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没有慈禧会怎样?光绪亲政的话清朝回灭亡吗?

如果没有慈禧会怎样?光绪亲政的话清朝回灭亡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676 更新时间:2023/12/26 22:12:18

在晚清历史当中,光绪皇帝确实自己亲政过一段时间,可能是因为自己亲政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我们并没有发现晚清政府统治下有哪些明显的变化。我们都知道,晚清的覆灭或者说大清朝的灭亡,是历史潮流向前发展的必然,就算光绪皇帝杀掉慈禧,自己掌握军政大权于一手的话,那么晚清还是摆脱不掉覆灭的结局。

话说回来,如果光绪皇帝杀掉慈禧,那晚清覆灭的一天恐怕会迟早到来,毕竟光绪帝不具备慈禧的影响力和手腕。倘若在公车上书前后,光绪帝真的能够通过袁世凯之手杀掉慈禧,那么以他当时的能力也不足以完全的把控朝政,到头来,慈禧太后一死,满清将迎来更加混乱的局面。

01光绪亲政近十年,实在是难作为

"(光绪十五年)己卯,皇太后归政"。

从《清史稿》当中我们可以找到的一句有力证据,在光绪十五年的时候,作为皇太后的慈禧才重新归入到政治当中,这也就是说,从光绪五年到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曾将政权放给了光绪帝一人,慈禧太后归到了二线政治。

光绪十五年就是公元1889年,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从公元1879年到公元1889年这十年间的时间,晚清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光绪帝手里。慈禧太后把政权交到了光绪手里,一方面就是看看光绪帝的能力,另一方面,其实也在检测光绪帝是否和自己是同一战线。

而在这十年间,大概也就是洋务运动的后期,洋务运动发展的如火如荼,这当中自然少不了光绪帝的功劳,但在对外方面,这十年也就在80年代爆发过一次中法战争,光绪帝也是真正参与到了这次战争当中。

甚至爆发于公元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把握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也是按照光绪帝主战的意见来实行的,但最后的结果呢?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全面破产,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刚刚二十出头的光绪帝,政治上的作为确实不如清朝中前期的很多皇帝,不是慈禧太后不让他亲政,而是光绪帝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虽然比起同治皇帝,光绪帝有一颗积极进取、勇于改革图进的心,但当时的晚清政治局面,是容不得他施展身手的。

02支持公车上书,同意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在很大程度上触及到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根本利益,那是因为仅在制度上就以君主专制制度的变革触及到了封建统治的根基。康梁变法首以“君主立宪制”为基本,只要以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那么就可以挽救晚清亡局。

单从公车上书来看,光绪帝对公车上书当中描绘的那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很是向往,所以他想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实行这些措施,从而力挽狂澜,拯救江河日落的大清王朝。光绪帝的想法是很积极进取的,但我们如今来入手看一下当时提的措施,或许你就会发现,公车上书所描绘的一些景象,根本就是在变相的加速清王朝的覆灭。

改革科举制,废除四书五经,增加历史政治和经济等近代科目,这是科举考试上的变革内容。19世纪末期的中国,依旧是秦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很多士人才子从小就一直梦幻着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

但如今科举制一改革,很多西方的科目代替了原始的四书五经,这让普天之下的考生该如何应对?再来看军事方面的改革,康梁支持遣散老弱残兵,并且大幅削减军费开支,看起来是对国家有利,实则是在掏空满清王朝的内脏。

如果大批次地遣散那些老弱残兵,在此基础上,继续削减军费开支的话。那么谁又会保证?这样的政令一出,不会引起清朝各地军队的哗变,到时候普天之下的所有老弱残兵都发生哗变的话,那样岂不是就在原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更添一股萧瑟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即便真正实现了光绪帝亲政,他所支持的戊戌变法,如果如实进行的话,同样只会加速清王朝的覆灭。因为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按照戊戌变法内容进行改革的基础和环境……

03光绪不重思想,亲政也白搭

虽然当时的中国已步入近代,但老百姓的思想还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开放,明智初开的背景下,光绪皇帝“只重制度,而不重思想”的变革举措只能物极必反地提前拖垮晚清政府,因为当时的国内根本没有适合变革的环境和土壤。

国内老百姓都是一副封建迷信的模样,要想让他们在几年之内就全盘接受西方制度,按照西方的一切举措来生活生存的话,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综上所述,就算把清朝的朝政大权交给光绪帝,那么他也很难利用这有限的权力去挽救大清王朝,如果他有慈禧太后那样的影响力,以及有着更强的治国理政能力的话,或许他可以延缓清王朝的覆灭时间,但是绝对阻止不了清王朝的覆灭结局。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唐德宗为什么不信任武将,甘愿把兵权交给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唐德宗李适在历史上是一位比较附有争议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虽有一定成就,但也做出了一些带给后世灾难的决定。在唐德宗执政后期,他不在相信武将,于是决定把禁军军权交给官宦,虽然当时朝中整体局势还算稳固,但实际上很多不稳定因素已经埋下了种子。宦官一旦拥有过高的权利,对于皇室来说也是一场灾难,其实这些都有前车之

  • 李鸿章为何要干掉胡雪岩?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晚清时候的红人胡雪岩,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了,一个经常被津津乐道的人物。关于胡雪岩的故事,如今已经被现代的人陆陆续续的写成了很多书,被不少朋友们所知。其中最著名的,也是各历史学家研究最多的首推高阳的《胡雪岩全传》。我们知道的胡雪岩是一位富商,用一句“富可敌国”来称

  • 李鸿章为什么放弃朝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拥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在每一个时代都是泱泱大国的存在,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停的与世界进行交流和碰撞,可谓是大放异彩,不论是在哪里,在任何方面,都对世界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与中国比邻而居,就单单这方而言,朝鲜与中国二者便注定双方在各方面交互联系,彼此影响。清朝末期,朝鲜

  • 慈禧要将洪秀全分尸,为何曾国藩抗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在19实际50年代,以红袖钱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为清朝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致使万清政府陷入到了内忧外患的局势当中。此时清朝重臣曾国藩凑准了时机,接着镇压起义之名将自己的湘军发展了起来,就这么与太平天国耗了十几个年头。1964年3月,湘军包围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7月19日,天京陷落。而早在三年前,咸丰皇

  •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不反目,他们的真实感情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面对至高的权利,哪怕是亲兄弟之间也会反目成仇,甚至痛下狠手,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是司空见惯。不过很多人好奇,三国末期司马家族已经成为曹魏的真正主人,司马师和司马昭其实都有称帝的可能,为何他们两兄弟面对权利没有反目呢?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感情似乎异常坚定,如果司马师没有早逝,野心膨胀的司马昭会乖乖放权吗?下

  • 明朝修了多少年的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长城,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如今北京现存的长城主要是明朝时期所修筑的长城,贯串明代的始终。明长城的建筑工艺得到了升级和发展,在规模和坚固性上都有大大的提升,近300年统治的稳定有赖于长城的修筑,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么,明朝究竟修筑了多少长城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吧。明代长

  • 公孙度和公孙瓒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时期有不少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之间都是有亲缘关系的,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大家族,比如诸葛家族、袁氏家族、夏侯家等等,很多同姓的人之间都有一些亲缘关系,那公孙瓒和公孙度两人之间,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呢?他们都姓公孙,是不是也是一家人?两人都是东汉末年的群雄之一,他们两个之间是不是也有什么关系呢?下

  • 朱高炽和朱允炆是同辈,为什么一个是高一个是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光从辈分上面来看,朱高炽和朱允炆的确是同辈,朱高炽的父亲朱棣,和朱允炆的父亲朱标都是朱元璋的儿子,一般来说我们知道,古代的很多家族之间,同辈的人他们名字里面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这被称为字辈知道字辈就知道同一家族之间人们的辈分大小,但为什么朱高炽和朱允炆两人的字辈却不一样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

  • 关羽被杀刘备为何不救?那么近为何不前来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纵观关羽之死,关羽北伐襄樊失利之后逃往麦城,其实麦城离刘备多控制的地盘已经是非常接近了,但是刘备却并没有去就关羽,很多人都认为这里面其实是有阴谋的。但事实上,这种阴谋论完全就是想太多了。刘备当时之所以没有去救关羽,完全是因为关羽败得太突然,刘备来不及反应造成的。当时关羽倾巢出动导致荆州被占领,关羽的

  • 张辽追杀曹操,追杀刘备,追杀孙权,分别是什么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三国时期的名将,相信人人多少都能说出个一二来,那么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三国名将,此人25岁追杀曹操,29岁追杀刘备,46岁追杀孙权,最终还得以善终,被后人敬仰。此人就是张辽,张文远。此人25岁杀曹操,29岁追杀刘备,46岁追杀孙权,战绩比关羽还神话张辽是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自从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