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廷机5年写了123封辞呈,为何得不到万历帝的回应

李廷机5年写了123封辞呈,为何得不到万历帝的回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900 更新时间:2024/1/23 5:24:50

廷机是明朝末年大臣,曾任内阁首辅。对于李廷机的评价,他被认为是古代少有的清官,明史对他的记载有这样一句话:“遇事有执,尤廉洁,然性刻深,亦颇偏愎,不谙大体。”可见李廷机算是一位贤相。不过正是因为李廷机为人正直,脸皮比较薄,受不了朝内的风气,准备皇帝上书辞呈,但万历帝迟迟没有给出回应。此后李廷机在五年间总共递出了123封辞呈,但皇帝一封都没有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内阁首辅李廷机

古人云,国不可一日无君。就是说当皇帝的要心系天下,时刻为江山社稷着想。

可是到了明朝,出现了这么一位皇帝,他因和大臣置气,30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做到了后世所说的“六不”——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由于这位“六不”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以至朝中许多大臣,都没见过皇帝的真面目。

这位惰政的万岁爷,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万历皇帝

皇帝不做事,那国家还有那么多大事要处理,这副重担自然都压到了朝廷内阁大臣的肩上。

万历朝内阁首辅李廷机就遭遇了此事。

李廷机少贫励学,非聪慧。

在科举考试中,先是乡试崭露头角,拿了个第一、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的会试又得了第一。

在拿下解元,会元之后,李廷机信心满满的又向“状元”发力了,幻想着能“独中三元”,

但在殿试时,当时的首辅申时行权势很大,担任主考官的他却以貌取人。他觉得这届的考生中,就数朱国祚的颜值高,于是就把状元的帽子丢给了他。

李廷机只好委曲求全,拿了个榜眼,这一下他的满腹经纶顿时变成了满腹怨气。

高中之后,李廷机被授予编修。累迁国子祭酒,历任南京吏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

随着资历的累积,李廷机的官位也一点点的升迁。熬了20余年,终于在万历三十四年,他被提拔重用,进入内阁担任首辅之职。

得到重用的李廷机踌躇满志的想干一番事业,好完成读书人极力追捧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夙愿。

正当他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这才发现,原来他要接管的朝廷,不过是一个烂摊子。

朝廷9部官员正常定员55人,现在在朝中供职的只有31人,缺员24人,缺员率达40%之多!

这意味着在职人员拿一份俸禄,却要干两个人的活。

这正是明朝和别的朝代不一样的地方。别的朝代都是冗员充斥,致使朝廷不堪重负,而明朝的官位缺额这么多,真是一个少见的朝代。

古代的官员设置自秦始皇开始,每个官员都像帝国运转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都有实际作用的,眼下这台大机器缺了这么多的零部件,要想让它正常运转,那是很吃力的。

123封辞呈

万历皇帝是因为和大臣们置气,一下子“旷工”多少年。

他可以旷工,可是朝廷得运转,许多天下大事要办,那怎么办呢?

明朝的办事程序大致如下:

地方有事情,各地官员要向皇帝呈送奏折请示,皇帝看到奏折后,如果同意的话,就用朱笔加以进行批复,并抄送各部加以公布,叫做“批答”;如果不同意,那么写上评语,提出处罚意见。

但是还有一种处理方式,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即不置可否,这种行为叫做“留中”,也叫“留中不发”。

万历皇帝就是采取“留中”这种办法,并且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年累月。

日积月累,留在宫中的奏折已经堆积如山了,而全国各地的奏折,又像雪片一样飞来。

在这种情况下,内阁成员自然成为众矢之的,挨骂是少不了的。在内阁成员中,首辅肯定是首当其冲的,这让李廷机脸上很挂不住。

李廷机的人品不坏,官风清廉,对于朝廷的缺员,他没有想到去卖官鬻爵,真是读了一辈子书,都把自己都读傻了。

刚一开始挨几句骂,李廷机还能接受,几个月下来,就有点扛不住了。于是他准备给皇帝递交辞呈走人。

可是他没想到,皇帝惰政到连他的辞职信也懒得看,他一连递交了5封辞职信,都被皇上“留中”了。

但是李廷机此时铁了心辞职不干了,于是他卖掉京师的房子,让自己一家老小先回了福建老家,自己在城外找了一座破庙暂且住下,一边正常处理朝政事务,一边写辞职信。

一封辞职信递交上去了,又一封递交上去了,就这样日积月累,他在破庙里住了5年,总共向皇帝递交了123辞职信,可是结果都和第一封一样——完全是泥牛入海无消息。

李廷机等了5年,没有等到皇帝的批复,反倒赢得一个“庙祝阁老”的绰号。

这下子李廷机彻底崩溃了,心说,你皇上不发话,那我就自行了断吧!

于是冒着杀头的危险,自作主跑回福建老家去了。

李廷机走时候还有些胆战心惊,怕皇上知道了追究他的罪责,谁知道那是他多想了,在梓里他一直到死,也没有等来皇上的只言片语。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汉朝是24帝还是26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有人问这个汉朝的皇帝分别都有谁呢?其实前前后后一共有好几十个呢?在三国演义里面这个刘备也是有说过的,汉朝先帝是有24位的,但是大家仔细一分析发现这个汉朝的皇帝好像并不指24位,好像是26位啊,那么这个汉朝的皇帝到底是24还是26位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常规来说,两汉时期的

  •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不带马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马超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之一,后世更是将他列为五虎上将之一,他的战斗力和军事能力都是不弱的,但为何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却没有要把马超带上呢?马超的军事能力在当时都是很厉害的,虽然归顺刘备之后就很少受到重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马超能力很强,但为什么诸葛亮却不带上他一起北伐呢?这中间又究竟是有什么样的原因

  • 曹洪是曹操救命恩人,为何曹丕却看不惯曹洪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曹丕登基称帝后,曹洪拜骠骑将军,但曹丕此后却想处死曹洪,要不是卞太后出面求情,恐怕曹洪就要被曹丕给斩了。曹洪是魏国名将,曾在战场上立有不少战功,更是曹操的救命恩人,曹洪究竟是做了什么,导致曹丕一定要对他判死刑呢?实际上这跟曹洪性格为人有关,下文就准备跟大家讲讲这段历史,看看曹洪在做人方面到底出了什么

  • 纣王死时商朝的十五万大军去哪了?为何突然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纣王作为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一直以来都是以暴君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眼中的,人们对于纣王的印象基本上已经固定下来了,不过今天要说的并不是关于纣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而是商朝在灭亡的时候,还有十五万大军,但是这十五万人却似乎突然之间就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去了什么地方,但在商朝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何十五万大

  • 隋炀帝被困雁门,他最后是如何逃脱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杨广继位后,东突厥慢慢崛起,615年,突厥始毕可汗带领大军将杨广困在雁门,这也是杨广称帝后经历的最危难的一役。隋朝末年,天下局势逐渐出现动乱,当时契丹、西尽吐谷浑等都臣服于突厥,就连中原的窦建德、王世充等也都被突厥纳入麾下,突厥可谓是来到了最强盛的时期。那隋炀帝最终究竟是如何逃脱突厥包围的呢?下面就

  • 清朝人口为何猛增?真的是因为土豆玉米的传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在古代,不同时期的人口数量,与当时的整体环境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虽然古代人口普遍数量比现代要低很多,基本上都没有超过一亿人口,但纵观古代的人口,也还是有巅峰时期的。清朝时期就经历过一个人口猛增的阶段,居然一下子增加到四亿人口,这简直令人匪夷所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清朝的人口数量突然变得那么多?有人认为

  • 曹昂战死曹操都不哭,为何典韦死了却痛哭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曹昂对于曹操来说,不仅仅是大儿子,而且还是他最满意的继承人,如果没有发生宛城之战,曹昂未来将会是曹操的接班人。但是宛城之战,曹昂为了保护曹操战死,这对于曹操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自己的继承人都没了,但是曹操却都没有哭,可是当典韦战死的时候,曹操却痛哭不已,难道典韦对于曹操来说,地位竟然比曹昂还要更

  • 汉宣帝为什么不废太子,刘奭并非最佳皇位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汉宣帝刘询是汉朝著名贤君,在位期间,开创“孝宣之治”,使得汉朝国力来到鼎盛期。汉宣帝死后,是由他的长子刘奭继位,刘奭才能并没有他父亲那么好,刘奭虽然多才,善史书,但他性格懦弱,还宠信宦官,导致西汉没能延续强盛的势头,最后转为衰落。汉宣帝也曾看出刘奭的弱点,为什么他没有选择废太

  • 商朝为何杀死大批奴隶祭祀?鬼神崇拜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人对于鬼神之说是非常信奉的,但这种对鬼神的崇拜也有一些起源。在商朝时期,人们是非常信奉鬼神的,也会因此杀死大批的奴隶来用于祭祀,不光是祭祀,还有殉葬制度在当时也是非常流行的,奴隶地位低下,在贵族们的眼中,奴隶就只是一件私人物品,自己想要怎么处置都可以,那么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 关羽死后张辽作何感想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和张辽都是三国出类拔萃的名将,根据史料记载,张辽和关羽关系要好,曹操曾让张辽劝关羽留下,但遭到关羽拒绝。这让张辽感到为难,因为他担心如实汇报,曹操会杀掉关羽,“曹公,是君父;关羽,是兄弟”,张辽的这句话也是道出了他的无奈。可见他们二人之间的友情的确不一般,不过张辽和关羽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