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和宋朝文学成就谁更高?唐宋八大家为什么唐朝只有两人?

唐朝和宋朝文学成就谁更高?唐宋八大家为什么唐朝只有两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34 更新时间:2024/2/16 11:30:18

其实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唐代的文学成就是非常高的,我们都在小时候上学期间背过唐诗三百首,而不是宋诗。但实际上,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都是宋朝的文学家,唐代只有两位。可能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李白白居易等人没入选唐宋八大家呢?因为唐宋八大家是以散文为主,而且他们都是推行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当时诗风鼎盛只是一个常规,真正把文学成就提升一个档次的还是以唐宋八大家为首的人物。

1.唐朝诗歌鼎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鼎盛的时期,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就是诗歌,唐诗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对世界上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唐诗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诗体形式的运用,还创造出了风格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裁,这对格律音韵有着严格要求的新诗体,将中国的诗歌语言文化艺术,推到了一个历史上成熟的巅峰。

唐朝诗歌文化的鼎盛,离不开唐代无数优秀诗人的作品,但为什么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唯独唐代的诗人独领风骚呢?这与唐代的取士方法有关。

古代的取士方法,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到汉时的“察举制”,再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九品中正”的取士方法已不太适合统治的需求,于是隋文帝杨坚首创“分科举人”,到杨广时期,科举取士制度正式成为国策,隋灭后,唐朝沿用了隋的科举制,并在隋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以进士科为重,明经科次之。

“进士及第”是当时读书人最大的荣耀,无数的读书人寒窗十年,就只是为了一朝“及第”,一来可以光耀门楣,二来一展胸中抱负或解决生活困顿的问题,而唐朝时,进士科主要考的就是诗赋,所以唐朝科举也有“诗赋取士”之说。基于这个原因,唐朝诗风的盛行就不难理解了,如《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中载:“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声病”,就是诗歌韵律上的毛病。所以在唐代,往往有诸多“白首穷诗”的读书人,一生究诗研赋,只为考上个进士,这倒让很多杰出的诗歌作品,在这蹉跎的岁月里,被创作了出来。

2.科举作用巨大

唐时的考进士,比之明经科,难度可是为历朝之最,所以也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唐朝的大文豪韩愈,就曾多次不第,甚至连“诗圣“杜甫,在考时也是名落孙山,可见难度之高。除了两位外,更有无数才学出众的唐代才子纷纷落榜,这也是为什么留存的唐诗作中多存郁郁之意的原因了。

唐时科举难考的问题主要还是出自科举制度上,唐朝的科举并没有采取“糊名“制,士子考试前可以公开推举,谓之“通榜”。而考进士的士子,往往会将自己的作品递呈给朝中有声望的人看,称为“温卷”,像韩愈,在科举期间就曾多次给宰相上书自荐,考官会根据考生的社会名望和才德作为取士时的参考。

这样的科举制度,让许多出身不好,或名声不显的读书人,科举之路异常坎坷,如杜甫,虽然身后获得诺大的名声,但在当时却是名声不显,所以导致仕途不顺,一生穷困潦倒,连儿子都被饿死。而杜甫的诗作,虽然多发忧国伤民之情,但骨子里散发而出的,主要还是自身难展一身抱负,以图回报国家之心罢了。

3.描写诗人晚唐真实写照

再如唐诗《己亥岁二首》的作者曹松,一生研诗备考,却无一中第,直到71岁高龄,碰上了皇帝心情不错,才下旨选拨一些出身贫寒,参加过多次科举没有考中的考生,特赐“恩榜”,才最终成为了进士。当时同榜的五人中有二人已经超过了七十岁,剩下的三人也都过了六十岁,于是这次的放榜就被时人称为“五老榜”。

“五老榜”谓之当时的佳话,但实际上,这更像一种讽刺,曹松当年被授校书郎,后迁任秘书省正字,但如此风烛残年,那堪劳累,及第次年曹松便逝去。

曹松在唐代无数杰出的诗人中名气并不算显赫,但他在科举路上蹉跎一生所作的《己亥岁二首》,却是唐诗中的杰作,如“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千古名句。曹松一生都在科举路上蹉跎流浪,因生活在底层,也见多了穷苦百姓的苦难,再加上屡考不第,心中自然难免存有怨愤,“凭君莫话封侯事”是讽刺当时的镇海节度使高骈的诗句,高骈因镇压黄巢有功,被封渤海郡王,在曹松眼里,高骈之流不过是“功在杀人多”而已,就像“一将功成万骨枯”中深深流露出来的厌恶和愤恨。

唐朝的诗风因科举而鼎盛,又因环境而变化,所以盛唐诗歌多是意气风发之作,而中晚唐诗歌,因为战乱和朝政的腐败,往往胸怀抱负的有志之士,却不得所用,一生流浪坎坷,因而诗歌的表现变得内敛沉郁,多有愤怒讥讽之作或显露厌世归隐之心,正如晚唐著名诗人韦庄,从“平生志业匡舜”,到后来的“又拟沧浪学钓翁。”这是大多数晚唐诗人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真实写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和清朝领土面积对比,清朝面积和现代中国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清朝鼎盛时期的领土面积,要比现代中国还要大,虽然清朝末期签署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导致割地赔款,但清朝的总面积还是各朝代最大的。明朝依然统一的是中原,并没有拿下草原。而清朝是首次将中原和草原进行了完整的统一,所以大家在看清朝和明朝地图对比的时候,能清楚的发现,清朝要比明朝大出许多。当然现在中国领土

  • 为何说古中国亡于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中国的宋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宋朝是一个很厉害的国家,在当时的宋朝史上,关于宋朝的故事还是有很多的,那么,我们今天也是一起来看看宋朝的历史,有关宋朝小编相信很多人也是知道的,宋朝其实是分为南宋和北宋的,那么,有的人也是在说了,为什么说古中国亡于宋?到底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长期以来,杯

  • 为什么说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秦始皇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秦始皇是一个非常好厉害的人物,在当时的历史上做出的贡献还是有不少的,那么,在很多的朝代上,关于秦始皇的议论也是有不少的,不少的人就是在议论秦始皇的功过了,最近有不少的人是将秦始皇和孔子相比较了。那么,这样的比较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为什么说秦始皇比孔子

  • 古人工作和休息是以7天为周期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人们工作都是按照七天为一个周期来进行的,而现在的人们在找工作的时候都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个双休的工作,也就是五天工作制的,但是现在的一些私企是越来越不正规,很多都不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的,而是变相的压榨员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在当时古人工作和休息是以7天为周期吗?到底是怎样的呢?如今,

  •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北方出皇帝,南方出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中国的宰相制度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宰相是当时历史上很厉害的一类人物,在当时的历史上还是有很大的地位的,那么,自从明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被废除了,而皇帝在当时也是很厉害的人物,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在当时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北方出皇帝,南方出宰相”?具体是怎样的呢?从秦始皇

  • 鄱阳湖为何被称为东方百慕大?老爷庙又有什么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百慕大大家都不陌生,坐落在大西洋上。那里是个神秘的位置,很多船只飞机到达那里都莫名奇妙的失踪了,沉没了,不知去向。而在中国的第二大湖鄱阳湖被称之为东方的百慕大,谣传古代也有非常多大船只在鄱阳湖中莫名的沉没消失了。当地人为了在鄱阳湖上航行顺风顺水还修了一座庙“定江王庙”,在

  • 鬼谷子真的存在吗?又做过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奇才怪才,而“鬼谷子”就是其中之一。鬼谷子原名叫做王诩,被称为春秋战国年代的奇人。因天生额头前有4个大肉痣,成鬼神之像,所以创造了鬼谷门派。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慧超于常人,无人能及,在那个年代白起、孙兵、商鞅等500多名有名人事都曾

  • 中国历史上的千古谜团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是个有着上下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几千年里,时代不断的演变,科技不断的进步,每天都在发生这不同的事情。而在历史当中有很多事情至今无法解释,有人说是鬼神作祟,有人说是可能只是巧合,还有的事情就是从来就没有历史考证和记录。现在就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咱们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千古谜团吧。东太后慈

  • 如果朱元璋将朱棣立为太子,会不会发生靖难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时期,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他是朱元璋的孙子,而朱允炆之后,皇位被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所得,朱允炆也下落不明,这中间的事情,我们称之为靖难之役。那么,如果在最初的时候,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棣而不是朱允炆,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一系列的事情呢?朱棣会怎么做,朱允炆又会如何?1.立朱棣为太子是否合理?&

  • 岳飞死后,为什么金兵没有马上灭掉南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南宋时期,国家危亡,宋高宗面对岳飞想要迎回二圣的想法,心中自然是多有不快,而后来秦桧陷害岳飞致死,更是令无数人痛心疾首,认为秦桧是岳飞死亡的真凶,将他的铜像一直摆在岳飞墓前跪着。不过,岳飞死后,南宋也并没有立刻灭亡,那么金国当时是为什么,没有能够立刻就消灭南宋呢?1142年岳飞被害风波亭,距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