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匈奴那么强大,汉武帝就杀了10多万人,为什么匈奴从此一蹶不振

匈奴那么强大,汉武帝就杀了10多万人,为什么匈奴从此一蹶不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810 更新时间:2023/12/9 13:40:04

汉武帝搞定匈奴问题,并不是全靠征战;事实上,就算对于草原民族,十几万人也伤不了它的根本,要知道当年战国时期李牧曾一战斩首匈奴十万,但只能暂时遏制住匈奴,没过几十年,匈奴又重新崛起了,而且很快称霸了亚洲。

事实上,汉朝不仅对匈奴实施了常规战争,还对其实施了经济战、掠夺战、与封锁战!!

在这一点上,宋与明做的很差,真的很差。他们其实完全有经济基础可以做的比汉更好,但他们始终没有总结历史教训,只知道用战争手段和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极少用经济手段。

其实,匈奴一点儿也不比蒙古、女真差!它铁血弯弓,它全民皆兵,它实在是一个太可怕的对手。早在汉初,草原民族中除成吉思汗外最杰出的军事统帅、骑兵大兵团战略的创始人,匈奴冒顿单于就已向东征服了悍勇的东胡民族,占有大兴安岭辽河上游地区;向西攻破了强大的月氏民族,并降服楼兰、龟兹等西域三十六国,将祁连山天山一带万里沃土全部收入囊中;接着又向南攻取河套地,兼并北狄的分支楼烦和白羊部落,与汉朝西北边郡连接;然后还向北降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大大小小诸多游牧部落,拓地远至俄罗斯贝加尔湖,将整个蒙古高原及部分西伯利亚冰原全都统一在自己的兵锋之下;其后匈奴又箭指中原,侵入燕、代,并占领了长城以北的全部地区。至此,匈奴的势力范围已超过汉朝数倍,疆域东西一万四千里,南北七千里,亚洲东部的草原大漠,全部归其所有。在它的巅峰时刻,匈奴骑兵数量总计多达四十余万,而汉朝全部兵力不过才三十余万,骑兵更是少得可怜。

事实上,李牧蒙恬时的匈奴部落,与汉初冒顿单于统治下的匈奴帝国,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存在。

图:秦时匈奴

图:西汉初年之匈奴

那么面对如此强大之匈奴,汉武帝是如何让它一蹶不振,彻底退出亚洲历史舞台的呢?

首先,养马。

汉朝初年,汉马奇缺,刘邦的御驾想找几匹毛色相同的马都找不着,而丞相萧何都只能坐牛车,因为当时一匹马贵至百金,这价钱在当时可以买到三千亩良田!所以文景皇帝开始疯狂的养马,政府在边郡设立了三十六所官方马苑,由太仆直接负责管理,其手下养马士卒多达三万余人;同时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规定有马一匹,就可免除三个人的兵役。这样,中国的养马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到汉景帝晚期,仅官府的苑马就有40余万匹,市场上的马价最低时竟降至仅四千钱。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大江南北每个大街小巷都是马,田野里更是牲畜成群不可胜数,但凡家境还算殷实的人都乘公马,你骑匹母马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要是再厚颜无耻骑去赴宴的话,小心可别被主人家扫地出门了!

所以,在汉武帝晚期,汉武帝历经漠北大战之后,还能随随便便就组织十八万骑兵去边塞耀武扬威,并给匈奴乌维单于下了道很屌的战书,给了他两个选择:

第一: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

第二: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何苦逃沙漠。

而在自己疯狂的养马爆兵的同时,汉朝对匈奴采取了疯狂的经济战与掠夺战。

对,你没看错,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游牧民族才能掠夺农耕民族的。汉武帝的伟大创举,就是实施了对游牧民族的掠夺战。

如河南之战,卫青大军共虏获牛羊马匹数量多达百余万头,汉朝边郡现今的畜产总数也不过如此。

汉朝发财,匈奴自然亏大了,从前他们每次入侵汉边郡,抢掠的畜产也不过数万,这下子自己反一口气损失了百余万,等于前面七十年积累的战果连本带利全赔了进去。此战匈奴兵力虽损失不大,但经济遭到了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匈奴失去了肥美的河套草原塞上江南。

再如漠南之战,卫青大军所获匈奴右贤王部畜产数千万,又是河南大捷的十倍。

再有河西之战,霍去病夺取了河西走廊,使匈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河西草原与祁连牧场,从此匈奴人日夜夜夜唱起这首著名悲歌,简直如丧考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接着,汉武帝又徙民屯北,巩固战果,遣平陵侯苏建兴民夫十余万筑朔方城与五原城,又遣霍去病与李息建河西四郡与金城郡,并从帝国各地,迁居数十百万的百姓于此,农耕放牧,以民养兵,进一步压缩匈奴的生存空间。

至此,连番大战之下,匈奴虽然只损失了七分之一的军队,但畜产与草原已损失近三分之一,不能再跟汉朝耗下去了。

于是,一场悲壮的大迁徙开始了,匈奴单于部军民共数十万人,集体离开了他们繁衍生息的家园,用车马载着他们的帐幕与家当,越过一个又一个的戈壁沙漠,去往遥远的漠北苦寒之地,从此一蹶不振。

最后,在汉武帝后几代人的努力下,匈奴最后的肥肉西域诸国也归属了汉朝。匈奴在亚洲再也混不下去,于是归顺的归顺,西迁的西迁,整个民族分崩离析,终于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标签: 匈奴汉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濒临灭亡时,明朝专属装备锦衣卫在干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不论是在小说集還是影视剧中,要是是出現有关明代的剧情,必定就会提及锦衣卫。它是1个富有神秘色彩的官衔,自成一脉,直归属于皇上,有着巨大的权利,针对那时候的高官而言,沒有不畏惧她们的。与其相对的是,锦衣卫针对皇上非常忠实。在锦衣卫发展趋势的初期,她们被称作拱卫司,并不是有着权利,之后在明代开创以后才逐

  • 诸葛亮和刘伯温病死,为什么古代谋士大多病秧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刘备,曹操,历史解密

    从史书上看,自古以来,伴随着帝王们南征北战,不断出谋划策的大谋士通常多病。比如汉高祖帐下的张良,《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因为体弱多病,因此刘邦没有让他独自带兵,一直跟在刘邦身边。因为身体虚弱,张良经常需要行“引导之术”,在家辟谷,闭门不出。而与张良情况最类似的莫过于三国时期曹操帐下大谋士郭嘉,《

  • 明代藩王能得到哪些赏赐?藩王赏赐对国家财政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藩王,历史解密

    藩王在明朝是个十分特殊的群体,明朝建立后,开国皇帝朱元璋先后册封子侄二十多人为藩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朱棣削藩过后藩王的政治权利开始逐渐地削弱,明代的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藩王的生活来源全靠朝廷的供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藩王的赏赐越来越多,从原本的土地开始赏赐甚至到

  • 古代刽子手是高薪职业,为何无人愿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刽子手在古代是高薪职业,为何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没有妻妾成群,反而一直无人愿嫁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行刑过程太过血腥暴力,使娇嫩柔弱的女子敬而远之我们知道,古时候盛行"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向来没有什么话语权,婚后更是对丈夫言听计从。在当时,只要手里有点钱财几乎不愁缺

  • 童渊和司马徽都是奇才,为何没参与三国之争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司马徽,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三国出现过许多英雄豪杰。比如谋士诸葛亮,司马懿;将领周瑜,张飞,关羽,赵子龙。但是在这之中,还有两位英雄有勇有谋。一位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另一位是枪术大师童渊。他俩一个擅长谋略,另一个拥有百箭穿杨的枪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司马徽这个名字在大众耳中并不是很熟悉,但是,当你提

  • 她15岁从丫鬟逆袭成皇后,掌权25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冯太后,北魏,历史解密

    作为历史上唯一掌权的女皇帝,武则天在男权至上的封建时代,统治一个帝国达到15年时间,创造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不过,除了她之外,还有不少的女性,同样凭借出众的才能,脱颖而出,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说的这位女子,就是一位堪比武则天的人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年间,曾是北燕皇子的冯朗,因受拓跋焘猜忌,

  • 袁绍:从偏居一隅到坐拥四州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袁绍,三国,历史解密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董卓作战不利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关东群雄逐鹿,其中一人的表现最为耀眼,他从偏居一隅之地的渤海太守强势崛起,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扫平河北成为北方实力最强横的诸侯,即便是日后汉献帝东归定都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不得不向他低头,把大将军之位拱手相让于他,此人就是袁绍袁本初。那么

  • 秦国灭六国为何齐国会袖手旁观 不是不想帮而是帮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齐国,秦国,历史解密

    齐国之所以袖手旁观,是因为其历代国君的不作为,没有抓住自身富强的机会,没有抓住削弱秦国的机会,没有看清天下形势,公然灭了宋国!秦灭六国的过程中,齐国为何袖手旁观?秦孝公时期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秦国国力逐渐增强。秦孝公时期,列国从鄙视秦国,到畏惧秦国。此时齐国通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已经位居大国行列!此

  • 南宋与金朝之间战争不断,为何始终难以握手言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金朝,南宋,历史解密

    南宋与金朝可以说是冤家路窄,金朝对南宋进行各种各样的威胁以及欺压,南宋也频频对金朝展开北伐攻势,二者对立了将近百年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始终都处在一个鏖战的状态,双方你来我往,大小战斗的发生不计其数。以至于,在金朝灭亡前,金朝也同南宋在两淮、川蜀展开了不间断的鏖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

  • 李岩是唯一可以帮李自成东山再起的人,为什么却被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岩,明朝,历史解密

    李自成能成气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遇到了李岩。不夸张的说,在李自成被清军打得只剩下18起逃出来的时候,最终能够重新崛起,得益于李岩为他重新调整了战略方针,又成功地替他打响了名头。这样,他才能一呼百应,获得万民拥戴。最终成功地推翻了明朝,做了大顺皇帝。后来,李自成从北京败退,需要重新集结人气,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