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七雄中韩国都诞生过哪些英雄?有何影响?

战国七雄中韩国都诞生过哪些英雄?有何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036 更新时间:2024/1/9 10:18:56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战国七雄,我们基本上都知道,他们是战国时期最强的七个国家,他们之间的争斗持续了整个战国时代。当然虽为七雄,但也有强弱之分,诸侯霸主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多次易主,从战国首霸的魏国,到胡服骑射的赵国,亦或是作为老牌强国的齐国和楚国,当然还有商鞅变法后,奋六世之余烈完成统一的秦国,这些国家都是那个时代决定着历史走向的强国。哪怕是极北之地的燕国,也曾有过连下齐国七十二城的高光表现。

但是,只有一个国家,从来没有站上过霸主的舞台,只能在强势的

各国之间艰难求生,最强大时也只是得到了别的国家不敢侵略它的处境。它就是地处“四战之地”的韩国,因为西临秦国,东接齐国,北面魏国,南连楚国,韩国根本没有能够发展的战略空间。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实力在诸侯垫底的国家,却为中国的统一贡献了两位极其重要的人才。他们就是郑国李斯

首先是郑国,他是一位战国末年的水利专家,曾经担任韩国的水工。按理来说,这么一位和弱国的水利专家,不论怎么想也不会和中国的统一扯上关系。但是历史却和郑国开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玩笑。作为韩国水工的郑国,却被韩国派去秦国完成类似间谍的任务。

韩国为了削弱秦国东征的攻势,派出郑国前往秦国,去游说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建议他开凿一条新的渠道,从泾水引水注入洛水来灌溉田地,试图以此使秦国人因为修建水利工程而疲惫,无力东征。不过韩国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被秦国看穿了,秦国试图杀掉这个从韩国来的“间谍”。

但是,郑国的一番话却使得秦国心悦诚服。郑国十分坦率地承认了自己被韩国派过来的目的,他表示,自己确实一开始是作为间谍被派过来的,但是修建渠道所带来的好处并不是骗人的,只要渠道修建完成,秦国必将获利。修建这条渠道所消耗的国力,只不过为韩国延长几年的寿命,但是对于秦国确实利在千秋的事情。

郑国作为一个水利工程专家的专业素养,以及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眼光,再一次说服了秦王,秦王嬴政相信了他,并让他完成渠道的修建。渠道的修建在十余年后终于得以完成,泾河带有泥沙的河水得以用来灌溉田地,增加了土地的肥力,使得原本的沼泽盐碱之地摇身一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关中地区甚至因此一举超过了原本地利远好于秦国的东方六国,成为了当时最为富庶的地区。

秦国国力不仅没有因此而变得衰弱,反而大大增强,为统一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纪念郑国的功劳和他为秦国作出的贡献,这一工程被命名为:郑国渠。哪怕这个名字的主人曾经是韩国派来削弱秦国的卧底。

如果说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加速了中国的统一的话。那么另一位人才,就是从思想上为中国的统一做好了准备,他就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或许秦国得以强大是源于商鞅变法,但如果说真正为建立一个大一统帝国做好了思想准备的人,那只能非韩非莫属。

根据历史来看,韩非其实并没有亲自将他的思想献给秦王嬴政,但韩非的思想却早在他见到秦王之前,就已通过李斯而被秦王熟知,并推崇备至。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受教于当时著名的大家,荀子。他融合了法家前人思想的精华,将商鞅的“法”的思想与申不害“术”的思想和慎到的“势”的思想融为一体。

他将前人的观点提炼总结,构建了封建王朝一直通用了两千年的思想体系,像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法为本、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这些思想,韩非都在他的思想著作中大力强调。而关于他这些思想的影响,我相信稍微对中国古代史有所了解的读者朋友,都能明白这些思想对于后来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持续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这里我们仅仅说一说他的思想对秦始皇的影响,秦始皇在刚刚接触到韩非的思想时就对韩非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说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这样的话,意思就是,如果自己能够和这个人交往,那就死而无憾了。后来韩非被韩王以谋求使秦国衰弱的目的派往秦国出使,由于遭其同窗李斯的嫉恨,被投入了监狱,并逼其服毒自杀,后来秦王后悔了试图赦免韩非时,韩非早已身死。

郑国与韩非,两人皆出身于弱小的韩国,但却能不被自己国家之弱小所限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突破了时代和国家的局限,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能够在经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后,最终走向统一,在秦国强大实力以及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之外,这两位韩国的人才的贡献,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标签: 韩国战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宴请功臣后,刘伯温为何告老还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人生经历相当精彩,放在现在估计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小时候家里贫穷给地主家放牛,之后做过乞丐,做过和尚,到最后成了一国之君。刘邦虽说也是从一介布衣到建立汉朝,可朱元璋的经历和他相比,丰富太多了。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只有一个出身比朱元璋低的,叫石勒,他是奴隶出身,建立了后赵,

  • 这两人为司马家族立下汗马功劳,却没看到东晋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邓艾,三国,历史解密

    魏蜀吴三家争斗多年,最终的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家归了晋。而在灭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蜀国时,最大的功臣有两个,这两个名字在《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也是读者极为熟悉的,一位是邓艾,一位是钟会。他们是三国后期的翘楚之辈,邓艾的奇袭阴平之计则是灭蜀国的关键一战,正是这一战让曹魏获得了对蜀国征伐的决定

  • 张献忠大西政权是在什么地方建立的 最早不是在四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张献忠,左良玉,历史解密

    张献忠攻下襄阳,过了一把瘾后,发现郧阳一带还驻扎着明军左良玉部,很怕他来攻,就纵兵大肆劫掠焚烧襄阳城后,渡过汉水向东攻克光州(河南潢川)后,又折入湖北“占据”随州。最后,张献忠率部窜至信阳一带驻扎。张献忠猜得没错,左良玉果然率军入河南来围剿他。围剿张献忠的大明军队不过,张献忠也不是吃素的,他趁机进攻

  • 曹操早已识破司马懿野心,为何却不除掉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说的就是古代的君王。那些个功高盖主的历史名将都未曾有什么好下场。就好比.刘伯温,他是一代开国元勋,然而朱元璋却丝毫不念旧情,倘若不是他主动辞官,恐连小命都会丢掉,但三国时期的曹操却是与众不同,他早已识破司马懿的野心,却迟迟没有对他动手,这是为什么?司马懿的英贤才俊得到了曹操的高度重

  • 晋朝的太康盛世为什么如昙花一现?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太康盛世,晋朝,历史解密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一共传位四个皇帝,仅仅存在50年。在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在他们的铺垫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取代了曹魏的政权而建立西晋。后来,司马炎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华夏民族重新统一。司马炎

  • 晚唐风雨飘摇的景象,为什么会随着唐朝灭亡愈发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晚唐,唐朝,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史中,一直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朝代伊始往往会伴随着繁荣盛世,而一旦王朝运作了一段时间后,便又会因为土地兼并、官僚吏治等诸多原因而最终走向衰弱。细数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全都无法跳出这个怪圈,其中孕育出了盛唐气象的唐王朝同样也是如此。当历史进入晚唐时期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则是风

  • 皇帝临终前让弟弟做摄政王,9年后被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魏,历史解密

    臣子功高震主,历来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们心头的一根刺。那些懂得明哲保身的人,知道急流勇退,或许能够得到善终,比如秦朝的王翦,汉时的张良,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惊艳的一笔,结局也堪称完美。不过,帝王之心莫测高深,不是所有懂得进退的人,都有好的结局。公元499年3月,北魏一代明君孝文帝元宏病重,弥留之际,他召

  • 陈妙登生下的孩子成为皇帝 但她的下场却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北朝,陈妙登,历史解密

    陈妙登,南北朝时期宋明帝刘彧的妃子,宋后废帝刘昱的生母。陈妙登出身贫寒,她的父亲陈金宝是一个杀猪卖肉的屠夫,陈家的条件很差。有一天,宋孝武帝外出巡游,看见御道边陈家破旧不堪的房子,说道:“供帝王车驾通行的道路旁边怎么能有这种草房,必定是家中太贫穷了。”于是,孝武帝赐钱三万,并留下了一个随从给陈家盖一

  • 辽金两朝宰相:虞仲文的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虞仲文,辽朝,历史解密

    虞仲文(1069--1124年)辽金两朝宰相,字质夫,武州宁远人。幼时善诗,人以神童目之。善画人马墨竹,七岁作诗,十岁能属文,日记千言,刻苦学问。中进士后,历仕州县,起居郎、史馆修撰、太常少卿、中书舍人、枢密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累官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保大二年十二月,降金,累官枢密使、侍中

  • 揭秘:古代最早的监狱长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从古至今,有好人就有坏人,有胜利的一方就有失败的一方。在史前时期,对于战败方的人,胜利方处理的方式很残忍,要么直接杀掉,要么用来活祭,很难善待他们。据后世史料记载,皇帝战败蚩尤之后,不但杀了他,而且把他的皮剥下来崩在鼓上,还经常敲击,发出雷鸣般的声音。那么,对于那些一时不能杀死的人犯人或者奴隶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