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法家更加维护君权,为何最终还是选了儒家?

法家更加维护君权,为何最终还是选了儒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696 更新时间:2024/1/17 14:23:03

要说古代的那一种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最深,那一定就是儒家思想了,可以说古代从汉武帝开始,两千年的封建王朝时期里,儒家思想一直都是占据了主导地位的,而其他的思想只能作为一种支线发展,和儒家思想的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然而在汉朝之前的秦朝,主导思想自然就是法家思想了,而且如果相比之下,法家思想是更加维护君权的一种思想,但为什么最终历史还是选择了儒家思想?究竟法家思想比儒家差在了什么地方呢?

中国历史虽然号称五千年之久,但实际上商代以前的文明还尚未发展足够的考古证据作为支撑。而文化的真正形成,应当追溯到春秋时期,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爆炸。

1、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也是个思想上精彩纷呈的年代。在这段时期里,涌现出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众多风格迥异、各有主张的思想家。随着历史的演变,之后的中国历史,也基本上围绕着这些思想打转。

首先上台的是法家,执行者是秦朝统治者。法是最容易实现,同时也是最有效的社会治理形式。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李斯等,两人师从儒家的思想家荀子,其思想主张受“性恶论”的影响,慢慢演变成“法家”。从性恶论的角度出发,人性是需要约束的,而没有什么比法的约束更加有效,这几乎是一个必然的思想脉络。事实上,法的制约的确是简单有效的,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代,现代文明体系里基本上离不开法的建设。

但是秦朝的“法治”虽然令其强大起来,并统一六国,但也迅速在几乎全民暴动中灭亡。秦的“法治”缺乏统治“温度”,无论是当世还是后世,几乎没有人会怀念秦朝。所以我们不得不有一个疑问,为何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核心在秦朝会失败?

到了汉朝,初期实行的是黄老学说里的“无为而治”,也是道家学说里的一个部分。所谓“无为”,是指统治基本框架搭建之后,不频繁地更改干预让老百姓自由生产。由于秦末多年的战乱,这一时期实行“无为而治”是有合理之处的。社会矛盾主要根源是经理分配,而在经济大增长时期,这种分配的矛盾会暂时掩盖。汉朝初期的统治框架是“郡国”并举,既有属于中央的郡县,也有分封给刘氏诸侯的“国”。实际上分封是统治一个大疆域国土而不得不使用的手段,对于边远地区、超过了中央统治半径的地区,必须采用某种措施维护其与中央的从属关系。实际上,这并不是“法家”能解决的问题。秦朝的存续时间实在太短,“郡县制”的问题尚未爆发便已经灭亡。

但分封制也同样有问题,“国中之国”不可避免地想要脱离中央统治。“无为而治”不能消灭这种必然会产生的矛盾,而首先爆发的,是“分封”后的矛盾。于是“七国之乱”爆发。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在军事上已然无法与中央直接抗衡,而此时的社会经济基本上已经恢复,汉武帝开始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让国民在思想上与中央保持一致,让其主动地拥护中央统治;其二,如何选官,管理那些边远地区的郡县。第一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实际上是宗教,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产生一个宗教性质的思想学派。所以汉武帝从已有的学术思想里选择了“儒家”,将其作为统治阶级倡导的思想核心。第二个问题是建立“察举制”,这是选官制度与统治思想的初级融合,“察举”的核心是“孝廉”。

但这个时候,儒家的核心地位依然是脆弱的,虽然有中央政府的支持,但一旦中央政府权威丧失了呢?问题在魏晋时期爆发,儒学思想式微,遭到了强烈的质疑。事实上,在战乱时期,道德学说能起到解决纷争的作用吗?儒家强调的仁政,对于那些处于互相斗争中的割据政权而言,有操作空间吗?所以儒学遇到了跟春秋战国时期相同的困境。

然而虽然儒学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挑战,但是盛行当时的道学、玄学,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经历汉朝一代“独尊儒术”的培育,已经形成了一批研习儒家典籍的世家大族,当大一统的政权建立之后,仍不得不借助大族的力量,仍不得不尊重儒学。但在选官制度上,隋朝发明了举世无双的创举,改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以期望加强中央集权,打破世家大族对“从政权力”的垄断。

自此以后,儒家学说的核心地位就坚不可摧,无论哪一个统治者上台执政,他都必须接受儒家思想体系下的统治范式。这样的体系使得中国接下来的近千年时间里再未经历大分裂,经济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顶峰,直到被现代科学体系打破。

2、没有温度的法家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现代社会都强调“依法治国”,为何古代实现不了?事实上,法治长期以来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形式里都存在,但它只是作为一种统治手段,无法上升到思想核心的层面。也就是说,即使古代的人超越历史局限,写出一部类似于现代宪法的纲领,也不能实现现代法治。

第一,法的权威来源于政权的武力威慑,这在任何政权体系里都是如此。但在古代,统治半径的制约决定了中央不能长期对边远地区保持武力威慑。法律权威也就难以长期维持。

第二,法是不能形成主观驱动力的,法的核心是强制性,用人对惩罚的恐惧来产生作用。这种强制性虽然有效,但忽略了人是具备主观意识的生物,所以也可以说“法”是没有“温度”的,更不能形成思想信仰。而宗教和道德都不同,它形成的是一种主观驱动力,让人在预设的框架内积极主动地行事。而这种主观驱动力,就是思想信仰。人具备这种信仰,才能主动地去拥护并发扬相应的文化。

第三,古代的法律难以形成逻辑闭环,法的逻辑闭环是公平,即对所有人都同一视角。但这种状态在现代社会都难以达到,更不用说缺乏监管的古代。法律作为统治工具,是权力的象征,在被统治阶级缺乏足够话语权的时代是不能实现普遍公平的。所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逻辑闭环不能实现。

3、儒学的逻辑闭环

儒学的思想归根结底是一种道德世界观,它的目标是建立道德乌托邦,最初以“礼”(孔子时期)为核心,而后以“仁”(孟子时期)为核心,发展到后期,逐渐形成了以“仁”约束君王、以“忠”约束臣民、以“孝”“义”为行事准则,辅以“贞”“节”“信”等其他道德规范的逻辑闭环。在这样的乌托邦里,各个阶层各司其职,按照统一的道德信仰行事,最终就能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虽然儒学指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提升路径,但实际情况是极少有人能达到理想的道德水准,这套方法论可行性不高,而且需要脱离土地生产,进行长期的思想训练。但道德理想又不同于法律的强制性,它驱动的是人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一旦形成,便意味着思想信仰形成,对于中央集权与文化传承都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即便儒学的思想信仰不是普适的,它只作用一部分人(士大夫),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4、道德信仰的形成路径

道德信仰与宗教信仰不同,道德本身具有反人性的特点,它需要压抑人性本能欲望。宗教不同,宗教顺从人性。宗教信仰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相对容易,而道德即使在中国主流思想体系里,其真正影响的人群也只是一小撮士大夫。

中国文化的道德体系是依靠制度建立的,也就是“科举制度”。人性对于道德虽然是排斥的,但对于“权力”“财富”却是向往的。如果道德信仰能够带来权力和财富,人就能被吸引,并紧密地团结在周围。无论是汉字也好,还是儒学思想也好,都是依靠这一路径所实现。一个人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都研习这一类道德书籍,接受道德训练,其主观信仰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如何选拔官员是所有政体都面临的问题。考试,无疑是所有方式中最具有效率的形式。官僚体系具有稳定的来源,社会的权力结构也就稳固下来,而中国也能借此摆脱分封制的困扰,形成一个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当具备统一的道德信仰的士大夫垄断权力、垄断文字时,社会的治理结构就是相对稳定的,其文化也能持续性地发展并传承!

5、古文明的失落

古巴比伦文明里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文明里第一部成文法典,但是巴比伦文明却并未传承下来,它并没有解决类似于中国文明的传承逻辑,没有形成主观的思想信仰。我们讨论中国历史为何总是在一个个循环的漩涡里无法逃离,也应该思考为何中国总能形成这样一个个循环。世上没有永恒强大的国家,中国却持续性地产出这样的国家!

古老的文明里,中国是唯一的特例;而流传至今的思想体系核心里,也只有中国属于非宗教信仰。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制度所造就的特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任我行为什么突然死亡,他不死江湖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任我行好不容易从西湖地牢逃出,找上东方不败有惊无险的报得大仇,重掌日月神教。结果却在华山大会师上,因体衰而逝,走的比较突然。可能当时在看原文的时候,会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把任我行给写死,而且是以如此突然的方式,其实想想如果任我行继续活着的话,情况大概也能了解一二了。任我行和东方不败都是野心家,任我行一早

  • 征方腊的时候,武松为何要砍下自己的手臂?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征方腊在《水浒传》整本书的剧情当中,就已经算是接近结尾的一段剧情了,宋江接受了招安,梁山从反对宋朝变成了宋朝的“爪牙”,被派遣去征讨方腊,很多好汉因此而丧生,也有很多好汉就此退出这个曾经让他一腔热血的组织,最后活下来的其实也并不多。然而在征方腊的时候,武松的一条手臂因为受伤,

  • 颜良击败徐晃,文丑战平赵云,为何都被关羽秒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三国演义》里面的武力值排行榜,在很多人心中关羽一定是位列前茅的。关羽在很多人心目当中一直都是一个武圣的形象,而且还有过五关斩六将,斩杀颜良文丑等等事迹,就让很多人心目当中的关羽的形象更加厉害了。不过在《三国演义》里面,颜良是击败过徐晃的,而文丑也和赵云打了平手,为何最终在关羽面前却可以说是被秒

  • 宋朝为什么盛产奸臣?为何其他朝代没有这么多?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的臣子,但是臣子也是有好有坏,有忠臣也有奸臣,各自都对历史起到了不一样的作用。然而在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朝代,可以说是一个盛产奸臣的朝代,那就是宋朝。历史上的奸臣们,可以说出自宋朝的有很多,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秦桧、高俅等等。那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何宋朝会出现那么多的奸臣,

  • 江南七怪武功不高,为什么名气比五绝还大?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射雕英雄传》当中的武林世界,有很多名气很大的很厉害的人,而其中要论武功的话,五绝的武功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了,顶尖的武林高手也是出自他们之中,每一个都有自己不同的独门秘技,然而他们虽然武功很高,但是要论起名声来,却还是比不过江南七怪了。然而江南七怪这几个人的武功却实在是没办法和五绝相比,这又是为什么呢

  • 中国奴隶制度的开始是什么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中国历史上奴隶制度的时间论证,郭沫若先生首先就在其所著作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估定了我历史上西周时期为中国奴隶制度;而在《中国社会史纲》中认为殷商时期为中国的怒路制度时期,而西周已经是从奴隶制度过度为封建制度的一个过渡期。继则有王宜昌妄论自春秋至秦汉为奴隶制度阶段;沙发洛夫在其所著《中国社会形

  • 二十四史中,为何只有资治通鉴是帝王之书?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的史书是有很多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二十四史了,而在二十四史当中,却只有一本书被人们称为是“帝王之书”,这就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所主编的一部书,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不过这部史书并非是单纯记录某一个朝代所发生的事情,而是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时期,前

  • 我国古代人打完井之后为何要放两条鱼和一只乌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有句老话:“大道为公,大道,都在老祖宗那里”,可以说中国人做事的学问已经是传承了上千年了。网上能盘到三皇五帝,往下能盘到唐宋元明清。无论是一个个盛衰荣辱的事件,还是一本本记载的古书经籍,都在向后世的人诠释着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这些老祖宗们留下的

  • 历史上真实的丧尸事件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历史上还是有很多这个丧尸事件的,小编也多多少少听说过,但是小编觉得这些个事件都是假的,查了查一些资料,发现也就那么回事,丧尸这个东西吧,你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人人都有手机,如果真的有丧尸位什么没有相关的证据留存下来呢?其实我们听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听说听说,但是有证据的似乎一件也没有

  • 历史上永城县早期属于哪个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相传隋朝年间,因连续暴雨,淮河、汴河流域大多数城池都被水淹没,只有马甫城安然无恙。隋炀帝看到后,说到:“五年水灾毁多城,唯有马甫是永城”,此后马甫城便改名永城,这便是今天永城县名称的来历。作为当年刘邦斩蛇起义的地方,永城县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但此地最早本属安徽省,为什么后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