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姚僧垣

姚僧垣--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

姚僧垣

姚僧垣的资料

本 名:姚僧垣

别 称:姚僧坦

字 号:法卫

所处时代:南朝梁→北周→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

主要作品:《集验方》12卷,《行记》3卷

爵 位:北周长寿县公→隋北绛郡公

姚僧垣的介绍

姚僧垣自幼好学,博览文史。年二十四即传家业。梁武帝召其入禁中,讨论医学,酬对无滞。时武陵王所生葛修华,宿患积时,方术莫效,梁武帝乃令其视之,获愈。武帝誉曰:“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大通六年(公元534年)解褐临川嗣王国左常侍。大同五年(公元539年)任骠骑庐陵王府田曹参军。九年(公元543年)还领殿中医师。十一年(公元545年)转领大医正,加文德主帅,直阁将军。梁亡入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授小畿伯下大夫。北周天和元年(566),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将军。六年,迁遂伯中大夫。医术高妙,用药审慎精当,治武帝发热病,谓大黄乃是快药,不宜轻用,武帝不听,以致危笃。后梁元帝病,众太医均力主用平药,惟僧垣主张“非用大黄,必无差理”,服后愈,赐钱百万。从此医声大振。建德三年(574),文宣太后患病,医、巫各执一词,决持不下。武帝请姚僧垣诉以实情,僧垣坦言太后已无多日,不久果然去世。武帝授以骠骑大将军、开封府仪同三司。建德四年(公元575年),高祖亲戎东讨,至河阴遇疾,口不能言,脸垂覆目,不复瞻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僧垣以为诸藏俱病,不可并治,军中之要,莫先于语,乃处方进药,帝遂能言,次之又治目,目疾愈,末乃治足,及至华州(今陕西省华县),足疾亦廖。任华州刺史,仍随入京师。宣政元年(578)上表请归,上允其致仕。宣帝即位,封僧垣为长寿县公,食邑1000户册,又赐金带及衣服等。大象二年(580),任太医大夫。静帝嗣位,迁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进爵北绛郡公。卒后赠本官,加荆、湖二州刺史。

有关“姚僧垣”的历史故事

  • 湖州味道|姚门流芳垂青史——从姚僧垣、姚察、姚思廉到姚崇

    播音:王然、汇哲全文7304 字,阅读约30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 顾方明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两汉之际中原局势动荡,不断有北方人士南迁避乱,其中不乏家风严谨、儒学造诣深厚的大族,其中的姚家,更是湖州地区自汉至宋人才辈出的名门著姓。姚姓出自虞帝,生于姚墟,因以为姓。春秋时有

  • 炎黄国医传奇: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故事

    姚僧垣,字法卫,是吴兴武康人,吴国太常姚信的八世孙。父亲姚菩提,在南朝梁任高平令。姚菩提曾经遭受疾病多年,于是就留心医药。梁武帝召见他讨论方术事,说话大多合意,所以受到礼待。姚僧垣年轻时很通达,服丧符合礼节,年方二十四岁,就继承父亲的医业。在梁朝任太医正,加文德主帅。梁武帝曾因发热,服了大黄。姚僧垣

  • 姚僧垣是什么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姚僧垣生平简介

    姚僧垣(499—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曾担任南朝梁宫廷的御医,江陵之战后,被北周朝廷招募。一生治验不可胜记,声誉远闻,达诸蕃外域。583年(开皇三年),姚僧垣去世,终年85岁。著有《集验方》12卷、《行记》3卷行于世。姚僧垣自幼好学,博览文史。年二十四即传

  • 古代第一个大夫,南北朝时期姚僧垣“太医下大夫”

    古代对医生的称谓有很多,其中以大夫与郎中最为普遍,即便现在也还在沿袭使用。二者主要是地域性差异,北方习称大夫,而南方多以郎中为名。其实不管是郎中,还是大夫,都本来是官职名,特别是大夫,还是医官系列的最高职位,所以用以称呼医生,其实有表敬重之意。一般认为自北宋时开始将医生称之为“大夫”,但其实在南北朝

  • 周书·姚僧垣传原文翻译,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梁武帝大同九年领殿中医师。时葛修华宿患积时,方术莫效,梁武帝乃令其视之。还,具说其状,并记增损时候。梁武帝叹曰:“卿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吴?”后为太祖征。天和元年,大将军、乐平公窦集暴感风疾,精神瞀乱,无所觉知。诸医先视者,皆云已已不可救。僧垣后至,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