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灾荒时,范仲淹为何将米价抬高?百姓为何还称赞他

古代灾荒时,范仲淹为何将米价抬高?百姓为何还称赞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07 更新时间:2024/2/5 7:06:31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的灾荒,而每一次灾荒发生的时候,最倒霉的永远都是老百姓。然而不同的人面对灾荒,他们的应对办法也都是不一样的。今天要说的就是宋朝时期的范仲淹。他在面对灾荒的时候,他的做法让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范仲淹会将米价抬高呢?米价抬高了之后,百姓不是更买不起了吗?为何当时的百姓还非常感谢他这样做呢?

1.范仲淹为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为国为民,先人后已的高尚情怀。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代贤臣,大家了解他是因为他的诗文篇章,在学生时代,大家都学习过范仲淹的诗词文章,了解到他这个人。

范仲淹给人一种文臣的感觉,认为他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其实范仲淹能文能武,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范仲淹对内进行改革,实行变法,对外戍守边疆,抵御外敌。

宋朝的敌人不仅仅是辽国,还有西夏。当时西夏不断侵犯宋朝边疆,而范仲淹就是在边疆抵御西夏,并且提出了治理边疆的方案。

范仲淹更是一位知人善任的人,他知道狄青是一个英雄,因此向朝廷举荐狄青,让他担任将军,领兵抵御西夏。范仲淹的一生为国为民,不辞辛劳,正如他说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范仲淹为何把米价抬高

范仲淹即便是到了晚年,也没有忘记初心。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范仲淹调任知杭州,次年,杭州发生了灾荒,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景象十分的惨重。

一个地方发生了灾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人只有吃粮食才能活着。

杭州发生灾难之后,当地的米价突然之间提高到一斗120文,这简直就是一个天价数字。本来大家还有一些积蓄可以买米,如今物价这么贵,很多人买不起米都饿死了。

范仲淹看在眼中,痛在心里,如果他没有任何的作为,将会有更多的人饿死。于是,范仲淹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本地的米商把米价提高50%,由原来的120文一斗变成了150文一斗。

米商都是贪财的,看到米价还能涨,于是都纷纷涨米价。杭州之外的米商听说杭州米价都到150文一斗了,也都纷纷干赶了过来,想要谋取暴利,狠狠的赚一笔。结果杭州的米是越来越多,价格也是非常高。范仲淹看到米商们来的差不多了,于是进行第二步计划,他开始放舱赈灾。朝廷有一些赈灾粮食,只是不够赈灾而已。

百姓有了粮食吃,米商们的米也就卖不出去了,结果都堆在了那里。米商们一天卖不出去米,就会损失很多,一天天就这样过去了,米商们是损失惨重。

如果米商的米再没有人买,他们就亏本了,万般无奈之下,米商只能降价,将米价降到了100文一斗,可是还是没有人买,他们只能降到了80文一斗,结果百姓都去买米了。

百姓用低价买到了很多的粮食,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当然了,百姓买不买米,什么时候买米,这一切都是范仲淹策划的。

在他的计划下,灾民都迟到了粮食,很快灾情就过去了。灾民有了粮食吃,都纷纷感谢范仲淹,对他是赞不绝口。

范仲淹使用的办法正是一种经济学原理,千年后他的做法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范仲淹真正做到了为国为民,在他死后,追封谥号为“文正”,这个谥号是对文人最高的赞誉,每个人文人做官之后,都希望死后的谥号是“文正”,可是历史上能够拥有这个谥号的文臣,却是寥寥无几。

3.范仲淹的地方治绩

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饥馑困苦,范仲淹出知苏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明神宗和张居正关系如何破裂的?最后竟将张居正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明神宗继位时只有10岁,没办法亲自处理朝政,前十年基本都是靠首辅张居正执掌政务。期间,张居正实行了大名鼎鼎的“张居正改革”,虽然改革进行的不算彻底,但也给民间带来了很大的改观,这段时期明朝发展放在全球来说都是主导地位。不过张居正晚年却和明神宗关系破裂,最后将他满门抄斩,下场惨

  • 刘邦为何放弃换太子?真的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都觉得刘邦之所以没有废掉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是因为吕雉请来了商山四皓。吕雉当时得知刘邦有废掉太子的意思,急忙去找张良给自己帮忙,而张良也为他请来了商山四皓,因此刘盈没有被废掉,他依然是太子。但是刘邦真的是因为商山四皓的原因,而没有废掉刘盈吗?刘邦究竟考虑了一些什么样的因素呢?我们今天就

  • 渭水之盟李世民和突厥和解,30年后唐朝彻底灭亡突厥汗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同年突厥出兵攻至泾阳,此地距离长安只有40公里。当时李世民刚刚继位,如果此时交战对唐军不利,所以决定与突厥和解,先稳固自己的地位。后来唐朝发展逐渐强盛,此后和突厥展开了30多年的战争,最后将突厥灭亡,还分别在东、西突厥领地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宋朝与辽国、金国也签订过和解条约,

  • 春秋一霸的楚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国”。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唯一有希望能与秦国争夺天下的便是楚国,而战春秋时期,楚国是一个能够与晋国同级的超级大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土在诸侯国中居于首位,疆域非常广大。那么,楚国的疆域够包含现在的那些地方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

  • 宋朝张茂则是谁?张茂则和曹后番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不少读者在看了《孤城闭》后,都在求张茂则和曹后的番外篇,原著的确有一篇番外,但并不是讲述张茂则和曹后的故事,可能在同人里才会有。其实历史上对于张茂则的记载并不多,对他的了解很少,小说把张茂则和曹后联系在一起多多少少有些杜撰的成分。不过这次剧版的设定可能会做出改动,还是把主线放在仁宗和曹后身上,很多细

  • 司马懿为何隐瞒自己陵墓的位置?司马懿遗嘱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传闻司马懿生前要求自己死后“不坟不树”,也不要陪葬品,还告诉子孙不要为自己扫墓,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有人猜测司马懿生前得罪人太多,虽然他基本架空了曹氏,但朝中依然有很多恨他的人,所以为了避免自己的陵墓遭到破坏才决定低调处理。不过当时曹魏已然是司马家的天下,就算司马懿死后他的陵墓

  • 单刀赴会主角并非关羽而是鲁肃,鲁肃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了解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演义中,关羽一人来到东吴地盘和鲁肃商量荆州一事,结果给鲁肃留下一个胆怯的形象。实际上,单刀赴会的主人公并不是关羽,而是鲁肃,因为关羽担心鲁肃摆鸿门宴,所以鲁肃决定亲自前去与关羽会面。论口才,关羽肯定不是鲁肃的对手,在谈判桌上也是把关羽怼得哑口无言,

  • 民国奇探白幼宁路垚在一起了吗,白幼宁喜欢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民国奇探》开播后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只是路垚和白幼宁两人似乎不怎么合得来,结果老天还偏偏安排他们合租,看来以后的日子他们会上演不少精彩的故事了。路垚在和乔楚生一起侦查案件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推理能力,两人立刻成了好搭档,就是白幼宁在中间时不时的破坏气氛。但爱情就是在不断的争吵中吵出来的,路垚和乔楚生谁

  • 秦国最有能力的国君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秦国最有能力的国君是谁这个问题也挺有意思的,有的人肯定要说了,那就是秦始皇嬴政啊,还有人说了那肯定是秦孝公啊,反正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其实还真的是这样的,大致的看就是那么几个人最有能力了,但是仔细的一分析你又会发现,其实有一些帝王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的,多的我们也不说了,下面我们再仔细来分

  • 刘璋性格温仁,为什么会对张鲁家人下狠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张鲁因为母亲的关系得到刘焉信任,此后成为刘焉手下一员大将。只不过等刘璋继位后,他因张鲁不听他的调令,将张鲁母亲还有家人一并处死。当时益州官员就是看在刘璋性格温仁,所以想让他继承益州刺史的职位,但刘璋能有如此举动,他还算得上是一个温和的人吗?实际上,张鲁并非甘于帮刘焉打工,他有自己的野心,只不过当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