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初期史学家:姚思廉的生平简介

唐朝初期史学家:姚思廉的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423 更新时间:2024/1/21 4:58:55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姚思廉祖父姚僧垣"少好文史",还"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曾多次治愈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疑难病症,得到赏赐颇多。名声也越来越大,以至于边地和外域都前来求医。僧垣"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姚察、姚最兄弟就是靠这种较充裕的收入,游历求学,购聚图书,见闻日益广博。姚察十三岁时就显露出才华,"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姚察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保持终生,即使在当了陈朝吏部尚书以后,仍大力寻求天下图书,遇到没见过的书即马上抄录下来。他聚书多达万余卷,并都阅读过,为梁、陈、隋之际公认的著名学者。隋平陈以后,隋文帝杨坚也以能得到姚察而高兴,他对臣下说:"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姚察的著作很丰富,有《汉书训纂》30卷,《说林》10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1卷,还有《文集》20卷,并行于世。此外,还有未撰成的梁、陈二史。

这样的家学传统,对姚思廉有良好影响,少年时就喜好史学,不仅聪颖,而且勤奋学习,除了读书,再没有其他嗜好,甚至从不过问家人的生计状况。

姚思廉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由南北朝分裂走向隋唐大一统之际,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陈时,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会稽王主簿。入隋后,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入唐后,授秦王府文学,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贞观九年(635年)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在仕途上还较顺利。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乘农民大起义浪潮,在太原起兵直取长安。这时镇守长安的是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姚思廉正任职于隋朝,为代王侍读。李渊率兵占领长安后,代王府僚属都惊骇走散,唯独姚思廉依然服侍代王,不离左右。唐兵涌入王府,思廉大声呵斥道:"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正往里冲的众兵将闻听此言十分惊愕,见思廉独自一人伴随代王而面无惧色,心中也觉钦佩,于是纷纷停立在大堂台阶之下。李渊闻知,于是准许思廉扶代王下堂。直到代王被安置到顺阳阁后,思廉才哭泣着拜辞而去。目睹此事者都很感慨,称他为"忠烈之士"。李渊、李世民父子由此便赏识和重用姚思廉。李渊称帝后,即授思廉为秦王文学。秦王李世民开文学府,招揽一些有文武韬略、兼通文史的博学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褚亮、陆德明、孔颖达、许敬宗等十八人,受到延聘亲重,姚思廉就是"十八学士"之一。

武德年间,李世民曾率军赴鲁南征讨徐圆朗,战争间隙,他与人议论起隋朝事,谈到姚思廉挺身而出保护代王之举,感慨叹道:"姚思廉面对利刃而显示大节,即使古人也很罕见。"当时思廉远在洛阳,于是李世民专派使者带帛三百段赏赐思廉,并附信说:"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这是很不寻常的优礼之举。李世民命著名画家阎立本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并命文学褚亮各为赞语,对思廉的评价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从史学才能和政治节操两方面对思廉作出褒奖。"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当上太子,思廉也随即升迁为太子洗马。

姚思廉对于政事"直言无隐",督促太宗勤于国事。太宗因思廉是秦府旧人,许可他随时就政事的得失直接秘密上奏,思廉也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充分发表自己对政事的见解,"展尽无所讳"。有一年夏天,唐太宗准备往九成宫避暑,思廉劝谏说:"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舜、禹、汤之所为也。"言辞恳切尖锐。唐太宗只好下谕解释说:"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为奖赏姚思廉的直谏,赐帛五十匹。姚思廉去世后,唐太宗深为哀悼,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准许葬于昭陵。

标签: 姚思廉唐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如果曹昂没战死,他有可能继承曹操的大业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曹昂,三国,历史解密

    阔三国,诞生了太多的英雄或枭雄人物,随着《三国演义》的诞生及被搬上了荧屏,三国史也成为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一段历史故事。在这段战火纷飞的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传奇人物当属曹操。他有着过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完成了北方统一大业;他能够唯才是举、礼贤下士,是真正的一代枭雄。纵观三国历史,曹操吃过的败仗寥寥无几

  • 刘备伐吴给关羽报仇,还有什么目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备,三国,历史解密

    在公元221年,刘备倾整个蜀国之力讨伐吴国,而当时刘备的名义就是要为自己死去的兄弟关羽报仇。尽管当时蜀国内部人员大多不同意刘备东征,但是刘备仍然坚持要亲自带兵讨伐孙权。而当时刘备刚做皇帝三个月,蜀国内部发展的只能说一般,无论是从军事还是经济上来说,都应该算是三方里面最弱的一方。而且当时曹丕对于汉中之

  • 克劳德·德彪西对世界有什么影响?关于他的评价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克劳德·德彪西,法国作曲家,历史解密

    对俄罗斯影响德彪西这位现代音乐的创始者,开发了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过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生于 1862年。他的前辈中并没有音乐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店主,穷得不能给他的儿子任何种类的教育, 因此他计划使他的孩子成为一个水手。但是一位曾经做过肖邦学生的好心肠的夫人,对这个有音乐天赋的 孩子很感兴趣,于是

  • 熊厚发有多厉害?提起他,徐向前都是泪流满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熊厚发,民国,历史解密

    熊厚发是大悟县宣化店镇甘家湾人。16岁参加红军,17岁入党,18岁任营长,19岁任团长,20岁任师长,22岁任红30军副军长兼88师师长。1937年3月,在祁连山区英勇牺牲,年仅23岁。熊厚发的一生是短暂的,但短暂的一生如同金子般闪光。从参加革命到牺牲的7年中,他身经百战,由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土成长为

  • 她是一代皇后,却被自己的父亲抢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北周,南北朝,历史解密

    北周时期有一位非常贤惠的皇后,她就是北周宣帝的皇后杨丽华。她的贤惠可以说朝野上下人人尽知,她非常知书达理、行为举止都很得体。并且她很大度,对其他的妃嫔也非常宽容,从来没有嫉妒之心。因此,她在宫内外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尊重和敬佩。她的丈夫北周皇帝早年还算是一位明君,处理政事也算兢兢业业,但是到了后期,性格

  • 诸葛亮是一个奇才,为何曹操从未想过招揽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在三国时期,属于能人辈出的年代,在这个期间,相比于刘备和孙权,曹操可以说是一代枭雄了,他不仅有着雄才伟略,同样对于天下势在必得。当然,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曹操的缺点是生性多疑,但是如果说到他的优点,就不得不说他求贤若渴的心态了。曹操爱才比较明显的就是招募到了郭嘉、荀彧等人,对于其他阵营的人才也是非

  • 揭秘:历史上的鲁庄公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鲁庄公,春秋,历史解密

    鲁桓公因为宠爱文姜,就连出国搞外交也都带着文姜,最后就因此而死在了齐国。而鲁桓公的儿子鲁庄公跟君父差不多,也是个颇为单纯的君主,多愁善感自然是有的,重点是很多情。比如鲁庄公曾经很喜欢一个叫孟任的女人,为了追求这个女人,鲁庄公还曾经专门修筑高台,站在高台上频频观望孟任,还许诺要封孟任为夫人,最终才赢得

  • 他不比五阿哥差,受母亲牵连一生无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永璂,清朝,历史解密

    们所知道的历史书里面,大多都对嫡庶做了很多的描述,而且也对其中的差别做了描述。因此,对于皇室来讲,是更加注重嫡庶的,而且这样的形式一直流传到整个皇朝的结束。然而,清朝时期有个事情的发生确实让大家产生了疑惑,那就是皇帝对自己的这个嫡子非常差,不仅没有该有的待遇,甚至还降低了他的待遇,为什么皇帝这么不待

  • “虎落平阳被犬欺”前面的一句却少有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虎落平阳被犬欺,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听说过“虎落平阳被犬欺”,这一句诗的本意是老虎平时住在深山里便于隐蔽,能出其不意发动进攻,而一旦到了平地里,没有了树林的掩护,自身的爆发力和突击优势就不存在了,因此连猎人们的猎犬都敢于欺负它。如今常用来比喻有权有势的人失去权势之后被小人物欺负。如今虎落平阳被犬欺”家喻户晓,前面的一句却少有人

  • 古代将领们为什么会形成肥硕粗壮的身材?与当时的审美有何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古代将领,历史解密

    在一些影视剧和相关书籍的影响下,在我们想象中的古代骁勇善战将领的形象是身姿挺拔如苍松,气势刚健似骄阳,手握长枪,横扫千军,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并不是如此。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小编一起看看吧。作为保卫家国的英雄,如此的形象确实是十分吻合的,但是,其他的关于拥有着八块腹肌,完美身材的想象就不一定符合史实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