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桧除了“莫须有”还说了什么其他名言?

秦桧除了“莫须有”还说了什么其他名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222 更新时间:2023/12/6 3:00:05

说起秦桧,这个在《宋史》中被列入奸臣名录的家伙,很少有中国人不知道的。说起秦桧的“名言”,天下人知道的可能是那句诬陷害死岳飞的“莫须有”。但是,除了“莫须有”,很少有人知道秦桧还有一句真正的“名言”,就是“私史害正道”。千万别看轻了这几个字的“名言”,因为它所牵涉的不仅仅是三几个人的命运,它还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演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5年),也是岳飞被冤死的第三个年头。一心要与金人议和,以求偏安的宋高宗以及秦桧,尽管可以从肉体上消灭异己,却无法钳制天下人汹汹之口。自靖康之变后,天下发生的事情如此之多,因此,民间记录当时史事,竟一时蔚然成风。而秦桧也知道,自己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一定会被秉笔直书的史籍永远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于是,他除了排斥政敌和异己之外,还向宋高宗上书说:“是非不明久矣。靖康之末,围城中失节者,相与作私史,反害正道。”遂向宋高宗献策,请求禁绝野史。对原本就心虚的宋高宗来说,此策正中下怀。由是,在秦桧的精心策划下,一场大规模的打击民间舆论的行动开始了。

对宋代的历史文化而言,秦桧发起的禁私史运动无疑是一场空前的文化浩劫。譬如:《涑水纪闻》是北宋司马光撰写的一部纪实笔记,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反“私史害正道”的运动中,司马光的曾孙不但不敢承认他曾祖父的著作权,还被迫交出了《涑水纪闻》的大部分原稿,遂遭焚毁,致使后世所流传下来的只是该书中幸存的一小部分。又譬如:学者李光,不仅本人遭到秦桧的迫害,还祸延所藏图书。其家人在秦桧的淫威下,不得不把家藏的万余卷图书尽皆焚毁。

为了树立自己在历史中的正面形象,秦桧一方面禁毁私史,另一方面就是把自己的儿子秦熺安排在史官的位置上(《宋史.奸臣三》载录:“桧乞禁野史,又命子喜以秘书少监领国史”)。由此,官家的档案史册上就只剩下对他的歌功颂德了。

其实,秦桧的所谓“私史害正道”,不过是一块为了掩盖自己罪行的遮羞布而已。其中“私”和“正”的标准是极其清楚的,只要是对他不利的,就是“私史”,就是“诽谤”,就要遭到禁毁。如果将这样的“私史”都禁毁了,那天下还会剩下什么样的“正道”呢?所以说,“私史害正道”归根到底就是官方为了钳制舆论的一种说词。说实话,一个秦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私史害正道”从此流传开来,遂成为权力拥有者排斥和打击异己异见最为冠冕堂皇的借口。

自古以来,私史就是与官史并行不悖的。唯如此,后人对历史的观察才会有一个多维的、立体的角度。“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其实就是孔子所作的一部“私史”。因为有圣人作榜样,中国文人历来就有重视“私史”的传统。很多后来被定为正史的史籍,其实就是文人撰写的“私史”。譬如班固的《汉书》,李延寿的《南史》等等。这表明,尽管“官”、“私”史籍的“口径”不甚一致,难免会让执政者恼火。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执政者对这种“私史”传统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包容度。当然,也有少数君王因为无法压抑住自己的怒火而大施狠手的;但,这样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这也许就是后来的执政者,对禁毁“私史”总要三思而行的重要原因吧?

可恨的是,正是秦桧的“名言”“私史害正道”,使得一些执政者的思路豁然开朗了,他们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禁绝“私史”的重要依据,“私史”危害了“正道”,我不处置你行吗?

明令禁止私人作史的先河从南宋一开,野蛮就益发肆虐了。清初浙江乌程盲人庄廷珑遍邀江南名士私修明史,书成后,庄廷珑病死,由其父庄允城为之刊行。不久,此事被人告发。该案被清廷冠上了“私修明史”意在“反清复明”的罪名。不仅书被焚毁,还将死者开棺戮尸,并殃及其老父及整个家族。与此同时,凡此书的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均被处死。先后因此案牵连被杀者共七十余人,被充军边疆者达几百人。

也许,以“私史害正道”为借口,执政者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程度上对舆论进行钳制。但是,正如俗话说的:“公道自在人心”。历史的真相总会借助各种方式和渠道,曲曲折折地透露出来;尽管有时会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但终竟会有明朗清晰的那一天。“私史害正道”的始作俑者秦桧,尽管如此处心积虑,机关算尽,可又何曾一手掩尽了天下人的耳目?到头来,还不是落了个和老婆及帮凶一起,赤身裸体地跪在岳飞墓前的下场吗?!

标签: 秦桧莫须有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郯国: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Tan)国,属人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郯国,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王武丁封其子于炎地(今山东郯城)建立侯国,称炎国。周灭商后,周武王将其封给商王帝乙长子、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归附于宋国所辖制,并允许享爵位,子爵。微子启派其裔孙子鸷管理炎地,成为宋国的附属国,后为楚所灭。郯国在西周的资料非常少,仅有两件青铜器令簋和召尊可以透露若干信息。周公东征

  • 万历并非历史上最懒的皇帝,他这是有苦说不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我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有400多位皇帝。在众多的皇帝中,有些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并受到后人的称赞。有些皇帝无动于衷,受到历史的辱骂。在中国封建的那个时代,皇帝的带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皇帝拥有最大的权力并控制着当朝的大事。说到历史上勤奋的皇帝,大家都清楚是朱元璋皇帝和雍正皇

  • 在辽国时权倾朝野的宰相,却以节俭出了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辽国有个宰相叫张俭,年轻的时候地方官拿他当宝贝一样推荐给了前来游猎的辽圣宗。刚一见面张俭就跟皇帝上奏了三十几件事儿,每一件都说到了辽圣宗的心坎儿里。然后张俭就成了辽圣宗的心腹。张俭步步高升,引起了其他人的眼红。有一个叫吴叔达的大官,一直跟张俭闹矛盾。辽圣宗看不过去,直接把吴叔达贬出京城到了外地当刺史

  • 奴隶:失去人身自由并被他人任意驱使的,为他们做事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奴隶,奴隶制社会,历史解密

    奴隶,通常指失去人身自由并被他人(通常是奴隶主)任意驱使的,为他们做事的人。“奴”和“隶”这两种奴隶名称在先秦时代都已存在,“奴隶”一词却是在汉代之后的著作里才出现的。世界历史上,人们因为战争、犯罪、破产、血统等原因成为奴隶,在成为劳动工具的同时也被当成一种有价值的货物进行赠赐与交易。奴隶可以通过逃

  • 内务府的起源是什么?是怎样逐渐演变过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内务府,清朝,历史解密

    顺治时期,改皇太极时期所建内务府为十三衙门,但康熙帝继位后,将其裁撤,重设内务府。内务府衙门当时分“内务府堂”(简称“堂上”,又称“本府”)及所属“七司”、“二院”等,总机关称“总管内务府衙门”。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所属“七司”是:御用监,系为内务府掌管府藏及出纳总汇的机构;尚膳监,掌内务府

  • 孝文帝:为了向汉人靠拢,不惜处死了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孝文帝,北魏,历史解密

    自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都要进行一些汉化改革的措施,毕竟想以少数人去统治人口数量庞大的汉人,原先游牧部落的制度根本不足以应对。而古往今来,汉化改革最激烈的要数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了。他本是鲜卑人,为了推行汉化改革,命令所有人穿汉服,而且带头改了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甚至不惜处死了带头反抗的亲儿子

  • 古人是如何过中元节的 和现在比有什么区别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古代,中元节,历史解密

    古人是怎么过中元节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元节始于古代,沿袭至今,中元节普度是现在最主要的过节方式。那么,古代的人们是怎么过中元节的呢,是比现在更加隆重呢还是仪式等更少一点?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古代的人是怎么过中元节的,和现在相比会怎样。让我们

  • 张巡:为报国杀吃上万百姓,还受人膜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张巡,唐朝,历史解密

    曾经有位伟人这样说过:看待历史,就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如果用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不但会令人很失望,可能还会恨得牙痒痒。但历史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看待历史以及历史大事件。例如:孔子、秦始皇、刘邦、朱元璋、慈禧……有人骂,就有人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野和态度,这

  •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岳老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凶神恶煞,岳老三,历史解密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姓岳,位居四大恶人之三,外号「凶神恶煞」,可却自称排行老二。岳老三在南海为尊,人人叫岳老三老袓宗、老爷爷,脑子是直通到底的,但为人极讲信用,说到做到。有时会为小小的一句话不想失约而被骗,武功高强力气大,对自己声誉极为重视。使用的兵器为鳄尾鞭及鳄嘴剪。有一弟子“小煞神”孙

  • 治隆唐宋是对明朝哪位帝王的评价?康熙最推崇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治隆唐宋,明朝,历史解密

    康熙皇帝,清朝最具雄才大略的帝王,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0年。康熙在位期间,功绩卓著,一举动奠定了大清兴盛的基础,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甚至有学者称其为“千古一帝”。康熙自己也深知自己的文治武功,自然也会与历朝历代的帝王来对比,那么哪位皇帝最让康熙推崇呢?众所周知,康熙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