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犯人刚要行刑,皇帝问:你叫什么?皇帝听完就将其赦免

犯人刚要行刑,皇帝问:你叫什么?皇帝听完就将其赦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707 更新时间:2023/12/12 20:34:06

脍炙人口的诗句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而首当其冲的诗句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诗句了。而这首诗的作者便是范太公了,范太公是百姓们对他的尊称。

而历史上的范仲淹,这句话也可以很好地概括他,那么,以天下人欢乐为欢乐的他到底有没有开心过呢?让我们进入他的时代,更好地了解范太公吧。

范仲淹真实的身份便是一名大臣,一名为国着想鞠躬尽瘁的大臣,诗人仅仅是他不重要的一个身份,他更愿意做的是去造福百姓,直言上谏皇上。他出生在公元989年,三个哥哥皆在襁褓中就去世了,因此他的出生十分让家里人欢喜,父亲是个七品小官,家中衣食无忧,他也是被万千宠爱呵护着在成长。然而不久以后,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个人无法带着他活下去,只好改嫁朱家,并改名为朱说。两岁的他对于这些人生疾苦并没有太多印象,与朱家兄弟一起长大,朱家对他也不错,并未苛责。

但是他从小喜欢学习,而朱家兄弟喜欢玩乐,继父看到用功好学的他,便送他出去学习。但是学习的日子很苦,学校里吃不饱,他便在晚上煮锅粥,等到第二天分成四份,早晚各两块,偶尔加个捣碎的野菜,母亲看了十分心疼他。他在学校潜心学习,而朱家公子整天吃喝玩乐样样不误。有一次因节俭问题与他们发生冲突,他劝说他们不要如此挥霍浪费东西,其中一位脱口而出,自己花的朱家的钱,与他无关,震惊的他才知道自己身世。

想到自己对继父的依靠,他十分后悔,便要出去自力更生,想恢复范姓。在出去求学的这几年,对于和排兵布阵,文韬武略的书籍他无数遍观看,直至自己弄懂。学有所成的他便去参加了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之后进入朝廷当了一个小官,在升官后,他便请求皇上恢复范姓,得到同意后,才恢复范姓。由于他的政绩优秀,便再次升官到了泰州去修筑堤坝,然而他的母亲辞世去世,在给母亲守孝期间得到了晏殊的赏识到了京城当官,没想到接下来的是三进三出的坎坷。

他在京城担任密阁校理,经常可以见到皇帝,那个时候主事人是太后,在一次太后大寿时,皇帝带着百官进宫拜寿,群臣其实觉得不合礼仪但是不敢有异议,但是范仲淹就想要直言上鉴,在大寿结束后,上书皇帝指出皇帝的错误同时指出太后应结束问政将朝政大权归还给皇帝。太后十分生气,当下把他调离京城。这便是一进一出。

在太后驾崩后,已经长大成人的皇帝将他调回京城,担任一个小官。却因废后这件事情得罪了宰相。一日一个妃子不小心打到皇帝,以宰相为首的群臣小题大做要求皇帝废后,废后是大事,范仲淹十分不平,先与宰相在朝堂上大声争论,并未有结果,事后又写了一封奏折想要上书皇帝,结果还没有见到皇帝,就被宰相搞到了圣旨将他贬黜。这便是他的二进二出。

但是范仲淹丝毫不惧,他相信靠自己的能力还能再次回京,后来因政绩出众被调回京师担任吏部员外郎。吏部是一个很容易得罪人的地方,当时的朝堂腥风血雨,宰相培植了很多自己的势力把握着朝政,范仲淹为了让朝堂太平,便提出管制改革。马上就引起了轩然大波,然而他并不是只手遮天的宰相的对手,很快又被贬黜到江西。这就是他的三进三出。

已经47岁的他向南行走的时候,内心十分复杂,面对着美景情不自禁作诗。不久以后,他的朋友给他写了一篇文章,文章意思是希望他想报喜鸟一样少说话,不要多管事。他回了一篇文章,意思为宁愿鸣不平而得罪权贵被杀,也不愿意不说话苟且偷生。这样的文字传承了千年,他的品质也为人歌颂了千年。

在1038年时,他创建了一家书院,讲述知识,十分平静,而千里之隔的朝廷却一片混乱。西夏国总是侵扰大宋,重文轻武的大宋很多年没有发生战事,军队早已不再凶猛,整个朝堂也找不出来一个合适的将领。有大臣推荐范仲淹并对他的才能十分笃定,就连当初的宰相也一致推荐他。年过50的他风尘仆仆地赶往战场,路上民不聊生,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

不负所望的他打了几个胜仗,并上书说现在还打不过西夏,需要严防守几年,西夏自然就退兵了。然而朝堂上对于他的建议完全不认同,认为西夏只不过是个小国。北宋的兵力十分强大,此时应该该主动出击,皇帝没有听范仲淹的话,命令他主动出击,一举击败西夏,然而大宋惨败,死伤无数,经过血的教训后,他采取了建议,命人加大防守,训练士兵,屯粮草。果然在防守期间,西夏多次来犯,在防守到第五年的时候,西夏主动求和。

此次战争中,范仲淹立功无数,被封为副宰相,但是朝堂的问题还在,奢靡之风十分严重。他便建议进行改革,这是他政局的高潮,在皇帝的大力支持下,他的主张得到了落实,然而侵犯到了各方权贵的利益,这场改革被迫停止,宣告失败。然后得到了权贵们的报复,再次调出京师,他的好友也遭受到了牵连,在贬黜期间,修建了岳阳楼,此时百感交集的范太公一气呵成《岳阳楼记》,在去世以后,得到了皇帝的追封,而他的后人也应此得到了赦免,皇帝亲自作了作品送他并承诺免他5次死罪。

三百年后,洪武年间,朱元璋曾经处理过一个死刑犯的案卷,他突然询问了办事的臣子,犯人叫什么名字?臣子回答:“范文从,因为反对廷策而被判死刑,正要执行。”朱元璋说:“传他上来。”

随后,朱元璋便命人传唤范文从,试探的问道:“你不会是范仲淹的后人吧?”那人不紧不慢的回答:“罪臣正是范仲淹的后人,是第十二世孙。”

朱元璋随即命人取来锦帛,亲自写下了十四个大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将这幅作品送给了范文从,说道:“你是范仲淹的后人,免你五次死罪!”

可见范公去世了,但是他留给子孙们的福祉还在,他的一生便可谓以天下人的欢乐忧愁为自己的欢乐忧愁,真是可贵。

标签: 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九合诸侯”一代霸主的齐桓公,最后却成了配角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齐桓公,春秋,历史解密

    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当年可是相当风光。什么晋国、楚国、郑国,就连周天子都是齐桓公拥立的。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在齐桓公之后却在春秋默默无闻了,看着晋楚争霸,偶尔露头下。为什么齐桓公之后齐国就没落了呢?还得从“混不下去,就回家继承王位”这个梗说起。齐桓公身后“五公子争位”这个事还是要从管仲去世说

  • 萨珊王朝打过多少对外战争?萨珊王朝的黄金时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萨珊王朝,波斯,历史解密

    萨珊王朝或萨桑王朝(波斯语:ساسانیان‎;英语:SASsanid Empire),也称波斯第二帝国,是最后一个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帝国,国祚始自公元224年,651年亡。短暂就任的巴赫拉姆三世,并再次与罗马人开战。纳尔斯领导的萨珊王朝在296年于幼发拉底河上的卡利尼古姆(Callinicum)附

  • 蒙骜攻魏,魏安僖王为何请信陵君回来主持大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魏安僖王,战国,历史解密

    公元前249年,太子赢楚即位为君,也就是历史上的秦庄襄王。华阳夫人被尊为华阳太后,秦庄囊王的生母夏姬则被尊为夏太后。吕不韦被任命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炙手可热人物。令所有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位在三晋地方做了几十年生意的卫国商人,对于改行搞政治似乎驾轻就熟。他一上台,便毫

  • 黄老之学:被被儒家压迫到仅剩一丝生存空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黄老之学,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中国古时的黄老之学起源于道家,而道家远比儒家发源的更早,起源于黄帝时期,直到商朝。当时黄帝、新甲、吕尚等人都是黄老学派的开山鼻祖。他们的治世思想与儒家截然不同,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商朝和周朝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因为周朝发源和奉行的是儒家思想,而殷商时期及更久以前则顺行的是黄老道家的文化。

  • 鲁僖公: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八任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鲁僖公,春秋,历史解密

    鲁僖公,姬姓,名申,鲁庄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八任君主,公元前659年―前627年在位,在位33年。公元前662年,鲁庄公薨,其继任者公子般和鲁闵公均处于庄公弟庆父的控制下,先后在位2个月和2年而薨。最后是季友辅佐年少的姬申即位,是为鲁僖公。国乱主少,季友的权势是不小的,在鲁国也确实起到了柱石的作

  • 辽朝的国号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一直换来换去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辽国,辽朝,历史解密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与此前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不同的是,辽朝的汉化程度很高,实现了高度的文明,进而与南方的北宋王朝分庭抗礼,并立于中华大地上。当年有一位辽朝皇帝宣称,我辽朝修习中原文化典章,以至于彬彬有礼,不异于中华。故而辽朝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于辽朝有一个有趣的问

  • 揭秘:古代有“公款消费”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古时官员请人吃饭谁来买单?答案是公款报销、财政买单。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古代的“公款消费”那些事儿。据专家考证,“公款消费”或“公务招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制度了。当时有一种“迎新送故”的习俗,就是新官上任和前任离职,都要搞个欢送会,费用由地方财政负担。此外,从县城到京城,各级官员年年都要送

  • 盘点三国时期的4位“蠢”谋士,非要自己作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刘备,曹操,历史解密

    在三国时期有很多聪明的谋士,比如贾诩、诸葛亮、司马懿、法正、荀彧等等;但也有些谋士表面上很聪明,但从其人生轨迹看来,却是“蠢”得可以,明明可以有很大的作为,但却非要自己作死,现在这里来看看自己作死的四位“蠢”谋士都是谁吧:TOP、4 许攸这许攸自幼便与曹操、袁绍交好,虽然聪明,但似乎从未用在正道上过

  • 唐圭璋有着怎样的科研成就?在文学上有着怎样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圭璋,文学家,历史解密

    科研成就唐圭璋毕生用力最多的是《全宋词》。在此之前关于宋人词籍的编纂已有明人毛晋的《宋六十名家词》,清人侯文灿续刻《十名家词》,秦恩复又继刻《词学丛书》;晚清王鹏运有《四印斋所刻词》和《宋元三十一家词》,江标刻有《宋元名家词》,吴昌绶有《双照楼景刊宋金元明本词》,朱祖谋有《疆村丛书》,陶湘有《续刊景

  • 施耐庵一开始是跟随张士诚起义的,为什么最后会去写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施耐庵,明朝,历史解密

    1353年春,江苏泰州盐贩子张士诚不满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剥削,联合18名同事举事。他们杀掉了欺压百姓的地方官员和乡绅恶霸,将缴获的粮食和财物分给食不果腹的饥民,渐渐赢得了民心。不久后起义军攻占了泰州和高邮,张士诚自称城王,建立了大周政权。一、民心所向,名士相投1354年,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上了元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