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嬴政最喜欢的儿子是扶苏,为何不把扶苏立为太子

嬴政最喜欢的儿子是扶苏,为何不把扶苏立为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201 更新时间:2024/2/16 3:00:06

太子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说立了太子并不代表一定能够成为皇帝,但是从国家安定方面来说,太子是能够在皇帝死后继承大业的,万一皇帝死于非命或者来不及交代后事,太子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然而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他却始终没有立下太子,即便知道自己将死,也没有明说让谁当太子,只是留下遗诏让扶苏回咸阳处理自己的后事,而从他对扶苏的态度和一系列的事情上来看,他最看重的就是扶苏,但既然已经把他当做继承人来培养了,为何却不将他立为太子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嬴政对扶苏的保护

人们总是觉得,如果嬴政能早立扶苏为太子,说不定秦朝就不会在胡亥手中二世而亡。嬴政为何不早将扶苏立为太子呢?首先要知道两点,第一秦始皇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早就过世,让徐福出海寻药,一旦成功不就不需要立太子了吗?所以自负的他才会不急于立太子。第二,如果让嬴政在一众儿子中,选出一位太子人选,那么这个人一定就是扶苏。

能够成为千古一帝,秦始皇一定有自己的思量,这种思量必定是为秦国的未来所考虑的。让徐福出海寻药,想要长生并不老的嬴政,一定是十分自负的。

他不仅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千古一帝,他还希望自己能够永远统治秦军打下的偌大疆土。到了晚年嬴政的自负性格依然在作祟,但他也开始审视自己心目中认定的太子:扶苏。

史料对扶苏的评价有两条:一、勇武刚毅,二、过于仁慈。

在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时,仁慈的扶苏就曾出面劝谏过嬴政。虽然劝谏嬴政是扶苏仁慈的体现,但也体现了他性格刚毅的一面,要不然他也不会冒着触怒嬴政的风险,为儒生们求情。

愤怒的嬴政当即下令,让扶苏以监军的身份,随同蒙恬和十多万秦军前去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和百越人。

嬴政是真的恼怒儿子扶苏了吗?仔细想一下,如果嬴政真的愤怒了,那他为何要将秦国十几万大军和猛将蒙恬一起交给扶苏呢?其实这正是嬴政对扶苏的变相保护。

2、嬴政默认扶苏是继承人

秦国刚刚统一天下,嬴政必须以重法稳定大局。秦法虽然严苛,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更改的。轻易更改秦法,便会触犯秦国贵族的利益,随之秦国大好的局势就会分崩离析。

嬴政能够耗费巨资修筑长城,就说明他所谋的乃是大秦万世之基业。这样一位眼光长远的君主,会不知道统一六国后,应该宽仁治国,以此来缓解秦国与六国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吗?

答案是否定的。嬴政需要的是时间,他需要先沿用严苛的秦法稳定大局,随后再宽仁治国让天下归心。

所以说当时的扶苏虽然仁慈地为儒生们求情,但他的眼光却并没有嬴政看得长远。

扶苏为儒生们求情,触犯了谁的个人利益呢?他触犯了李斯的个人利益,因为焚书坑儒正是李斯向秦始皇提出的治国方针。儿子得罪了掌权的李斯,秦始皇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是自己不在乎的儿子,大不了监禁,贬为庶人。但嬴政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将秦国大将和几十万秦军托付给了儿子扶苏。

可以说嬴政这是变相将儿子给保护了起来。随之便可以说煞费苦心的嬴政,是欣赏扶苏,已经默认了扶苏是自己选定的太子。

李斯出身法家,他在帮助嬴政焚书坑儒,制定愚民之策的同时,还制定了其他一些国策:以秦法代替天下法,将六国旧郡细致划分成县,统一全国文字,以秦王玉玺代替周王朝九鼎等等。

这些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让六国百姓适应秦国的制度,消除六国曾经的痕迹。但这样推行秦国的制度,必然会被六国百姓强烈抵触,所以此时的秦国依然需要严苛的秦法。

3、扶苏不明白嬴政的用心

也许晚年的嬴政已经知道自己不会长生不老,自己也需要为大秦选定后继之君。但在将秦国交给扶苏之前,嬴政必须先替儿子消除国内的一切隐患。当六国百姓真正心归于秦时,那时的天下才真正需要一位仁慈的君主:扶苏。扶苏带兵修筑长城的同时,其实嬴政正在为儿子削去权柄上的荆棘。

反对焚书坑儒的扶苏等于是和李斯站在了对立面。随后扶苏更是在地方上得罪了李斯的儿子。觉得与扶苏矛盾无法化解的李斯,随后便在嬴政病逝之时(有说是赵高毒死的),先一步联合赵高拥立胡亥登基。

手握重兵,麾下有大秦猛将的扶苏实在是太过迂腐了。他以为嬴政将其贬到边地修筑长城是反感他。等到胡亥矫诏,赐死扶苏的旨意送到他手上时,扶苏却迂腐的选择了自尽。

如果嬴政不是瞩意他为太子,又怎会将十多万秦军和秦国猛将,一并托付给他呢?扶苏到死都没有明白,父亲嬴政保护他的良苦用心。如果扶苏起兵反抗胡亥,说不定大秦又会是另一番局面,也许这也是过世的嬴政乐于见到的一幕。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李斯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后人对于李斯的评价有一定的争议,可以说秦朝的建立和灭亡都和李斯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是成也李斯,败也李斯。当然,李斯能够得到嬴政的重用,靠的是真学实才,但他在某些方面的目光还是过于短时,所以最后才会落个身败名裂的结局,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间。很多人好奇,李斯为何没有选择站在扶苏这边,而是选择胡亥,这跟他之

  • 吴起变法为何会在楚国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楚国鼎盛时期曾是第一大国,但此后渐渐走衰,最终是被秦国所灭。楚国最强大的时候,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机会,以当时各国的情况来看,想要脱颖而出,就只能实行变法。在战国初期,楚悼王曾任用吴起实行改革,此后楚国国力再次走强,但楚悼王去世后,吴起遭到王室贵族的排挤,最后吴起惨死,也宣告变法就此失败。其实楚国的衰落

  • 秦国真的没有灭掉卫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都说秦灭六国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但也有人说,秦国最后其实还是少灭了一个国家,那就是卫国,而至于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卫国太小,以至于嬴政都没有注意到,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商鞅或者吕不韦的原因才没有灭卫国,但其实不管哪一种说法都站不住脚,那卫国究竟有没有被灭,卫国又是怎么灭亡的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

  •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根据史籍上的记载朱允炆最后下落不明,朱棣还动用了不少力量寻找朱允炆,但都无果。民间有一种说法,称朱允炆其实并没有死,而且还活到了100多岁,因为朱允炆选择剃度出家,所以才没有被朱棣找到。不过这种说法还是缺少直接证据,而且朱棣人不傻,不可能不搜寻寺庙这种地方,对于

  • 赵高是想毁掉秦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秦二世胡亥能够继承皇位,全靠赵高一手扶持,为何赵高最后却要杀死胡亥呢?恐怕谁都想不到,一扫六国的大秦最后竟然亡在一个宦官手上,但历史就是如此。如果不是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让长子扶苏继位,那秦朝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不至于如此快速的走向灭亡。有人认为,赵高此举就是想毁掉大秦,这个说法不太能站得住脚,赵高只

  • 清朝官员帽上的珠子是什么材质?不同官职的顶珠有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清宫剧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了,里面各种不同的官员服饰也都非常的熟悉了。相信很多观察仔细的朋友们会注意到,官员的帽子顶部都有个顶珠,不清楚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实这珠可不能随便戴,根据品级不同,有着不同的材质,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些吧。九品、八品——黄金清朝九品和八品的小官顶珠材质都是黄金其中九品

  • 朱棣为何要黑晋王?其中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朱棣的对头,那肯定要属他三哥朱棡了。在夺取了江山之后,朱棣还专门欺负了大侄子朱济熺,把三哥不待见的朱济熿送上了晋王宝座,对晋王一系极尽打压。朱棣还修改了史书,让晋王变成了无能、狂暴的废物。可惜的是他并不能修改全部历史资料,否则我们还真被他给骗了。朱棣诋毁三哥最经典的著作就是《奉天靖难记》,这本书

  • 张作霖有航空母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如今随着我国的国力不断的提高,各种新型武器装备不断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一半,一个个的往外冒。其中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完备的海上打击力量,就要看它们有没有独立建造航空母舰的能力。中国航母的历史,远比大家想的要久远。20世纪20年代,张作霖便另辟蹊径,通过引进加改装方式,得到了一艘类似于航空母舰的装备。

  • 宋朝为何能被称之为大一统王朝?四面楚歌,疆域丢失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自从秦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之后,我国便迎来了首个大一统王超秦朝,同时我国的大一统王朝都以统一华夏故地为衡量标准。在对于中国历史朝代的叙述中,有这么一句顺口溜,“唐宋元明清”。这句顺口溜中,明确把宋朝在历史上的地位跟其他大一统王朝划分在一起。但是宋朝到底是不是大一统王朝呢?宋朝是

  • 民国时期大军阀姨太太的颜值有多高?在当年是什么层次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封建社会当中,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可以说仅仅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所以在古代,一般条件比较好一点的男子,身边一般都会有好几位女子陪伴。俗话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作为一个妻子,每天保持着家里家外,自是容易年老色衰。而男人也不会永远只对着家里的一个妻子,因此古代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妻不如妾,那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