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起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吴起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579 更新时间:2024/2/5 7:29:04

历史是一个无线循环的圈,能让不同的国家兴盛和灭亡。当历史的指针指向了战国时期,天下的局势就有很大的不一样了。诸侯们已经将礼仪道德抛弃一旁,有的是血淋淋的战争,胜者为王,败者寇。而战争的胜负要依托强大的国家实力,提升实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变革。

此时,正是楚悼王时期的楚国,在经历过多年的动荡,国势已大不如前了,但楚国的贵族们失去了先辈的进取心,安于现状的他们,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而外部三晋,就是三家分晋的韩 、赵 、魏,已经强大了,与楚国开始连年不断的战争。

公元前400年,三晋联军败楚师于乘丘。

公元前393年,楚国反攻,攻打韩国,夺取了负黍。

公元前391年,三晋联军又来报复,大败楚师于大梁、榆关,楚国丢失了这两处重要的战略要地,而楚国侵占大片土地也被魏国夺去,此时的楚国无法招架,只得"厚赂于秦",请求秦国的援助。

三晋已经对楚构成了极严重的威胁,楚国处于一种被逼的窘境。

不甘心被动挨打的楚悼王,一直在寻求楚国的变革,可他身边的屈、景、昭三家大贵族,虽都有很大的势力,但却安于现状,更是互相掣肘,楚悼王身边没有一个能替他分忧的能臣。

此时,吴起来到了楚国,对悼王来说,是喜从天降,让他感到这是上苍眷顾,没有辜负有心人。

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代奇人,他才智过人,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与“兵圣”孙武齐名,后世将二人合称为“孙吴”,在国家治理方面吴起也是政绩斐然。但他有重大的人格缺陷,堪为睿智与固执的结合体,而他的一生作为也不同于常人,可以用“狠”字来概括。

睚眦必报,怒杀乡亲

吴起出生就"家累万金",却不安心为”富家翁”,从小就有“鸿鹄之志”,为此他四处求官,却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更留下狠话:"不当卿相,决不回卫"。

不遵信条,拒守母孝

吴起先随曾申(曾参之子)学习儒术。母亲去世后,吴起却不遵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愤然弃儒学兵,多年后大策大悟,兵法大成。

杀妻明志,助鲁破齐

公元前412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穆公早就听人说吴起深谙兵法,想起用他担任主将,但有人对鲁穆公说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穆公犹豫之时,吴起闻之,亲自杀死是齐国宗室的妻子,提着头颅拜见鲁国国君,以表诚意。于是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出征迎敌。吴起果然不负众望,很快就打败了齐军。但杀妻的事,让是鲁穆公难以释怀,吴起也感受到了鲁国人的白眼,因此他觉得继续在鲁国待不下去了,便投奔了魏国。

以少胜多,威震强秦

公元前389年,秦国调集大约超过50万的大军进攻魏国,吴起亲率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击败十倍于己的秦军,魏军大获全胜,乘势占领了秦国河西地区。

之后吴起被任命为西河郡守,镇守河西地区。在此后二十余年时间中,吴起屡败秦军,以至于秦人一听到吴起的大名就不敢带兵来犯。

因为政治对手公叔痤离间吴起与魏武侯关系,为求自保,被迫逃魏投楚。

吴起来到楚国后,楚悼王对他委以重任,仅仅一年吴起就升任令尹,并当朝宣布:“令尹的命令就是我的令命,敢违抗者,杀无赦!”

深感知遇之恩的吴起,在楚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是史上著名的“吴起变法”。

当时,楚国的贵族势力庞大,盘根错节,引发的楚国国内积弊丛生,严重的影响了楚国的发展,吴起针对这点入手。

首先,削减特权政治,他制定明确的法令,对大臣的权力进行限制。如颁布"减爵禄之令",就是现代的“末位淘汰”,把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中那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裁汰下来,也即史书所载"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

另外就是改变“世袭制”,也即史书所载的"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其爵禄",就是封君的封号和他的领地,只传三代,到第四代国家就要收回去,再不能像过去一样,世世代代享受下去。

其次,整顿吏治,也即史书所载的"明法审令"。吴起从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入手,削去了许多不必要的官职,同时推行反腐倡廉,"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加大了对行贿受贿的打击力度。力求改变楚国的不良习俗,禁止结党营私,勉励百官奉公守法。

另外,他积极开发边远地区。吴起把那些收回了爵禄的贵族"往实广虚之地",也就是把他们迁到地广人稀的地区,让他们自食其力。

再有就是改革军制,"要在强兵",吴起建议悼王"砥励甲兵,以时争利于天下",也就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与此同时,吴起还极力奖励耕战。史书载:"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也就是禁止士民脱离农耕和行伍,鼓励士民努力耕种,储积粮食。

短短几年,楚国面貌就焕然一新,国力强盛,军力齐整,让诸侯列国都畏惧楚国的实力,不敢与楚争锋。

但一个新秩序改变旧秩序,必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于是在推动变法的过程中,吴起的雷霆手段,铁腕执政,得罪了大多数楚国权贵集团,一场政治风暴的到来就不可避免了。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命吴起统大军救赵,在吴起的正确指挥下,楚军所向披靡,横扫中原,一直打到黄河边,当捷报传到楚国,楚悼王可能太兴奋、太激动了,突然病逝。

楚悼王突然去世,吴起匆匆从前线赶回,准备进宫料理悼王的后事。

而此时,楚国的朝堂暗流涌动,以旧贵族屈宜臼、阳城君为首的众人不甘心失败,认为复仇的时机已经到了,他们纠集在一起,准备借到王宫对悼王进行悼念之机,向吴起发起突然袭击。

楚悼王葬礼当天,屈宜臼、阳城君率众发难,群起而攻,突发冷箭射伤了吴起,吴起情知自己性命难保,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并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结果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君王的尸体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

结果,睿智的吴起再次用他的“狠”,为自己报了血仇。

楚肃王继位后,下令将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楚国贵族有七十多家。

写在后面

“吴起变法”,留给楚国的是一个新的发展高峰,虽然只进行了几年,但意义是深远的,楚国出现了中兴机会。可惜的是继任的楚肃王,迫于贵族们的压力,下令终止了变法,变法无疾而终,而楚国失去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会,这是楚国的遗憾,也是历史的一个遗憾。

而20多年后,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变法之后,一个强大的秦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周昭王溺死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在公元钱656年春,春秋五霸齐桓公于国相管仲率领着躲过的部队荡平了小小蔡国之后继续南下问罪楚国。楚国成王急忙派使节到齐军大营,责问为何进犯楚境?管相说:你们楚国不缴贡物,我们来一是催缴贡物。二来要问昭王南巡未回的原因。楚使说“哦,贡物我们会尽快补缴,放心。楚国哪敢不缴贡品呢。至于昭王为何

  • 庞德武艺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樊城之战,庞德曾射中关羽前额,但后来关羽利用天气水淹七军,将庞统连同于禁一起击败。最后庞德誓死不降,被关羽斩杀。如果当时没有下暴雨,关羽和庞统正面交战到底谁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呢?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庞统的真实实力究竟如何,不过当时关羽已经不再年轻,如果换做鼎盛期的关羽,庞统多半是没有机会的,哪怕他有很强

  • 李自成是如何快速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李自成起义后,朝廷曾多次出兵围剿民军。当时李自成的处境非常困难,身边的手下是越来越少,不过李自成陷入谷底却依然能够东山再起,他究竟怎么做到的呢?当然,这里面有部分运气因素,但也说明李自成的韧性够强,不然难以支撑到最后。下面就来说明下当时李自成的处境到底是怎样的,还有他是如何重振旗鼓,愈剿愈盛的。如有

  • 秦始皇遇刺多少次?除了荆轲刺秦王还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秦始皇,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他是我国封建历史中首位做大中国大一统的君王,堪称中国第一帝。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四处扩张到一统天下,秦朝自然是欣欣向荣了,可是六国的贵族却恨死了嬴政,所以都想着去刺杀嬴政。于是嬴政这一生也免不了遭遇许多刺杀,总的来看,比较著名而且具有危险性的主要是四次刺杀。第一次遇

  • 唐德宗是昏君还是明君?为何王安石和欧阳修认为是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唐德宗李适,相信对唐朝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们不会陌生,这个是以为志在中兴大唐帝国的皇帝。在父皇唐代宗的执政期间,李适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参加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后战斗。公元779年,一代英主唐代宗与世长辞,李适以太子身份登基称帝。为了完成父皇振兴大唐的遗愿,李适登基后颇

  • 民国混战时期交战的理由有多随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在清朝统治者的一些迷之操作下彻底垮台了,由此标志着中国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只不过当时的中国是拉扯着狠多被动原因进入的,所以付出是非常惨烈的。民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代。那个时代,国家名存实亡,不再有秩序和法律,一切都向着拳头大小看齐。而在袁世凯因为称帝失败而郁郁而终之

  • 乾隆下江南是为了寻找生母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民间传闻,乾隆皇帝之所以多次下江南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生母,这种说法究竟靠不靠谱呢?其实这些多半出于野史,因为乾隆在位期间的确是对江南情有独钟,所以有人便在其中做了一些文章,想对此事件增添一些神秘感。其实有关乾隆皇帝的身世并没有太多秘密,他的生母就是孝圣宪皇后,这点是非常明确的。大家想要了解真实的历史还

  • 三国的末代君主分别是什么结局?为何都能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末代君主这个群体,在历史上人数可以说也是不在少数的,任何一个朝代最后都会有一个末代君主,而他们的结局大多数都并不好,毕竟在朝代最后了,更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朝代的攻击的目标。然而在汉末三国时期,总共有四位末代君主,他们的结局总体来说都还是不错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三国三

  • 唐顺宗李诵为何瘫痪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唐顺宗李诵是唐朝第十位皇帝,只是他作为皇帝也是比较悲惨,在位没多久就被迫禅位,最后还死的不明不白。李诵大部分时间都是太子身份,但太子往往是最压抑的,而且常年活在恐惧之中,这导致李诵身体渐渐抱恙,最后是无法正常说法。但李诵还是有治理天下的决心,他继位后便开始着手改革,但当时朝内宦官当道,这股力量就连李

  • 周瑜真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能人辈出,但是由于乱世时代的关系,大多数人的性格都有着重大缺陷。就比如说贾诩,就是他导致了天下大乱的局面,但同时也尽心尽力的保护者汉献帝和文武百官。说他是忠臣,但实际上贾诩的每一条策略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还有周瑜,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他出身于江东名门望族,多位先祖做过汉室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