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时期,小国在霸主之间的存活之道是怎样的?

春秋时期,小国在霸主之间的存活之道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189 更新时间:2024/2/5 10:35:14

从春秋过渡到战国时期,强国基本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要知道春秋共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但真正做到称霸的只有个位数。相比如称霸,可能对于更多小国来说,怎样才能从霸主手中存活下来尤为重要,他们的生存之道才是头等大事。毕竟跟比自己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硬碰硬往往都是没好下场的,智取也都是少数。所以春秋的霸主之道和各小国的关系变得非常奇妙,这其中也蕴藏了不少道理。

地缘即人缘,同理国家由人组成,亦是理性和感性并存的,甚至像人一样拥有永无止境的欲望,大国、霸主的欲望更甚。然而,无论是人还是国家,光追求欲望满足是不行的。

春秋时期的霸主亦是如此。他们作为诸侯体系的主导者,天然会赢得绝大数诸侯国的尊重和敬畏,也会成为财富分配的最大受益者。

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再强大的国家也有力量的极限。春秋霸主不仅需要知道国力承受的极限在哪,更要知道可以让渡的利益空间在哪。

所以“所图者大,必有所忍”,最可持续的外交是与他国分享利益;所以“敬人者,人恒敬之”,最能赢得尊严的方式是尊重他国的尊严。

再弱小的国家都有尊严与灵魂

春秋时期,诸侯国有大小、强弱的区别,所以“绝对平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空想。然而,再弱小的国家都有它的尊严和灵魂,就如国明知道得罪楚国会面临亡国的灾难,仍然坚持维护国家尊严——他们不肯放过没有自己申请、就经过宋国的楚国大臣。

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

华元于是杀掉了前来借道的楚国大臣申舟。可见“情感”有时候是可以影响到局势的。如果说楚国对宋国的不假道是有意的挑衅,那么“蔡昭侯事件”,就是楚国一向对蔡国轻视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楚国大臣子常贪得无厌,向蔡侯、唐公索要贿赂不得,强行扣押蔡侯、唐公。但是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对国君的无礼,实际上暴露出楚国对小国的傲慢,他们公然轻视和羞辱蔡国和唐国,践踏它们的主权和尊严。

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蔡国,使其失去了理智——在面对“楚强蔡弱”、“蔡又近楚”等种种不利处境下,蔡国依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楚国的敌对阵营之中。虽然蔡国想要借晋国之力伐楚遭拒,但他们最终还是找到了另一个楚国的死敌——吴国作为伐楚的联合对象。

果不其然,第二年“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蔡国及其地理位置对楚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原本的盟友倒向吴国,对于楚国来讲,是非常不利与被动的,楚国也顺理成章地遭受了春秋以来最大的失败——国都被吴国攻克。

然而,小国挑战大国始终是不理智的。在吴国由极盛转衰之后,失去吴国庇护的蔡国很快便遭到楚国的严厉报复,蔡国只能遭受更大的屈辱,把男女分列捆绑作为礼物出降。

很小的外交事件,却给楚、蔡两国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可谓是两败俱伤。如果两国有预知能力,想必楚国会对蔡国多一份尊重和善意,蔡国也会更加理智地看待问题。

另一个霸主也曾因为不尊重小国,付出惨痛代价

无独有偶,“蔡昭侯事件”发生不久,晋国也发生了类似的重大外交事故。事件起源于晋国对盟友卫国国君的不尊重——在会盟时候,故意推开卫国国君的手腕。

这件事让卫国上下大为不满,激化了晋卫矛盾。在卫国大臣与国君研究并预估了卫国所能承受的后果之后,他们仍然一致愤慨地表示:宁愿冒背叛晋国被征伐的危险,也要背叛晋国。

与楚国不同,晋国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请求改盟,但是遭到卫国的拒绝。战争终究还是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卫国本是晋国遏制齐国最重要的棋子。卫国因为厌恶晋国而加入到齐国的阵营之中,成为齐国在“夷仪之战”中最重要的帮手。但齐国战败后,卫国同样被晋国惩罚,即所谓的“晋赵鞅围卫,报夷仪也”。

在处理同样类型的外交纠纷上,可以看出晋国和楚国还是不同的。与被视为“蛮夷”的楚国经常蛮横对待小国不同,晋国在对外上更讲求以礼待人,也更通情达理;更懂得自省,也更能克制自己。

晋国不以强权凌人,知道这件事不是卫国的错而是自己理亏,他们为了安抚卫国,也为了让卫国重新回到晋国阵营,甚至还做出了“处死晋国大臣”这样比较公正合理的决定。这次晋卫外交纠纷,虽然不像楚蔡这样惨烈,最终大事化小,但是晋卫两国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对于卫国来说,他们因为一时之愤,卷入了两场战争,损失惨重;对于晋国来说,因为他们损害了小国的尊严,不但多此一举将卫国推入对手一方,还付出了“一大夫丧命、一大夫逃亡”的惨痛代价,更严重的是,晋国颜面扫地,声望大幅下降,可谓是“辱人者必自辱之”。

反过来,如果霸主能适当地尊重小国,那么不但能增进两国的关系,还能得到人们的赞许,增加自己的声望。

公时期,在周室势力日渐衰落、国力沦为三流国家的时候,晋文公仍坚持礼遇周王室的使臣。周使看出晋国没有恃强欺弱,其行为举止皆符合外交道德规范,因而一定能成为霸主。

“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

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霸主一定要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做到尊重他国,而且要遵守基本的外交礼仪,否则当霸主激起其他国家的敌视甚至反抗时,再微小、孱弱的力量都会变得不可忽视,甚至存在无法预估后果的可能。霸主若失去盟友支持,成为孤家寡人,将难以维护本国长久的利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薛万彻怎么死的?薛万彻为什么要替李建成效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为了太子之位最终决定背水一战,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太子李建成弑杀。从这场夺嫡之争的配置来看,李世明的手下无疑人才更多,不过李建成也有很厉害的将领,例如薛万彻便是其中一位。玄武门之变时,薛万彻率兵差点反扑秦王府,李世民也知道薛万彻是个人才,此后还将他收至麾下。为什么当年薛万彻会决定替李建成效力呢

  • 明朝时期的军事实力如何?有多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所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正式这个王朝击垮了曾经一度将战火延伸到了欧洲多瑙河沿岸的蒙元。明朝在建国之后也没有像其他王朝那样实行与外族和亲的政策,所以说当时的明朝是有着非常强大的军事实力的,不然哪有实力与外族与蒙元进行对抗呢?那么,在那个年代,处于巅峰时期的明朝军事

  • 战国时期的卫国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为何秦始皇灭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话说秦始皇一路扫荡六国,觉着自己已经是普天之下,全是自己的国土了。然而在瞪眼一看,发现居然还有一个国家还存在着,而这个小国家就是卫国。那么卫国为何在燕赵被灭之后还能活着呢,而这是有着原因的,这与卫国的历史有着很大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说起来,当年秦国穿开档裤时,卫国却是祖上正阔的时候

  • 朱棣死前是如何安排传位的?为什么想要传给朱高煦?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在明朝朱棣时期,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有很大的争议的,先不说他发动的靖难之役,今天主要来说一说他传位的事情,历史上在朱棣之后的皇帝是朱高炽,但是实际上朱棣其实一直都在朱高炽和朱高煦这两个儿子之间摇摆不定,甚至朱棣临死之前还是在想要把皇位传给朱高煦。但是很显然最终他的选择还是朱高炽,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一直

  • 朱棣死后秘不发丧是真的吗?历史上真实情况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皇帝死了,这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皇帝死了之后,如果继承人不能马上继承皇位,就会造成大乱,这对于国家的统治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事情。而如果说到历史上皇帝死后秘不发丧,这种情况其实还算是比较多见的,为的就是保证政局的稳定,但是说用咸鱼掩盖尸体发臭的味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了吧,但是,在一

  • 朱瞻基为孙氏废胡皇后,晚年却又后悔承认年少冲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胡皇后并不是什么坏人,她无过被废也是让百姓感到惋惜,而朱瞻基这样做都是为了孙氏。朱瞻基和孙氏朝夕相处,感情深厚,立胡氏为皇后并非他本意,可以说胡皇后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她的皇后之位注定是要被替代的。后来明宣宗也曾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认为自己是年轻冲动,可见他并不讨厌胡皇后,只是对孙氏更加

  • 袁绍谋士郭图怎么死的?官渡之战郭图坑惨袁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一度僵持不下,但天平正慢慢向袁绍这边倾斜。后来曹操夜袭乌巢,使得战局成功扭转。但此时袁绍还有机会补救,只不过郭图献计让张郃率兵进攻曹营,结果粮仓没保住攻势也被曹军化解,等于错失了弥补损失的最佳机会。郭图为了逃避责罚将责任推给张郃等人,导致张郃投奔曹营,而郭图的结局则是被曹操所杀。

  • 唐岛之战宋军是如何以少胜多,击败七万金军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南宋军事偏弱,对外一直没有太大办法,实际上也并非如此。南宋军事基本沿袭北宋,后来经过重建,也形成了几支拥有强大战力的军队,例如岳家军、韩家军。这次要为大家讲述的唐岛之战就发生在南宋,当时宋军和金军在黄海上展开了一次战役,而最终结果是宋军以少胜多,全歼金军七万水军,这场战役宋军究

  • 晚清名妓赛金花是如何阻止八国联军的?她哪来的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说道妓女这个职业,从古至今,这一种都是遭到很多人所唾弃的一个职业,很多人都很排斥的。可以说妓女这个群体就是跟“下作”、“无耻”这些名词画上登高。不过有一些妓女,她们虽然身份卑微,却做出了足以传于后世的大事,清末民初的赛金花就是代表之一。其实,晚晴的名妓

  • 李永芳为什么会投靠满洲?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李永芳是明朝末年将领,抚顺最高长官。但李永芳却选择成为大明的叛军,努尔哈赤率军包围抚顺,李永芳出城投降,是第一位投降后金的边将。不过据说当时李永芳是为了城中百姓才缴械投降,因为努尔哈赤答应他,只要出降便能保住百姓的性命。如果说李永芳是逼不得已做出这样的选择,那他此后帮助后金占领辽东就是有意而为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