车,吕超眼疾手快,拿起剑向吕纂刺去,吕纂当即死亡。

吕隆降秦,后凉灭亡

吕篡死后,吕超拥立自己的哥哥吕隆为天王,改元神鼎。为了报答吕超的拥立之功,吕隆授吕超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司隶校尉兼录尚书事,并加辅国大将军之号,封安定公。

吕隆为了建立自己的威名,但凡豪望、名流,乃至宗亲大臣不顺己者,全部杀掉,结果使得后凉朝廷内外人人自危,生产也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更是无法维持,姑臧城内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景象,10多万人活活饿死,生存下来的人要求到城外活命,吕隆怕引起连锁反应,坑杀了几百人。此时,魏兴(今陕西安康)人焦郎派遣使者向后秦的陇西王姚硕德建议说:"吕氏自吕光死后,兄弟互相残杀,朝纲混乱,暴虐无度,百姓饥困,死亡大半,应乘其互相篡权攻杀之时,向其进攻,必定成功"。姚硕德向后秦国主姚兴请示后,率领步骑6万向后凉进击,当时投降后秦的乞伏乾归也率7千骑兵跟随出征。401年7月,姚硕德从金城渡过黄河,直趋广武(今甘肃永登)。南凉的河西王秃发利鹿孤将广武的守军收缩到城内,以避秦军的锋芒,秦军顺利地进至姑臧。吕隆派辅国大将军吕超,龙骧将军吕邈率军迎敌。后凉战败,吕邈被杀,10000多人被后秦军斩杀,吕隆据城固守。后凉巴西公吕伦见后秦军队无法阻挡,率东苑25000兵众向后秦投降。9月,吕隆派使者出城向姚硕德投降。后秦主姚兴命其为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建康公,继续镇守姑臧。不久,吕隆又重整军备,与南凉的秃发傉檀和北凉的沮渠蒙逊互相攻杀。后来终无力再战,又怕被他们消灭,于是向姚兴要求内迁。403年8月,吕隆率百官迁往长安,被姚兴拜为散骑常侍、建康公。后凉灭亡。416年1月,吕隆因参与姚愔的叛乱,被姚泓杀死。

后凉自386年吕光称王至403年吕隆投降后秦共历四主十八年。

十六国时,略定西域

《晋书》记载: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人以田种畜牧为业,男女皆翦发垂项。王宫壮丽,焕若神居。

武帝太康中,其王遣子入侍。惠怀末,以中国乱,遣使贡方物于张重华。苻坚时,坚遣其将吕光率众七万伐之,其王白纯距境不降,光进军讨平之。

标签: 后凉十六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何说苏轼没当上宰相是一种幸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苏轼,宋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苏轼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对于苏轼先后得到仁宗赵祯、神宗赵琐两位皇帝的赏识,却始终没有得到大用,《宋史》中是这样评价的:“……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史臣认为,苏轼没能当上宰相是一种幸运。这样下定论的

  • 欧阳修的词作赏析:《减字木兰花·歌檀敛袂》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欧阳修,宋朝,历史解密

    下面小编带来欧阳修的《减字木兰花·歌檀敛袂》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减字木兰花·歌檀敛袂(宋)欧阳修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注释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减兰。歌檀敛袂:此句写女子歌唱时

  • 唐代的宰相制度:三省长官分别履职,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宰相,唐朝,历史解密

    宰相这个职位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他是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二字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由此可见其已由来已久,几乎与帝王相伴而生。上古礼制,"三公坐而论道"。也就是说,帝王召见文武百官朝议,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得有座位,并且赐茶;宰相通常从容就坐,侃侃而谈,在帝

  • 李存勖的妃子为何最后成为郭威的皇后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五代,李存勖,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在当今社会里,对于男女之间的感情,我们很多人基本上都是不相信会有一见钟情这种事情的。然而在古代像这样的事情却也确实发生在了柴美人柴皇后的身上。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然而对于柴美人来说,后半身成为了郭威皇后才是她爱情的真正开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 曹丕在称帝之后 为何不敢对汉献帝下手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丕,汉献帝,历史解密

    曹丕称帝后,并未杀掉汉献帝刘协,而是将刘协封作山阳公,继续受到人们的供奉。而由于当时的消息传播不便,再加上刘备的蓄意造谣,当时在全天下都在盛传刘协被曹丕杀掉了,刘备也因此称帝。而实际上,汉献帝刘协并没有死,反而他却活的很好,一直活到了青龙二年,寿终正寝。那么问题来了,一般新皇帝继位,都是要对旧皇帝进

  • 面对背叛自己的叛臣,李世民为何还痛哭流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侯君集,唐朝,历史解密

    朋友之情,没有经历过谁经历,怎么能够奢求他们感同身受。友情不能复合的,往往不是在征途中意见的左右,而是在大家所苦苦经营成果背后拆台,在征途中很多人以为大家的关系很好,时间的累积,越来越发觉,很多的事情其实只是没错而已。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作为李世民的朋友却在其执政期间走上了叛乱的道路,而李

  • 他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结局却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汉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韩信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在很多的人看来当年楚汉之争,楚王最终的失败,成就了后来的刘邦的成功。但是这样的结局也不知是项羽的原因,还有很多的其他的人的参与,才使得最后此消彼长越来越严重。而其中帮助了刘邦很重要的一个人就是韩

  • 清朝历史:敬敏皇贵妃的葬地有何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敬敏皇贵妃,清朝,历史解密

    在第二次征讨噶尔丹时,年仅20岁的允祉就执掌镶红旗大营,参战打仗。康熙三十七年(168年)他与皇长子允提一起被封为郡王。他是康熙帝众多皇子中最早封王的两人之一。他最突出的贡献是编书。他将康熙帝亲制的律吕历法、算学编辑成百卷的《律吕渊源》,他还支持并参与了《古今图书集成》的修纂工作,可以说是康熙帝最得

  • 为什么康熙的女儿都短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康熙,清朝,历史解密

    与入关后清朝诸帝之女相同,玄烨的女儿们也是早卒者多,寿命短暂。玄烨有女20人,早卒者12人,比例达60%。20个女儿的平均寿命为16.75岁。12个早卒女儿的平均寿命为4.08岁。八个成年女儿的平均寿命为35.7岁。究竟什么原因让“天之骄女”如此短命呢?顺治之女最短命和顺治帝福临的女儿相比较,玄烨女

  • 明朝是如何制造火器的?火器在当时又是如何应用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火器,历史解密

    明朝永乐年间,朱棣建造了神机营,专门负责掌管火器,明代火器得到蓬勃发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温文儒雅”、“温润如玉”往往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标签。大抵也是因为如此,古代的军事发明时常“失去姓名”,鲜少被后人提及。可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明代的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