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死后,刘备为什么还要派人吊祭

曹操死后,刘备为什么还要派人吊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062 更新时间:2024/1/19 19:28:17

曹操和刘备,一直以来都是两个敌对的势力,不管是在三国的历史上,还是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当中,曹魏蜀汉总是互相对立的。当刘备还在世的时候,曹操先死了,按照一般逻辑,刘备这个时候应该不会有什么示好之类的表示,但是刘备却派人前去吊祭曹操,这是为何?刘备为什么要在曹操死后派人去吊祭他,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1.曹操死后,刘备曾派人吊唁。此时在《三国志》正文中并无记载。在裴松之注释中,引用《魏书》和《典略》的相关记载,备注于刘备称帝之后。但这两个文献对曹丕的反应的记载完全相反,《魏书》称曹丕杀了刘备派去的韩冉,并断绝了和刘备之间的使节往来,《典略》的记载则称韩冉到上庸之后,就成病不前,让上庸将刘备的书信送给曹丕,曹丕给刘备回了信,刘备得到曹丕回信之后,就登基称帝了。

《三国志·先主传》:魏书曰: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典略曰: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適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

从这个记载看,这件事发生在曹操死后,刘备登基称帝之前,而韩冉的路线是东出三峡,进入上庸境内。

上庸本属曹魏,汉中之战后,关羽派孟达从荆州出兵,进攻上庸,刘备又派刘封从汉中出兵,协助孟达,合力攻占了上庸。关羽兵败身死之后,刘封被杀,孟达主动投降了曹魏,曹丕也还是让他继续镇守上庸。上庸为郡,在短暂的归属刘备时期,在行政上由荆州管辖,孟达投降曹魏后,曹魏同样让曹魏的荆州管辖。

因为孟达曾是蜀将,韩冉作为刘备幕僚,可能认识,所以韩冉进入上庸之后,由孟达把刘备的信送到朝廷。所以,这两个记载各不相同,但各有道理。《魏书》称曹丕让荆州刺史杀了韩冉,拒绝再和刘备往来,而《典略》的记载则称曹丕给回了信,并且试图“引致之”,也就是试图让刘备称臣。

2.刘备和曹操虽然在公义上为敌,但两人基本上是同一代人,而且有过交情。裴注引王粲《英雄记》称: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刘备起兵讨黄巾之后,因功得授安喜县尉,引不堪忍受督邮折辱,鞭打督邮之后,挂冠而去,浪迹江湖。之后,虽然史籍中对刘备的行踪没有明确的交代,但到何进准备诛杀十常侍的时候,刘备确实在京城洛阳,而且曾经奉命到东方募兵。《三国志·先主传》称,刘备此行是与何进派去的都尉毋丘毅同行,而王粲《英雄记》则称,刘备此行是与曹操同行,因为曹操当时也返回故乡沛国募兵。

此后,刘备与曹操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传未记载刘备从讨董卓,而英雄记则称刘备也参与了讨伐董卓之役。不过,无论如何,灵帝驾崩时,曹操三十多岁,刘备二十多岁不到三十岁,都还年轻,虽然刘备的社会地位无法与曹操相比,但刘备身上的英雄豪杰气质,应该也是曹操比较欣赏的。

3.之后,刘备割据徐州时被吕布偷袭,走投无路,投靠曹操,曹操消灭吕布,刘备跟随回到许都,两人多有交往,并留下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佳话。这个时期,应该也是两人交往最为密切的时期,至少曹操对刘备似乎相当不错,而刘备则因参与了王子服等人的衣带诏事件,最后不得不寻机逃走。

《先主传》: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硃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

这之后,刘备先后依附袁绍、刘表等,都是与曹操为敌,到赤壁之战后,成为一大割据势力,在曹操晚年,更是接连夺取益州、汉中,又派关羽进攻襄樊,成为曹操的大敌。曹操始终将刘备视为最重要的竞争对手,也是出于对刘备的了解。刘备寄人篱下时自然谈不上对曹操有什么欣赏,但已经坐大之后,也会像曹操说刘备“吾之俦也”的惺惺相惜之感。

所以,曹操死后,刘备一面是庆幸,另一面恐怕也有故人零落之感,派人吊祭也在情理之中,至少从礼节上说,并无不合之处。

4.曹操少年时与袁绍交往密切,在各自割据一方之后,曹操地盘与袁术相邻,而袁术当时与袁绍为帝,所以曹操和袁绍也曾经结盟,共同对付袁术。袁绍对曹操也有过多次关键时刻的帮助,尤其是在曹操被吕布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帮过曹操,这也就是裴注引《魏氏春秋》记载陈琳为袁绍起草的讨曹操檄文中所说的:

幕府昔统鹰扬,扫夷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於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方收罗英雄,弃瑕录用,故遂与操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虑,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太守、兗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操遂乘资跋扈,肆行酷烈,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被枭县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於徐方,地夺於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唯强幹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布众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是则幕府无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但曹操和袁绍分别扫除周边的割据势力之后,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两支势力,有你死我活之势,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失去威胁曹操的能力,几年后,袁绍死去,二子争立,曹操得以乘机介入,先后消灭袁尚袁谭袁熙等势力,占领了袁绍的全部地盘。这之后,曹操也曾亲自到袁绍目前致祭。

《三国志·武帝纪》: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

5.既然曹操能够以故人身份祭奠袁绍,而且“哭之流涕”,刘备在曹操死后,以故人身份派人吊唁,于礼自然也无不妥。而且,赤壁之战前,刘备败退,曹操追击时,孙权派鲁肃渡江来打探刘备消息时,也是以吊唁刘表的名义来的,而刘表和孙权本来有杀父之仇的,以前也没有任何交往。刘备和曹操政治上虽然是敌人,但毕竟有过私交,吊祭也是正常的。

不过,《魏书》称曹丕认为刘备这时候遣使吊祭,是“因丧求好”,这个判断也是成立的,没有问题。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刘备此时遣使,更重要的目的显然是为接下来即将到来的东征伐吴做准备。

孙权在偷袭荆州擒斩关羽之前,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偷偷派人与曹操媾和,不惜放弃了之前东吴始终坚持的只忠于汉朝的立场。而在东吴夺占荆州之后,曹丕与孙权的关系还在发展之中,孙权继续向曹丕称臣,而曹丕也派人册封孙权为吴王,并赐九锡。这时候的大体格局就是曹孙双方联盟,共同对付刘备。因为汉中之战后,刘备的势力达到顶峰,直接威胁曹魏,如果关羽顺利攻破襄樊,下游的孙权自然也是难以自安的。

孙权擒斩关羽之后,刘备一方的上升势头戛然而止,而刘备则在丧师失地之后,正准备大举伐吴。兵马未动,外交先行。刘备的意图是,要提前防范自己和孙权僵持时,曹丕偷袭汉中,或者直接在荆州方向对刘备发动进攻,那样的话,就要前功尽弃。建安十九年,孙权夺三郡之后,刘备率军出川,本来就想和孙权大打出手,进行战略决战,就是因为曹操进攻汉中,他不得不紧急退回,和孙权只能以湘水为界划分荆州。

不过,刘备这次外交努力似乎并未获得太多有价值的结果。如果能够和曹丕达成某种协议,曹丕就不会急于篡汉,而刘备也就不至于马上登基称帝。对刘备来说,如果曹丕篡汉,这就成了死局,刘备就必须要称帝以延汉祚了,这是他自称汉中王的意义所在。如果曹丕不篡汉,刘备就可以不称帝,双方就还有缓和关系的余地,而曹丕称帝之后,以汉朝余绪自命的刘备一方,自然就没有理由再和曹丕媾和了。

6.从曹丕的角度看,曹操死后,他如果不抓紧篡位,而是继续以魏王的名义行事,对他来说是存在许多政治风险的,因为他作为一个权力的继承者,此时不仅要面临原先忠于汉朝的那些人的潜在威胁,还要面对曹操的亲信集团内部的反对势力。所以,篡汉称帝,他才能马上定于一尊,消除内部分歧。而且,此时刘备与孙权在荆州问题上已经陷入僵局,大战在即,曹魏并没有明显的外部威胁,曹丕也是可以做这件事的。

曹丕在登基之前,政治经验并不能算丰富,只能说是比较缺乏,所以在这件事上显然算计还不够周密,只考虑了内部问题,而没有更多的考虑三国之间的平衡局面。所以,虽然孙刘双方交恶对曹魏是有利的,但曹丕并未能从夷陵之战中获得什么直接的好处,而且,紧接着曹丕就发动了对孙权的战争,同样铩羽而归。如果曹丕没有称帝,刘备也不称帝,在他伐吴的时候,刘备也许就可以从旁协助。而曹丕既然已经篡汉,刘备进入死角,双方自然势同水火,就没有办法再合作了。

从这个角度,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曹操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但一直没有称帝,而是宁肯继续保持着以丞相的身份行事。也正是因为他不称帝,就可以为在刘备和孙权双方之间纵横捭阖留出余地。也是在这里,可以看出曹丕在政治上还不成熟的地方,算计还不够周密和老道。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安史之乱中重点是安禄山,不是史思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安史之乱,唐朝历史上的一次无法抹去的惨痛经历,原本的盛世唐朝,经过安史之乱之后,走上了下坡路,再怎么样也达不到之前的巅峰状态了。然而在这其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照理说,既然叫做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史思明两个人做主角的,但是为什么很多人的关注点都在安禄山身上,而关于史思明的讨论却那么少呢?1.史思明史思

  • 明知和珅贪污乾隆为什么就是不处理他?和珅究竟有什么本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和珅小时候的经历非常曲折,和珅的父亲在当时任命轻车都尉,所以在京城的日子过的也还算不错,起码让和珅不愁吃不愁穿还有学上。但是后来和珅的命运就开始急转直下,三岁丧母、九岁丧夫,自己还差点被赶出家门。好在家里还有几个人看和珅可怜,还是让他继续在府上生活,接受教育。这段经历对和珅的影响非常大,也让他锻炼出

  • 袁绍败给曹操竟是被自己的儿子给坑了?袁绍部下为什么不拥立长子袁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官渡之战,袁绍虽然败给了曹操,但此后本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袁绍家族却发生了兄弟相争的事件,袁绍去世后长子袁谭和三子袁尚自相残杀,最后两人还双双被曹操消灭,至此袁绍家族的火种也彻底被熄灭了。这件事也让各国的君臣更加警觉,君主在立嗣时一定不能废长立幼,不然很有可能导致兄弟之间自相残杀,以至于有灭国的可

  • 袁术无法在三国立足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三国时期的势力割据其实我们都知道的,那就是三国鼎立了,这三国就是蜀汉、曹魏、东吴这三个国家了,他们其实都是一步步努力才走到后来的位置的,但是其实在他们之前有一个更加大的势力,那就是袁术政权,他们其实也算是兵多将广,势力远比魏蜀吴三国要强,但是到最后却在三国连立足的机会都没有,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

  • 宋朝百姓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宋朝人生活令人羡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唐朝虽然开放程度很高,但百姓之间阶级的差距还是很大,所以能够享受到世间乐趣的人也只有一部分。等到了宋朝就不一样了,宋朝百姓的休闲娱乐活动就丰富了很多,而且普通百姓们也都能享受到。实际上唐朝到宋朝,也是将重武轻文的观念给颠倒了过来,当然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宋朝的文学达到了顶峰,但面对北方的侵

  • 秦惠文王为什么杀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商鞅其实小编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他被车裂了这件事情,而且他还说是当时秦国的功臣啊,所以这让小编对秦国的印象非常的差,但是其实这些观点都是我们不知道真正的历史才有的,真正的历史上的商鞅可不是这样的,秦国也不是我们以为的秦国,那么这商鞅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虽然是被杀死的,但是其实并不是秦惠文王赢驷杀死

  • 金匮之盟是不是真的?赵匡胤的死究竟和赵光义有没有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金匮之盟是发生在宋朝初期,关于赵匡胤选定皇帝继承人的事件。赵匡胤驾崩后,他的弟弟赵光义交代,赵匡胤曾在母亲杜太后面前亲口答应将皇位传给他,而这份遗书就藏在金匮之内。但是关于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一直得不到确认,有说是真的有说是假的,那真相究竟是如何呢?按常规来说,皇帝传位一般都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虽然赵匡胤

  • 清朝普通的八旗子弟有什么特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时期,满族人的统治之下,原本占据人口大多数的汉人,身份地位相比之下却是更低的。满族人当中有八旗子弟,这我们都知道,我们也知道,这些人的地位一定是比汉人更高的。那么,当时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八旗子弟,又有哪些方面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究竟是有一些怎样的特权,他们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呢?以往的与清宫有关的电

  • 如果朱元璋没杀胡惟庸李善长蓝玉,朱棣还有机会夺取皇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明初四大案,让明朝很多的开国功臣都命丧黄泉,对于明朝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损失的,胡惟庸,李善长,蓝玉,这些曾经的功臣,最终都还是变成了亡魂。或许会有人认为,这给日后朱棣夺取朱允炆的皇位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那么,如果朱元璋当初没有杀掉这些人,那么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又是否还有机会夺取皇位呢?我个人以为,明太祖

  • 荀彧为什么反对曹操称帝?荀彧想做汉臣为什么还要帮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荀彧是早期曹操能够掌控朝廷的大功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荀彧向曹操建议的。但荀彧又是一位内心十分纠结的人,他一直把自己当做汉臣,所以非常反对曹操称王、称帝,最后也是因为和曹操闹翻所以遭到弃用,看到曹操曾与他的空盒选择了自尽。如果荀彧还是相当汉臣的话,为什么他早年还要帮助曹操呢?只能说荀彧把曹操看的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