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乾盛世时期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老百姓真的衣食无忧吗?

康乾盛世时期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老百姓真的衣食无忧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891 更新时间:2023/12/27 16:27:50

在公元13世纪的时候,意大利的商人马可波罗到达了中国,并且在中国停留了很长一段的时间。回到意大利之后,马可波罗便在中国各个地区游历的经过写成了一本旅行记录,即《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使得欧洲人对中国的这地方、习俗、历史以及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明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首的一群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讲学,从西方引进一些科学知识和产品,使国人第一次了解了自身之外西方文明,并促进了中国对西方科学技术的研究。

尽管清朝和明朝发生了朝兴替,但之后,中西文化有了新的交流起点。中国的天文日历和数学领域受到西方的发,圆明园已成为中西文化的结合。

17至18世纪是发展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正在兴起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抨击中世纪的神学,强调人权和教育。古希腊文化的“精明统治世界”和宗教团体对上帝旨意的信仰是相互吻合的,难以使理性占据上风。然后,法国意大利的启蒙思想家借鉴了符合理性思想,转向了东方寻求思想源泉。

例如,以儒家和墨家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世俗主义,顺应自然,强调人与道德原则的关系而非神的关系。它与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有很多契合之处。莱布尼茨赞赏中国的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思想,易卦启迪促使他将二进制数学发明公布于世-这是近代科学的起点。莱布尼茨的学生沃尔夫主张自然理性取代宗教。

在英国孔子是天地之间最纯正的自然主义信徒。

此时,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丝绸、瓷器、茶叶、 漆器在欧洲风行一时,穿丝绸衣服、喝武夷山红茶,成为社会时尚。

但是到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迅速逆转,里程碑式的事件是马嘎尔尼出访中国,然而,正是这次马嘎尔尼大使第一次打破了清朝“盛世”的神话。在马嘎尔尼的眼中,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的旧船。自从北部的满洲人以来,至少在过去的150年中,没有任何改善,没有进步,甚至倒退了。他看到的只是奴役。由于清朝的长期奴役,整个国家从主人到奴隶都处于“死人一样极度麻木的状态”。

马嘎尔尼访问中国后,他感到非常失望。

康熙中期开始,清朝经历了相对繁荣的时期。在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的国力达到顶峰。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上。康熙61年1722年,全国人口超过1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超过3亿。有些人将其归因于清朝统治者的勤奋。但主要原因是晚明福建人引进的高产农作物如红薯和玉米大规模推广。

一种观点认为,“盛世”是一个谎言,这是一些中国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康熙皇帝统治期间,抗俄战争后签署的《尼布楚条约》割让了该领土。如果这是一个繁荣的世界,让其割让领土真是不可思议。同期,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发展迅速。在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经是强大的枪支,而清军仍然使用刀片。在康熙年间,平民思想家唐寅在他的《藏书》中提到:在过去50年中,农业,工业,商业和官方都变得越来越贫穷。他亲眼看到山西陕西的女人没有裤子穿,流民遍地。乾隆年间,英国使节马荣尼来到中国看到的清朝是个腐烂的巨人。“中国人”正逐渐退化为“半野蛮人”时代。

1793年,马卡特尼来到中国。他想借此机会通过贸易实现两国之间的互惠。在此之前,时任英国内政部长的邓达斯一再敦促他说,他不应该危害君主专制的威严,也不应在小事上与清廷抗衡。在进入宫殿之际,部长们再三警告他,礼节不容错过,特别是在敬礼,弯腰,蹲下,鞠躬是必须做的三件事。最后,乾隆皇帝回到北京。经过一系列谈判,乾隆皇帝允许他单膝跪下。向乾隆展示新式战舰模型,地球仪等致敬时,乾隆皇帝只是粗略地看了一眼说:“没有用。”

在对中国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了解之后,马嘎尔尼的“失败”中国之行给了他关于中国的经典判断和论述:“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的老船,很幸运。有一些谨慎的船长近150年没有沉没它。它巨大的身体使周围的邻居感到恐惧。如果一个不称职的人掌舵,船上的纪律和安全将“结束了”。他断言这艘船“不会立即下沉。它会像沉船一样漂移,然后在岸上粉碎”。“它将永远无法修复。”

但是,马卡特尼不主张对中国发动战争--英国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发动殖民战争,据信这会影响英国的商业收入。他预言,如果中英发生冲突,中国的西藏将会遇到麻烦。台湾和朝鲜将从中国政府中分离出来。俄罗斯还将派遣军队占领中国领土——遏制俄国是英国远东的战略需求。

从那时起,我国开始从世界文明的中心滑落到文明的边缘,中华民族从一等公民滑落到三等公民。中国走向了不可逆转的百年衰落和迷茫。

封建专制的高峰已开始下降!黑暗极度腐败!。可见,马卡特尼访华是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根本转折点。自古以来,东方一直是西方人向往的财富和文明之地。之后再鸦片战争后中国变成笑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并一统六国,为何会遭到后人批驳?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导语:商鞅的法治极其成功,使秦国强盛而统一天下,为何遭到后人人批判?商鞅所推行的法治其实是君主手中的工具,压榨人民的武器,遭到了儒家、道家的抵制战国时代,乱世纷争,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并统一天下,都进行过各式各样的变法,有魏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燕国乐毅改

  • 清朝为何不允许外国女人进入国内?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国统治者常常会与外界保持着和平共处的贸易关系,贸易往来,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共赢。这样的合作不仅仅可以让本国获得丰富的物品,还可以与他国进行长时间的文化交流,以做到扬长补短的效果。可是,事情的发展从来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清朝末期,乾隆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使得中国与外界的交流

  • 朱由校真的很无能吗?真的只会做木工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可能有很多人都认为,明朝时期倒数第二位皇帝,也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其实就是一个无能昏庸的皇帝吧。的确,朱由校的种种表现,的确让人对他会有这样的印象,但是,不做就真的代表没有能力去做吗?朱由校到底是不是一个昏君,他是真的一辈子只会做木工,别的什么都不会吗?1.朱由校是一

  • 田氏代齐之后,为什么连国名都不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西周时期最开始分封的齐国,是属于姜子牙的领土,我们称之为姜齐,但是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齐国就是如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成了田氏人,我们称之为田齐。然而历史上这样夺权篡位的基本上都会改朝换代,至少国号会换一个,做一个新的国家,但是为什么田氏代齐之后,却连国名都不改一个呢?1.吕氏齐国

  • 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他是如何处置黄巢姬妾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唐僖宗是唐朝即位年纪最小的皇帝,刚满11岁便登基称帝。在此期间黄巢起义爆发,黄巢率军攻入长安,唐僖宗被迫逃到四川,这一躲就是四年。后来唐僖宗在川中慢慢积累兵力,准备对黄巢进行反攻。黄巢政权因为缺少群众基础和经济来源,没坚持多久便在唐军的反攻下败下阵来。黄巢逃走却没办法带走他的姬妾,那唐僖宗又是如何处

  • 清朝真的有篡改历史吗?明朝太监张敏到底是什么时候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的明朝有一位叫做张敏的大太监,他因为保护明孝宗而闻名。尽管这违背了万贵妃的之意,但是为了保全皇帝的血脉,他做到可义无反顾。不过从明史来看的话,张敏的下场是比较凄惨的,因为最后被万贵妃知道了事情,担心会被报复,所以选择了自杀。在几百年里没人会怀疑此事的真实性,毕竟《明史》可是被修订了上百年

  • 为何清朝政府不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相对于日本国的明治维新,我国历史上清庭显然就是拒绝革新了,而其中最主要的关键点就是拒绝承认西方文明的现金性。这道理相信大家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了,清庭掌权的大多数都是怀旧的老顽固派,不想做出什么改变。若是承认了人家的先进性,那势必就要进行改变。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为了拒绝改变,那自然不能承认西方文明的先

  • 姜维已经自杀了,为什么还被魏军剖腹取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认为,人死灯灭,一个人不管做过什么样的错事,但是如果他已经死了,那么“复仇”这种事情就已经没有任何必要了,因为这个人已经死了,再怎么样恨他他也感受不到了。然而在三国时期,背叛了魏国的姜维在兵败之后已经自杀了,可为什么还是被魏军剖腹取胆?魏军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因为对姜

  • 百里视背水一战破晋军,要比韩信背水一战早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背水一战,多数朋友第一个想到的应该都是韩信的背水一战。兵法曾说靠山面水才是最理想的环境,但韩信却背道而驰,面水发起进攻,关键是他还打了胜仗。不过背水一战并非韩信第一个发起,早在百年前百里视也曾利用背水一战击败晋军,使得晋国对秦国屈服。当时百里视率军伐晋经历了两次失败,到了第三次百里视明显变得更加

  • 魏无忌窃符救赵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看上去是一次非常有智慧的行动,但是赵国与秦国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赵国想要寻求帮助,魏国却害怕秦国的报复不敢行动,信陵君想办法偷了兵符带兵解救赵国危机,从这一点上来说,魏无忌算是赵国的救命恩人。但是为什么却有人说,魏无忌窃符救赵其实是上当了?魏无忌上了谁的当呢?秦赵长平之战,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