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朝代?作用是什么?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朝代?作用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282 更新时间:2024/1/16 21:16:4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开始一直到1912年晚清政府灭亡。在这200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诞生了9大封建朝以及50多个小封建王朝。而若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那一时期,那一王朝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那答案一定是唐朝初期,贞观年间的三省六部制。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概述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三省六部制?

1、三省

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

中书省正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再之下是中书舍人(七八名中书舍人)。

门下省正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侍郎;再之下为给事中。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有两名,即为左右仆射,再之下则为六部长官(六部尚书实权很重)。

至于三省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

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主审核;尚书省主执行。

一个政府,信息、命令等的传递方式,自然是要靠“文件”,这个“文件”可以理解为皇帝的“诏书”。

皇帝是如何发布诏书的呢?给你都编辑好?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往往都是皇帝提出一个大概方向,大概的处理方式,而再由其他人将其总结编写成为一个正式的“文件”。

这个“其他人”就是中书省。

中书省就是撰写全国政事“文件”的人,这个“文件”可以是皇帝下达的指示,也可以是中书省自己对一件事情的“处理想法”。

由此可见,中书省的职能是很重的,全国的大事小事都需经由他的手。并且他享有一定的决定权。

中书省拟好的文件,合不合理?可不可行?有没有问题?这便由门下省来审核。如果拟好的文件有问题则驳回,重拟,或重新商讨问题的处理方式。没有问题,便下发到尚书省安排执行。

尚书省是一个庞大的政府行政单位,直接对接六部,全国全部大事小事几乎都要由他去执行。

2、政事堂

说三省六部就不得不说一说政事堂,因为全国一切的最终决策几乎都由这个政事堂发出。政事堂有点类似后世明朝时期的内阁,是当时制度实践出来的产物。

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主审核。倘若中书省费半天劲拟出来的文件,送到门下省了,门下省直接一句不行,退回,这岂不是很麻烦,既费时又费力。

那怎么办?大家商量着来呗。于是,每有什么大问题需要决策的时候,中书省干脆直接跑到门下省去开会,当门下省长官同意了这个决策后,中书省才开始拟写这个文件。

这个开会的地方就叫作政事堂。

通俗点说就是,之前大家干活不碰面,不碰面之间就容易出问题,很麻烦。于是大家就找个地方开会,一起研究着来,商量的地方就是政事堂。

其实,政事堂的成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三省权力的争夺与最后的妥协”。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政事堂为什么没有尚书省的身影,这便是他权力斗争失败的结果。

三省起初的本意是三个平等的单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但是有权的地方就会有争端,谁都想让自己独掌大权。

而尚书省只有执行权,却没有决策权,自然会被其他两省所淘汰。中书省有决策权,但门下省却有一票否决权,所以,中书省必须要带着门下省玩,否则自己也玩不转。

这便是政事堂有中书省与门下省两省身影的原因。也因此,中书省、门下省两省长官被称为真宰相,尚书省长官被称为假宰相。

3、尚书省与六部

尚书省虽然权力不如中书省、门下省大,但是一个国家的行政机构好不好却要看尚书省的建设。

因为全国所有的政事都要由尚书省去执行。

尚书省直接对接六部,六部即为吏、礼、户、兵、刑、工六部。

吏部:管人事

礼部:管宗教、教育

户部:管民政、户口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

工部:管建设

唐朝的尚书省可以理解为一个庞大的行政大楼。

大楼中间处有一个总办公厅,名为“都堂”。都堂的左边为“左厢房”,左厢房有三个办公区域,分别是吏、户、礼三部。都堂的右边为“右厢房”,右厢房也有三个办公区域,分别是兵、刑、工三部。

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坐镇于都堂,左仆射负责管理左厢房(吏、户、礼三部),右仆射负责管理右厢房(兵、刑、工三部)。

吏、礼、户、兵、刑、工六部还都有他们各自的长官,即为六部尚书。每部还分为四个司,第一司为此部的本司,如兵部的本司为“兵部司”,户部的本司为“户部司”……

每部除了本司外还有其他三司,也都各有名字。

尚书令的办公室在都堂,左右仆射的办公室也应该在都堂,六部尚书以及六部二十四司的长官的办公室则应该在本部。

而有什么事情,需要讨论的,大家则都会去都堂开会。

为什么说唐朝初期(贞观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好的政治制度?

看一个政治制度好不好主要看两点,一是“权力的导向”,二是“政治执行力”。

1、权力的导向

纵观两千多年的历史教训,让我们认识到“权力的导向”的重要性,什么是“权力的导向”?即为权力导向于谁,谁占的权力多,谁占的权力少。

倘若权力全部导向一方,或者一个人,那便会形成独裁,是不利于国家的。权力过于分散,则做不成事情。

在权力的把控这点上,唐朝初期(贞观时期)是做的最好的。

臣与臣互相制衡与配合:

三省分工明确,有的主策划,有的主审核,有的主执行,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而三省宰相们之间又互相制衡,同时也极大程度上的避免了真正权臣的出现。

即便出现了权臣,也很难真正与皇帝相抗争,不至于皇权旁落。

如:唐高宗初期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唐中宗时期以神龙政变五大功臣宰相为代表的功臣集团。

面对皇帝的打压都没有坚持多久,便都走向了覆灭。

臣与君制衡:

唐朝初期,君主并不可以“随心所欲”,唐朝宪法规定:

“皇帝的诏书必须由中书省起草并盖印,也必须通过门下省的审核并盖印”

有中书、门下两省盖印的诏书,方为合法的诏书,而由皇帝直接下发,不经过中书、门下两省的诏书,在唐朝初期为不合法诏书,是不被大小官员所承认的。

也就是说,在唐朝初期,皇权极大的受到了三省(相权)的制约,受到制约的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才不至于“爆炸”。

臣与臣之间互相制衡,君与臣之间互相制衡,保证了唐朝初期,权力的稳定。

2、政治执行力

“政治执行力”可以理解为政府的工作效率。之前已经说过了,三省之间互相配合,分工明确,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唐朝初期,不仅仅上层建设的好,下层基础同样搞的好。

尚书省领导的六部是一个庞大的政府行政机关。

“多一分为多,少一分为少”吏、礼、户、兵、刑、工六部既充分涵盖全国政事,又无无用部门。他们分工明确,具有极大的行政效率。

有工作效率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结语

很多人说从秦到清,就是一部相权不断衰落、君权不断强化的历史。

如汉时是一人宰相制,唐时是集体宰相制,到了明朝甚至都没有宰相了。

因此,唐朝采用的集体宰相制,目的就是为了分割相权,从而强化君权。

这个观点看似有一点道理,但是却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情。我们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历史。

在唐时,尤其是唐朝初期,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他们的第一想法都不是去想如何夺权,谁分谁的权。而是想如何去建设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如何让大唐万世不倒。

皇帝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就能不倒?最近的例子,隋文帝事必躬亲,兢兢业业,大权独握,隋朝不也二世而亡了?

我们不防在思考一个问题,皇帝集权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过瘾?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定?

答案当然是为了政权稳定,而倘若集权不利于政权稳定,那为什么还要过分的集权?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认识到了这点,李世民曾经就这样评价隋文帝杨坚

“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形苦神,未能尽合于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皇帝也有犯错的时候,皇帝也需要“镜子”,没事的时候自省其身,这也是李世民重用谏官的原因。

李世民正是认识到了皇帝过分集权并不一定利于政权的稳定,王朝的千秋万代。

所以,李世民一手打造一个多方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政权。

从唐朝初期,政府对皇权有了明确的规范,最可以看出这一点。

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时期,皇权什么时候有过具体的规范?那朝不是皇权无限大?

唐朝有具体的规范。

唐朝对皇权有明确的规范,那些事情是皇帝该做了,要做的。那些不是皇帝该做的,可以做的,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

这不正是唐朝初期皇帝为了社会稳定,王朝千秋万代而主要放弃的权力吗?

由此可见,唐朝时期的“人”,第一想法并不是“权力”,而是国家、是社会、是未来。

这也就是唐朝能打造出“三省六部”这样优秀的政治制度的原因,唐朝君臣最初的目的不是争夺权力,而是要打造一个能够千秋万代的王朝。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战功显赫,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储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李渊之后,第二任皇帝就是李世民,但是李世民的皇位得来毕竟并不光彩,不过这也并不会特别影响李世民在后世人心目当中的名声。不过,相比起李建成,李世民可以说是战功卓著,李唐江山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样的李世民,为什么却没有被李渊立为太子呢?李渊立太子的时候考虑的是什么因素,为何李世民无法得

  • 司马徽和司马懿什么关系,两人是亲戚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商朝有一官职叫夏官,到了周朝改为司马,后来周宣王赐程伯休父司马族姓,这便是“司马”姓氏的来历之一。司马卬曾跟随项羽灭秦,此后被封殷王,封地在河内,司马氏族一直生活在此地。司马懿就出生于河内温县孝敬里,很多网友好奇,司马懿和司马徽到底是什么关系,两人会是亲戚吗?其实到了东汉末年

  • 朱元璋为何要将蓝玉剥皮实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蓝玉案是明朝初年牵扯人数最多的案件之一,最后死者共有一万五千余名。蓝玉不仅是被处死,还夷灭三族,朱元璋更是将他剥皮实草。剥皮实草是明朝酷刑之一,意思是人死后把皮剥下来,然后往里面填充稻草,做成袋状悬挂示众。可见朱元璋是对蓝玉恨之入骨了,人死了都不放过。不过朱元璋此举不仅仅是针对蓝玉,还有一些他想顺手

  • 公孙瓒和刘备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他和刘备关系十分要好,根据演义中的介绍,公孙瓒和刘备有学友之谊,因此才会启用他。后来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刘备跟随公孙瓒会盟,此后公孙瓒把刘备介绍给袁绍。所以从刘备早期的经历来看,公孙瓒算是他的贵人。不过刘备在徐州时,和公孙瓒逐渐脱离了联系,最后还是从满宠口中得知公孙瓒战

  • 朱祁钰杀了朱祁镇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明朝为了不被掣肘,立朱祁钰为新任皇帝。后来瓦刺把朱祁镇给放了,回到京城的朱祁镇虽然已经不再是皇帝,但对于朱祁钰来说始终是个威胁。最后的结果也证明,朱祁钰不仅丢了皇位,还离奇死亡。其实就朱祁钰和朱祁镇在位期间的评价来看,朱祁钰会更高一些,如果他当时狠下心,把朱祁镇给杀了结

  • 雍正为何用十阿哥开刀,处罚却是最轻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九子夺嫡作为清朝历史乃至整个历史上非常惨烈的一次夺嫡事件,最终以四阿哥的胜出终结,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但是,这件事情却并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即便是他成功登基成了皇帝,却也还是面临着自己的几个兄弟的威胁,他们对于皇位可以说并没有死心,依然想要从易经成为皇帝的雍正手里夺得皇位,因此,雍正不得不对这几个兄

  • 反形已具什么意思,刘邦为什么给彭越定这样的罪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彭越是汉朝开国功臣,在诛秦灭楚的战役中立有大功。汉朝建立后,彭越被封为梁王,定都于山东菏泽市。不过彭越最后结局十分惨烈,他是被刘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处死,而且死无全尸,还被诛灭三族。“反形已具”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个什么罪名呢?反形是指有反叛的迹象。也就是说,就算彭越并

  • 察举制为什么会失败,消灭不了的士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汉文帝曾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便是察举制的雏形。到了汉武帝时期,察举制逐渐完善,各个科目都有了补充,而且统一了标准。不过察举制虽然需要考试,但选拔出的人才还是各地官员负责推荐给上级,所以其中难免有利益输送,不能保证真正的人才被选上。所以察举制有他的弊端,才会被科举制所顶替。到了东汉末年

  • 毛文龙驻守的皮岛在哪?为什么给了朝鲜?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皮岛,这是一座位于鸭绿江口以西朝鲜湾中的一座小岛,总面积达到19.2平方公里,由于处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枢纽地带,曾经在17世纪的时候,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实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皮岛都是一座无足轻重的荒岛,根本没人居住。只是由于后来的明清战争,这座小岛才被推上了历史的风

  • 郑春华和太子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郑春华是《雍正王朝》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她虽然是康熙皇帝的妃子,但因为不得宠,便和太子胤礽私通。等于是儿子给老爹头上戴了一顶绿帽,这换谁都接受不了,更别说是皇帝了。后来康熙帝碰巧撞见了两人的奸情,但此时肯定不会公布于众,最后是让人把郑春华的孩子打掉,还赐死了她的父母。不过郑春华实际上也是非死不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