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的斩监候是死缓的意思吗?究竟是斩还是不斩?

清朝的斩监候是死缓的意思吗?究竟是斩还是不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954 更新时间:2024/1/22 4:42:18

可能在很多电视剧里面,很多人应该都对这个词比较熟悉了,可以说是经常会听到的,那就是“斩监候”。在很多影视剧里面,犯人被判刑斩监候,很多人其实对这个词并不熟悉也不了解,但是听的很多,时间长了就会以为,斩监候就和现代意义上的死缓应该是一个意思的,因此也就会这样去理解了。然而,斩监候的意思真的就是死缓吗?究竟斩监候说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斩监候的凡人到底是斩首还是不斩呢?

1、何为斩监候?

十恶大罪: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在清朝,一旦犯人所犯罪名为上述十恶不赦的大罪,则必杀无疑,无需按照《大清律例》定罪判处,直接可以拟判死罪,之后只待刑部复核审查确认无误,然后便可就地正法。而犯其余罪项的犯人,即便其作案情节较为严重,也只会落得一个“斩监候”的处理结果。

斩监候顾名思义,“监候”即为死刑暂缓处理。在这段时间里犯人依然还是要关押在监牢内,等待秋审和超审调查和审判的最终结果。

若经过调查,犯人罪行属实,且没有矜免情节的话(所谓“矜免”即罪犯违法罪行属实,但是法虽难饶,情有可原,可以酌情减免刑罚),则交给皇帝亲自勾决判处死刑,而后立即正法。

相反若犯人经过调查,发现其确有可恕情节(如犯人为家中独子且上有老下有小,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清律则需要“留养承祀”),那么其便可从宽免死另行处罚。

补充:《大清律例》还规定“八议”之人不在其管辖范围之内。八议: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功、四曰议贤、五曰议能、六曰议勤、七曰议贵、八曰议宾。若他们犯罪只能上禀皇帝,让他来亲自裁决。

此外还有“官至极品可免死”、“宗室子弟无死刑”等不成文的规定。按照这样的规矩来看,像和珅这种本来就是皇亲国戚(其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的十公主,他藉此和皇室攀上了亲家),自己又位极人臣而且富可敌国(清朝中后期“钱可赎罪”,详见后文“议罪银”制度)的“极品”人物,要不是他的权力过大威胁到了嘉庆帝的皇权,只怕他想死都是一个难事。

2、何为死缓?

死缓全意为“死刑延缓执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而在这两年之后,其中又给出了犯人可能处理的三种结果: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3、斩监候与死缓比较

虽然判处“斩监候”本意是为了更好调查案情与罪犯本人情况,但是由于一者当时调查手段落后,故其调查结果可想而知也不会太过理想;二者“矜免”二字主观性太大,完全取决于刑部官员及皇帝的个人想法。

若是犯人背景深厚,抑或是其财力富足,能够上下打点关节,那么其被减刑免罪的可能性就会大大上升(康熙八年,康熙帝对权臣鳌拜展开清算后,朝臣们已经拟定了鳌拜大罪三十,论法应该“论大辟,并籍其家”,但是康熙为了稳住朝局,更为了博得一个仁君之名,就冠冕堂皇说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仅仅把他革职监禁就算了事)。

而对普通人而言,“缓刑”的这段时间意义就小得多了,大多数时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还不如一刀下去一了百了。尤其是在乾隆晚年“议罪银”制度施行之后,“以钱免罪”更是搬到了桌面上来明码标价,且为国家所大力推崇,这种法律上的不平等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所以说清朝看上去律法森严一视同仁,实际上就是一只专咬平民百姓的恶虎,外强中干,它还是摆脱不了封建社会的固有弊端,依仗权势游离于法外的人依然不在少数。

相比之下死缓这种我国独有的法律制度的优点就显而易见了。

多余出来的这两年时间既可以给足公安机关时间调查事情真相,以便将冤假错案从源头上杜绝,而且更加可以让犯罪分子充分理性思考,让其能够及时弃暗投明尽全力帮助警方破获犯罪同伙,争取宽大处理。

可以说死缓正是斩监候从古代君主至上的封建社会,往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其中少了几分偏执与片面,多了一些人道与公平。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司马懿和诸葛亮最后谁赢了,一番现实与理想的碰撞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较量,最后到底是谁赢了?从战局的结果来看,肯定是司马懿胜出,不过诸葛亮为自己赢得了更加宝贵的东西,就是他的务实和坚持,以及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些都是司马懿没办法比拟的。其实他们从各自的人生出发,都不算是失败者,原本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碰撞,总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哪怕诸葛亮失败了依然能够

  • 董卓为何与孙坚结亲?为何遭到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董卓作为三国故事当中初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很多人对他都是非常的熟悉了。而结亲,或者说联姻,在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看来,其实就是一种政治联姻,利益交换,是一种能够有利于双方的事情,所以董卓曾经想要和孙坚结亲,自然是想要从中获得一些有利于自己的好处。然而没想到的是,却直接被孙坚给拒绝了,这又是怎么回事

  • 崔杼弑其君的故事,崔杼为何要杀齐庄公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弑君的例子也不再少数,那今天就准备跟大家讲讲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件弑君故事。主人公是齐国大夫崔杼,崔杼为齐丁公后人,他曾拥立齐庄公继位,是齐国非常重要的人物。但齐庄公和崔杼妻子棠姜私通的事情被发现,崔杼一气之下决定弑杀齐庄公,然后立齐景公为君。所以崔杼弑其君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齐庄公给他戴了绿

  • 龚遂是如何平定饥民叛乱的?用的什么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由于汉昭帝没有子嗣,于是霍光等一些权臣拥立海昏侯刘贺为帝。而刘贺却因为荒淫无度,仅仅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霍光给废了。紧接着在杜延年的劝说下,霍光立汉武帝之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己为帝,刘病己,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汉宣帝登基不久,远在东部的渤海郡(今河北沧州一带)因连年

  • 诸葛亮之死,为何李严哭的最伤心甚至激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用“政敌”这个词来形容了。尤其是刘备将李严和诸葛亮都定为托孤大臣,而并不是只有诸葛亮一人,很多人也会因此认为,这都是刘备出于对诸葛亮的不放心,不完全信任,所以才选了两个人。而两人后来在很多方面也的确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然而

  • 葭萌关之战张飞战马超谁更胜一筹,假如换做黄忠战局会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马超第一次出场时只有17岁,却能连斩王方、李蒙,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后来马超父亲被曹操诱杀,马超为了报仇和韩遂联合反曹。后来还是曹操部下贾诩用离间计才瓦解马超与韩遂的联盟,这也导致马超败走凉州。演义中,马超和张飞曾在葭萌关有过交手,但两人不分胜负,最后马超决定归降刘备,其实这场战

  • 关羽是卖枣还是卖绿豆的,关羽早期经历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是三国一代名将,有着“武圣”之称,很多读者好奇关羽在遇见刘备以前是做什么的。有传闻称关羽最早是在路边卖枣,这是真的吗?其实史书并没有很明确的记载关羽早期的经历,只知道他在家乡犯事,此后逃到幽州涿郡。后来遇上黄巾起义,刘备组建了一支义勇军,关羽和张飞正好加入,此后这三人关系

  • 历史上李玮真打过徽柔吗,徽柔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徽柔公主被宋仁宗宠了一辈子,无论什么好东西都会留给公主,但后来却因为一桩婚事,搞得徽柔郁闷不已。宋仁宗执意要把徽柔嫁给李玮,虽然徽柔从小就和李玮相识,但她并不喜欢李玮,所以两人中有一方是不情愿的。没想到等徽柔嫁到李家后,李玮竟然敢家暴公主,这让徽柔彻底不能忍了,连夜赶回爹爹面前告状,但曹皇后却让徽柔

  • 建成县为何改名高安县,建成县历史背景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高安县就是现在的高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地区。其实高安县最早是叫建成县,看到“建成”二字,了解历史的朋友可能立即就想到了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实际上建成县当时正是为避太子李建成讳,因此改名高安县,此后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高安县历史悠久,最早是由刘邦设立为县,三国时期高

  • 龙且对于项羽来说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龙且,了解楚汉争雄这段历史的朋友们肯定不会陌生,是如今江苏灌云县一带人,是当时西楚霸王手下的一员大将,从小就与西楚霸王一起长大。项羽苏州起兵以后,龙且跟随项羽南征北战,他骁勇善战,百战不殆,功绩显著。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攻破荥阳以后,刘邦为了分散项羽的力量,派韩信北伐,韩信一路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