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人出国需要什么证件?也有护照吗?

古代人出国需要什么证件?也有护照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131 更新时间:2024/2/28 10:25:39

我们现代人出国的话需要办理一个非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护照,每个人出国都是需要办理护照的。不过关于出国这件事情并不是只有现代人才会有的,在古代同样也是有着这样的经历。就比如唐朝时期的唐玄奘取经,其实就是“偷渡”出国的,按照法律来看,肯定是违法打的了。既然有违法,那么肯定也有合法,那么古代人要出国的话需要办理什么证件呢?古代人也是护照吗?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每到一地,首先要办的事情就是找途经国家的倒换“关”。这里的“关文”,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护照。

小说是现实的折射,古人要远行,确实要有官府开具的身份证明才行,就是“路引”,又称“节符”,是由出行人所在地官府开具个人身份证明,相当于现在身份证或者护照。

真实的唐僧为去西方求学,在没征得官府同意情况下出长安,所以,过国境线差点被抓判刑。唐僧西游,属于偷渡,只是其在印度声名显赫以后,唐朝有关部门才既往不咎,以礼迎回。

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控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持官府发放的“路引”,获得“路引”也不是容易事,因为古代官府不允许民众四处流荡。比如明代法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

以前的抗战片中,常会有儿童团少年手持红缨枪站路口查路条镜头,那是特殊时期防止敌特混入根据地的举措之一。那时全国各地人外出,也都得持有当地行政机关开具的路条。日战区以“良民证”代之(与现代的身份证非常相似)。

在开始使用现代身份证之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人出差或是外出旅游、访友,仍以单位开具介绍信为依据,性质与古代的“路引”更接近。六十年代以前的人,大多对“介绍信”有了解。

流动人口管理,先秦时已有规定。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中,有一则《游士律》:游士在死亡符,居县赀一甲,卒岁责之。意思是说,如果旅游者把自己身份证明弄丢,要受罚款处理,金额为一身甲衣钱,年底一次性结清。这可能是中国最早“旅游法规”了。

到隋唐时期,又一种固定的身份证明诞生。这种身份证是很金贵的东西,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会拥有官方认可的“身份证”——一种可长期有郊使用的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最早都是为官员准备的,是用来表明官员身份职位的。

“鱼符”是用木头或者金属精制成,形状像鱼,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史载:“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见《新唐书·车服志》)。

隋唐时期,凡亲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鱼符”均以黄金铸制,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的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

“身份证”是不可转借他人的,否则也得受罚。据《大唐六典》规定,各地检查站(关防“的长官要切实负责起对过往人员身份的查验:“凡行人车马出入往来,必据过所以勘之(这里的“过所”,也是“路引”一类的证明文书)。”如果冒用他人“过所”,或是不应该持有而持有“过所”的,要判处一年徒刑。

“鱼符”在朝时被废除,但官员仍可佩带“鱼袋”。至明代,改用“牙牌”(通俗小说中称为“腰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

常听评书或者看史书的朋友,对腰牌不会陌生,开封府的人外出公干,都是以腰牌来证明身份,并参与地方办案的(单田芳在评书中,又把腰牌称作“龙纹信票”)。

据明人陆容《菽圆杂纪》载:牙牌不但官员们悬之,“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途已经不局限于官员们,并开始中下阶层方面发展了。

到了清代,这一身份地位的证明制度又进行了改革:腰牌取消了,代之以能表明身份地位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如果是一个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宝石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我国古代哪个朝代放假是最多呢?宋朝的经济真的很弱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们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最让人期待的恐怕就是休假了,因为每到休假的时候就可以好好的放纵一下自己,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不过自己盘算了一下,如今的假期与我国古代宋朝时间相比的话,还是少了很多。在宋朝,可以说一年当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放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历史上关于休假也是有史料记载的,

  • 我国古代打仗打输了为何要叫做“败北”?是因为输了逃向北方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经常可以通过反应我国古代文化的小说或是影视作品中听到一个词,那就是“败北”。常常被用在打了败仗的人身上,另外还会被用来泛指在各种竞争、竞赛中失败。那么这个“败北”一词究竟有着什么意义?为何不是“败东”、“败西&r

  • 百家姓是中国姓氏大全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百家姓》上至老叟,下至孩童,可以说是无人不知,甚至是没怎么读过书的人也知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可为何在百家姓当中“赵钱孙李”为首呢?这个《百家姓》是否是中国姓氏大权呢?咱们中国人为何会有姓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姓者,统其祖考之

  • 我国古代所谓的“三班衙役”是指什么?这三班之间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古代的“三班衙役”,估计很多小伙伴们还不是很熟悉,这个三班衙役其实指的就是站班皂隶、捕班快手和壮班民壮。一般把州县衙门的衙役笼统的概括为三班,因此便有了三班衙役的通俗说法。事实上,多数州县衙门的衙役都是超出了“三班”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为什么东汉至三国人名都是单字?全因“二名非礼”观念盛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现代人取名单字和双字都十分常见,甚至还有取三字名的。不过在古代,从东汉开始,一直到晋朝,人们几乎都是取的单字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跟新朝皇帝王莽有关,正是因为王莽在位期间推行“二名非礼”的说法,才让大家在取名时不敢取双字名,而这个观念也在百姓心中存在了百年之久。下面就

  • 为什么复姓的人越来越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的姓都只有一个字,而且在百家姓当中,单字的姓其实也是非常多的,但是复姓也并不是没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古代的人复姓的非常多,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司马懿,还有夏侯家族,但是到现在,复姓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很多人身边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复姓,这又是什么原因?复姓为何听上去就让人觉得非常的高端,复姓有

  • 鼎是如何从器具发展成为礼器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鼎是周朝时期十分常见的青铜器,最早被人们当做煮肉或者储藏肉类的器具,不过后来鼎逐渐发展成为象征国家权力的礼器。为什么鼎会从简单的厨具变成具有特殊意义的传国重器呢?这便是鼎文化神秘的演变史。很多成语都和鼎有关,例如大名鼎鼎、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鼎足之势等,实际上都是因为鼎被赋予了尊贵、显赫的含义。下面

  • 孔子周游列国都去了哪些地方?对后世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孔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我国历史上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主要提倡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甚至对世界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背后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称为孔圣人。孔子的成就自不言说

  • 为何称刘邦为汉王?为何所统治的朝代叫做汉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当刘邦到达了咸阳城外的时候,此时天下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初向北进军的项羽取代宋义成为了上将军,并且带领着部队击败了秦军,降服了章邯。随后各地诸侯都归顺了楚霸王项羽,即便是项羽声势浩大,但最终还是比刘邦晚了一步。刘邦成为了第一个到达咸阳城外的起义军领袖。汉元年(前206年)十月,刘邦的军队先

  • 实力平庸的李渊是如何做到最终一统天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的隋朝原本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王朝,只不过是因为后来杨广征讨高丽失败,重伤了隋朝的元气,紧接着又各个地区农民起义,最终隋朝走向了灭亡。在那个时候,有着十八路诸侯反王,而李渊当时只有区区三万人,为何最终能够统一天下呢?自从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十八路反王说法不一,《说唐全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