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楚争霸晋国是如何占据上风的?并非靠硬实力而是拼软实力取胜

晋楚争霸晋国是如何占据上风的?并非靠硬实力而是拼软实力取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636 更新时间:2024/1/22 12:53:52

晋楚争霸总共持续了一百多年时间,期间主要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分别是城濮之战、邲之战和鄢陵之战。其中晋国胜了两次,后来晋国在湛阪之战中再次战胜楚国,至此天下局势大致为晋楚平分霸权,而晋国总体占据一些优势。不过两国在百年间的较量中,并非一直比拼硬实力,因为还有很多其他诸侯国也会参与其中,所以软实力同样重要。晋国正是在软实力方面强于楚国,才为自己带来最终的优势。

从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救宋开始,直到公元前506年柏举之战吴国差点灭楚,这127年内东周江湖的主题都是晋、楚争霸。在如此漫长的两强争霸格局中,晋、楚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争霸大决战,分别是城濮(今山东范县南)之战、邲(今河南荥阳北)之战、鄢陵(今河南鄢陵)之战。

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晋文公率领诸侯联军大获全胜,从此称霸东周;公元前597的邲之战,楚庄王获胜,从晋人手中抢到了霸主之位;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楚共王战败,楚国从此丧失了霸业!由此可见,这三次战役都是改变当时国际局势的决定性大战,影响极为深远。

那么,这些改变了历史进程战役的战争规模究竟有多大呢?

在有关春秋战国的战争题材作品中,往往宣称伤亡人数都多达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这一数字往往遭到现代人质疑:以当时各诸侯国的生产力水平,真能养活多达数十万的军队吗?至少在春秋时期,能供给三万以上军队的诸侯国,少得可怜。春秋时,能达到“千乘之国”的诸侯国,已经算是大国了。那么,所谓的“乘”,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两周之时,战车就是中原诸侯主要的战争装备。所谓“一乘”,就是指一辆战车。一辆战车上,通常配置三人:御夫,职责是驾驭战车;车左,职责是远程攻击,负责射箭;车右,负责近身搏杀,还兼负为战车排除障碍的职责。

此外,在每乘战车背后,还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步兵。不过,不同时期战车之后所配备的步兵数目存在较大差异。

《司马法》记载,一乘含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但这种编制应为战国时代才推出,春秋时代则未必如此。《周礼·地官司徒·小司徒》记载,一军为12500人。由此以千乘计算,西周时一军应有车兵有三千人,每乘战车大致配备十位徒兵。进入春秋后,各诸侯国承接周制,大致也保持这样的编制。《左传》记载,赤狄灭了邢、卫二国后,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三百乘战车、三千甲士以护卫曹国;城濮之战大胜后,晋文公派出驷介百乘、徒兵一千前往周王室献楚捷。以上两个案例都可佐证,春秋时的一乘兵力,就是三名车兵、十名徒兵。比较起来,春秋时一乘大约相当于战国时期的六分之一。

在明确了一乘是多少兵力后,就可来探讨晋、楚这三次大决战的规模了。

公元前632年,因为楚国围攻宋国,引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

开战之前,在名将先轸的运筹帷幄之下,晋国成功地将秦国、齐国拉入了己方阵营。因此,晋方阵营由晋、秦、齐、宋四国军队组成。《左传》明确记载,晋军作为争霸主力,总共出动了兵车七百乘。在齐桓公时,齐国已建立三万大军,约合二千一百乘。这次齐人不但是帮晋国,更是要报楚军入侵齐国之仇,因此至少也要出兵三分之一,也就是七百乘兵力。此时秦国是晋国忠实盟友,实力上又与晋国不相上下,大致也是七百乘的兵力。晋人此番正是为解宋围而来,宋人当然更不可能居于人后。因此,宋国军队大致也在七百乘上下。

综合以上,晋国阵营的四国,总兵力最多也不过两千八百乘,也就是三万六千四百人左右。

楚国国力,肯定强过晋国太多。早在齐桓公时期,就曾率四千多乘中原诸侯大军前去攻打楚国,却仍然不敢与楚正面决战。楚国之强,由此可见!也难怪楚令尹子玉会如此小看晋文公,胆敢违抗楚成王之命去找晋人决战了。

可偏偏在战前,楚军内部出现了矛盾。

楚成王得知晋、齐、秦、宋四国结成同盟后,马上命令全体撤军。可令尹子玉却顽固地不肯撤军,楚成王一怒,就故意少给他兵马。因此,跟随子玉的楚人亲军就只有西广(guàng)、东宫以及若敖氏的六卒兵马。

所谓西广,是楚王东西二广的亲兵卫队之一,一广兵力为三十乘(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十二年》注)。东宫,是楚国太子直辖部队。楚王直辖的东西二广仅有六十乘,那么东宫之兵应该减半,是三十乘。若敖氏六卒兵马,是子玉家族的军队,一卒为三十乘,六卒即一百八十乘。此外,城濮之战中楚人军队还包含申、息之师,应是子玉所直辖围攻宋国的军队。被楚人所灭的申、息二国与陈、蔡等国相当,这两地兵力合计大致是八百乘的兵力。因此,参与城濮之战的楚人兵力合计大致在千乘上下。

楚人盟军中,陈、蔡二军为楚军右翼,大致在六、七百乘;郑、许二国为楚国左军,合计也在八百乘左右。整个楚军阵营,总兵力也就二千四、五百乘。对比晋国阵营,已经处在下风。

单就硬实力而言,仅能出兵七百乘的晋国当然远远弱于楚国。但通过合纵连横,晋文公成功联合起齐、秦、宋等等强国,终于在城濮这一点上形成了对楚军的局部优势,取得了这场争霸战争的大胜!在整体上,城濮之战仍是一场晋人以弱胜强的大决战。

城濮之战楚人实力占优,却最终落败,让楚成王失去了唾手可得的霸主之位。但这一遗憾,终于在邲之战中得到了弥补。

公元前597年邲之战时,晋人同样是三军毕出。此时距城濮之战已过去三十六年,这期间晋国军制已改革了多次。那么晋国三军规模是否有变化?

公元前589年,在鲁、卫、曹三国请求之下,晋景公终于满足了郤克伐齐之愿。一开始,晋景公只同意出兵七百乘,这时郤克回道:“这是城濮之战的建制;那时先君英明、众多老臣严正,才能获得大胜。比起先人,我郤克供他们役使都不配,因此请求出兵八百乘!”以此而言,鞍之战前,晋国军队都保持了相同的建制:中军三百乘,其它各军为二百乘;直到鞍之战后,才改成了中军三百乘,其它各军二百五十乘。

邲之战发生在鞍之战前,因而这时晋军建制与城濮之战一样,保持三军七百乘的规模。

自从参与争霸以来,楚庄王前后七次派军讨伐郑国,大大消耗了郑国实力。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再次围攻郑国,长达三月,最终攻克郑国都城,迫使郑人投降。

虽然在持续多年战争消耗之下,郑国实力已经无法与春秋早期相比,但要想攻克郑国这样的强国,楚人出兵少于千乘兵力依然无法获胜。但在楚庄王执政之初,楚国西南百濮、山戎、庸国曾大规模叛乱,这使得他北出中原争霸时也不敢带再多的兵马外出。因此,讨伐郑国时,楚庄王率领的兵力大致在千乘。

此外,这次伐郑,楚国还征召了唐国。唐国实力如何,史料记载不多。可在邲之战中,唐国作为楚军左翼,单独来对抗晋国上军。以此而言,唐国军队应有二百乘。

楚国左翼二百四十乘(包含潘党监军四十乘),右军也应该相差无几;中军为能与晋人对抗,大致维持在三、四百乘之间。因此,在排除围攻郑国的战损之后,参与邲之战的楚方总兵力在九百乘左右。

由此可见,邲之战中楚方整体实力还是处于上风。但是,楚军已连续三月征战,晋军虽然兵少,却是以逸待劳。所以,晋人才敢仅出七百乘来与手握近千乘军队的楚庄王争霸。不过,由于晋军内部人心各异、矛盾重重,最终楚庄王“以劳胜逸”,赢得了晋、楚第二次争霸大战的胜利。

晋、楚最后一场大规模争霸决战是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575年,在鞍之战后,再次改变了军制:除中军、上军、下军外,又增添了新军。按鞍之战建制,中军为三百乘,其余各军为二百五十乘,总兵力在一千零五十乘。这次攻打郑国,晋国将四支军队全都派出来了。

此外,为与强大楚军对抗,晋人还向齐、卫、鲁三国请求了支援。可鲁成公因为担心母亲与叔孙侨如作乱,并没能出兵。齐国出兵三分之一,应该还是七百乘;在卫文公去世之年,卫国已达三百乘国力,吞并邢国后实力也有所恢复,这次大致是出兵二百乘。因此,晋人原本预计己方总兵力可达两千乘左右。可诸侯助战之师还没到,鄢陵之战就已正式开打,因此这次大决战实际是晋军独力迎战楚、郑联军。

楚国本身就实力雄厚,再加上曾经的“小霸”郑国帮手,照理应该是稳占上风。

可此时东周局势已发生重大变化:早在晋景公时期,晋人就把楚国东南一带的吴国扶持起来了;从此,吴人不停向楚国发起进攻,没有一年停止。因此,吴国牵制了楚国大量有生力量。

即便如此,开战前晋人仍然普遍有畏战情绪,纷纷劝阻晋厉公:“楚国有我国国士在,而且人多势众,不可与之对敌!”此时,伯宗被三郤迫害致死,其子伯州犁逃入楚国,为楚人出谋划策。尽管晋国这次派出了空前宏大的军队,但实力雄厚的楚军有了伯州犁相助,晋军仍然处在下风。

由此也可看出,鄢陵之战楚军总兵力仍然要多过晋军。以邲之战规模来衡量,楚军兵力仍然维持在千乘左右。

鄢陵之战中,郑国并没有独立成军,说明这次郑军兵力较少,只能作为楚军的补充。既然郑军不能当晋军一翼,说明这次郑人兵力规模仅为两百乘左右。一方面,长期争霸战争让身处四战之地的郑国实力大大削弱。另一方面,因为背叛了晋国,鄢陵之战前卫、宋二大晋国盟友也先后与郑国开战,导致郑人无法分出太多兵力来相助楚军。

以此而言,楚国一方的总兵力在一千二百乘上下,对比晋方仍然占据上风。

然而,虽然兵力占优,可楚军战斗力却极不平衡:郑国屡遭战火,消耗太大,军容极其不整;楚军中还有不少蛮族士兵,在楚庄王时才被彻底征服,不懂中原战法,甚至无法列成阵势。因此,除中军是楚军精锐外,左右两翼的战斗力都极弱。

针对楚军弱点,在前楚人苗贲皇建议下,晋人采取了“田忌赛马”策略:将晋国中军的精锐士卒都调换至左右两翼;在晋军左、右两翼击垮楚军两翼后,再集合四军之力来攻打楚国中军。在牢牢把握住楚军这一弱点后,晋国在第三次争霸决战中再次取得了胜利!

鄢陵之战过后,晋、楚两强之间就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争霸决战了。后续晋悼公时期,是依靠荀罃的“三分四军”策略拖垮楚国而夺得霸主之位,两国间并没有发生正面大决战。

从这三次决战的规模来看,城濮之战最大,鄢陵之战其次,邲之战规模最小。为何两强争霸127年,决战规模却并非如人们想象般越打越大?

城濮之战时,晋、楚硬实力差距可谓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但晋文公的软实力资源,楚成王却远不能比拟。在“尊王攘夷”大旗下,楚国的中原盟友迅速被晋人瓦解:曹、卫短期内被晋人攻破,鲁国临战退缩,郑国虽然助战楚军却三心二意,……。东周其他强国如齐、秦等等,被先轸用小伎俩就轻松纳入同盟阵营。双方实力此长彼消,让晋国在开战前拥有了局部兵力优势,最终成功地称霸东周。

晋国能长期执掌霸主之位,并非硬实力超群,而是软实力远胜楚国。

正因如此,晋襄公后中原诸侯疏远晋国,导致邲之战中晋军被迫独力迎战楚军,导致晋国第一次失去霸主之位。这是两强硬实力差距的真实体现——没有盟友支持,晋国在软实力上的优势丧失殆尽,晋军根本无法独自与楚国相抗衡。直到鄢陵之战前,晋国通过吞并赤狄潞氏国,鞍之战打击齐国,战略性地扶持吴国与楚为敌等等一系列举措,软、硬实力都得到大大增强,才重新在争霸战争中占据了主动。

这正是晋、楚间决战规模并非越打越大的根本原因所在:争霸胜负的关键,并非取决于硬实力,而在于双方的软实力——谁能赢得更多诸侯国支持,谁就能称霸东周。

——完——

作者|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深圳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武丁的二个妻子的故事,妇好、妇妌竟然有这样的传奇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武丁可能有一些人不认识,但是说到妇好应该还是有很多人认识的,但是真实的武丁也不简单的,话说武丁是有好几位妻子的,但是这其中有妇好和妇妌这两个人是比较出名的,所有很多人也都想知道这个武丁和妇好、妇妌两位妻子的故事了,其实故事也比较简单,下面一起来阅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1、武丁的二个妻子-妇妌的故事

  • 朱棣为什么钟情于道教?他是如何扶持武当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初年嗜佛成风,朱棣为了改变这种风气开始大力宣扬儒家思想,并且扶持武当道教。朱棣利用科举和修书来拉拢全国的知识分子,然后整顿和限制佛教,当然古代帝王对于佛教基本都没什么好感,朱棣的一番操作也被后朝所沿用,其做法影响深远。此后各地大修武当山宫观,武当道教慢慢成了一股潮流,这在道教史上也算一起重要事件

  • 孟观看天象把自己害死?司马伦战败孟观被夷三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晋惠帝时期,杨骏独揽大权,但他在朝中并没有多少威望,后来贾南风发动政变,杨骏被诛灭三族。再此期间,孟观抨击杨骏有功,后来升为黄门侍郎,后来齐万年发动叛乱,孟观受命讨伐齐万年,结果孟观勇不可挡将齐万年给擒获。四年后,司马伦篡位,一时间天下大乱,司马颖等人决定联手讨伐司马伦。孟观却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

  • 庞统为什么坚持让刘备入蜀得川?庞统智慧不输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演义中,庞统这个人物并不算显眼,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没办法和诸葛亮相比。不过对于刘备来说,庞统建设蜀汉的功劳可能不输诸葛亮,甚至庞统的智慧还要更胜一筹。当时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而庞统在关键时刻替刘备列出上中下三策,助他入蜀得川,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或许因为庞统走的太早,不少人忘了他对蜀汉做

  • 历史上元军进攻襄阳的时候,守城的将领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在金庸的武侠当中,很多人都知道,郭靖和黄蓉两人是坚守在襄阳城的守将,他们抵抗元军的入侵,保护襄阳城,是小说里面很有名的英雄人物。不过在历史上,元军攻打襄阳的确是确有其事,但是守城的人到底是不是郭靖黄蓉呢?历史上真正的襄阳城守将到底是谁,有没有抵挡住元军的入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真正守

  •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是什么?太和改革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被认为是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在位期间全面推行汉化改革,并且落实三长制和均田制,有效缓解了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史称“太和改革”。拓跋宏坚决改革鲜卑旧俗,还要用汉语代替鲜卑语,这在一个以鲜卑族统治的地方是非常难以完全实施的。拓跋宏为此也是全面阻止反对改革的

  • 为何感觉唐朝的强奸罪很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在研究这个唐朝相关历史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唐朝的有一种现象非常的少见,话说那就是这个强奸罪十分的稀少,那么有的人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这背后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只从小编研究了强奸罪的发现历史之后才发现,原来唐朝并不是强奸罪少,而且另有隐情了,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看看吧

  • 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朱棣会传位朱高煦还是朱瞻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朱高炽虽然是朱棣长子,但据说朱棣更喜欢朱高煦一些,靖难之役中朱高煦曾多次拯救朱棣,朱棣也觉得他的性格跟自己更像。如果只是从这两个儿子中选,朱棣或许真有可能传位给朱高煦,不过要是把朱瞻基算进来,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有网友问,如果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面,那朱棣会效仿朱元璋传位太孙吗?其实按照正常流程是可以

  • 朱允炆下落不明,那他的皇后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靖难之役,让原本正统继承皇位的朱允炆不仅丢了皇位,还下落不明,朱棣找了朱允炆很多年,但是历史上却并没有半点关于朱允炆下落的准确记载,明朝的皇陵当中,也根本就没有朱允炆的陵墓。不过,朱允炆是下落不明,但是朱允炆的皇后又是什么结局呢?他的皇后是谁,在靖难之役中是什么结局,朱棣又是怎么对待朱允炆的皇后的呢

  • 尧的儿子丹朱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尧舜这两位古代上古时期的帝王,可以说是很多人心目当中的帝王典范,尧传位于舜,舜又传位给禹,这种“公天下”的举动,在很多人看来,是能者居之的经典案例,正是因为他们本身的优秀,足以担当这个王位,而上一任王也对他们十分信任,所以才选择了这样的结果。不过,尧本身是有儿子的,却很容易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