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军队能够轻轻松松镇压方腊起义,为何却被数千辽军击溃15万人?

宋朝军队能够轻轻松松镇压方腊起义,为何却被数千辽军击溃15万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850 更新时间:2023/12/10 21:37:33

公元1122年正月14,辽国的中京沦陷,在这之前女真人已经是势如破竹般的攻克了辽国的上京、东京。曾经雄踞北方,拥有五京的辽国,已经失去了一多半的领土,只剩下西京和南京两个彼此不相连的疆域。四月,马不停蹄的金兵拿下了辽国的西京,同样马不停蹄的逃跑的辽国天祚帝逃往夹山。

远在南方的汴京,宋徽宗陆陆续续接到情报,意识到辽国灭亡已经是指日可待,决定正式废除宋辽之间的和约。

大宋宣和四年,四月十四日,宋徽宗委任童贯为宣抚使,率领十五万大军北上收复燕京。四月二十三,童贯抵达宋辽前线的高阳关。

五月十三,童贯将大军分成两路,东路军的中心在雄州,由西军名将种师道指挥,屯住在白沟;西路军的中心在广信军(今河北保定徐水西),由辛兴宗指挥,屯扎在范村。辛兴宗是童贯部将,两年前的方腊起义,正是在他指挥下得以平定。

对于此次伐辽,北宋上下都很有信心,宋徽宗的宠臣蔡京的儿子蔡攸,也被任命为副手,可见这场战争只被看做是一场军事旅行。

原因有三:

一、强大的辽国已经被金军打得分崩离析,天祚帝逃往漠北不知生死,疆域只剩下燕云十六州一带。

二、西军是重文轻武的宋朝难得的精锐部队,他们世代进行着对西夏的战争,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普通宋军比战力高出很多。

三、西军在扑灭方腊起义中表现出来的战斗力,1120年10月,方腊起兵造反,仅仅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攻破了江南六个州、五十二个县。但在宋徽宗调来环庆路和鄜延路的西军后,仅仅用了一个月就镇压方腊起义。正因为如此,北宋上下对收复燕云表现出了十足的信心,宋徽宗甚至给童贯制定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燕京老百姓箪食壶浆欢迎王师,兵不血刃;

中策:辽国主动投降,将燕京献给北宋,可以让其称藩继续统治;

下策:燕京老百姓不欢迎,辽国不投降,再看情况。

即,“如燕人悦而取之,因复旧疆土,上也;耶律淳纳款称藩,次也;燕人未服按兵巡边,下也。”

北宋立国上百年,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遥控指挥,开这个坏头的是宋太宗。此次伐辽,既然已经撕破脸皮,就应该真刀真枪大干一场,偏偏宋徽宗还要制定所谓上中下三策,这样就让前线军队无所适从,究竟是打还是不打?

大概是被宋徽宗的乐观情绪传染,在战争尚未开始的时候,童贯就让人张贴黄榜,向当地汉人宣传宋军政策,开出了优渥的条件,大肆封官许愿,称如有人以燕京来献,即可授宋朝武官最高阶衔:节度使。

相对于北宋的天真,身处逆境的辽国表现出来坚定的抵抗决心,“无多言,有死而已!”宋朝派往燕京和易州的三个劝降使臣,都被毫不犹豫地砍了脑袋。

此前,童贯得到情报说辽军实力很弱,总数加起来万人不到,于是宋军的天真又变成了乐观。五月二十六日,种师道在童贯一再催促下,进兵白沟(就是界河拒马河),但他的军队刚刚过河一小部分,就遭到耶律大石率领的辽国骑兵袭击,裨将杨可世的部队遭遇损失最大。

第二天,辛兴宗率领的西路军也吃了败仗。

看到东西两路军战况不利,早就不赞成与辽国开战的种师道决定连夜退兵回雄州,结果被辽军发现,在雄州城下,宣抚司下令诸军不能进城,估计是怕被辽军乘机攻进城来。

但此时城内城外大乱,当时天骤黑暗,北风大雨,震雹如拳,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间,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带,死尸相枕藉不可胜计。

十五万宋军PK一万辽军,完败!

为何会有如此出人意料的结果?

原因有三:

第一,没有做认真的军事准备。中书舍人宇文虚中就先后多次上书痛陈中央军队经费和战争物资仅仅是勉强够用,边境州县财政、军粮空虚匮乏、兵备松弛。边境上没有攻防器具,州县也只有几天的军粮,被用来抵御辽国的河朔军,“将兵骄惰、不练阵敌,军之须用百无一有……城戍守御之物悉皆无备”,早就已经自我崩坏。

但这些现实因素,在艺术家宋徽宗那里,根本听不进去。

第二,盲目轻敌,天真的让人瞠目结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发动战争是关系国家命运,军队生死的大事,北宋君臣上下居然认为辽国投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始终寄希望于和平收复燕云,没有真正的军事行动的方案和决心,在两军对垒甚至已经开战的时刻,竟然还命令不得向辽国释放一箭一矢,导致失去主动。

第三,西军长期与西夏作战,擅长山地战,对河北平原的地形不熟,对辽军骑兵的突击战法不适应不熟悉。宋朝一贯混乱的军事体制又导致名义上是前敌指挥的种师道,处处受到童贯节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图指挥军队。

战后,童贯把罪责全推到种师道和和诜身上,奏劾种师道天姿好杀,临阵肩舆,助贼为谋,以沮圣意。和诜不从节制乞行军法。诏种师道押赴枢密院责授右卫将军致仕(就是退休),和诜亳州团练副使筠州安置。

半年以后,宋徽宗不吸取教训的情况下,再次北伐试图依靠北宋自身力量收复燕京,结果五十万大军再次遭到惨败,宋神宗以来储存的大量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宋军尸体布满了从燕京到雄州的百余里道路。

完颜阿骨打公开对作为使节的赵良嗣说:“我闻中国大将独仗刘延庆将十五万众,一旦不战自溃,中国何足道!我自入燕山,今为我有,中国安得之!”

北宋灭亡的祸根也就在这两次伐辽中彻底种下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小小的黔系军阀是如何在民国时期存活下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民国时期有句话:“四川的草鞋兵,贵州的双枪兵。”这黔系军阀可以说是民国时期非常不起眼的小角色。而且黔系军阀将士的战斗力很弱,左手拿的是手枪,右手便是烟枪,这就是臭名昭彰的“双枪兵”。然而也就是这么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势力,在贵州这个地区盘踞了有20多年的

  • 天帝少昊为什么被推翻?是他做了很多坏事还是另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天帝少昊其实关注的人不多哈,但是这个人挺有故事的,很多人都说了,其实这个天帝少昊非常的有意思,他的故事也非常的多,本以为神话故事没那么多的七七八八的事情,但是依旧是涉及很多权权等等的,反正就是看得十分的尴尬了,活脱脱的斗起来,话说这个天帝少昊后来被推翻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少昊做了坏事还是

  • 舜帝是不是重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舜帝我们都非常了解了,他是上古时期的一位部落首领,他和娥皇女英的传奇故事也一直流传,很多人也都知道。不过,舜帝也并不是他的本名,那你知道舜帝的本名是叫什么吗?舜帝的本名叫做姚重华,那么这个名字是谁给他取的呢?姚重华这个名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名字呢?舜帝到底是不是重瞳呢?1.人物简介

  • 曹操既然不愿杀陈宫,为什么不留他一命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曾把陈宫视为心腹,但曹操对汉末名士太过残忍,这让陈宫感到曹操并非志同道合之人,因此转投吕布,成为旗下首席谋士。但吕布显然不是曹操的对手,最后在白门楼前,陈宫和吕布一同被拿下,曹操其实并不想杀陈宫,觉得陈宫是个人才,但陈宫宁死不降的做法让曹操无计可施,只能下令将他处死。陈宫死后,他的家人由曹操送到

  • 蓝玉为什么必须死?和朱标之死有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朱标作为朱元璋首选的继承人,结果却还没当上皇帝就死了,无奈之下朱元璋才选择了朱允炆。可是太子朱标一死,蓝玉也被朱元璋的“蓝玉案”给弄死了,而且蓝玉死的极惨,是被剥皮了。朱标之死和蓝玉之死之间,是否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为什么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对于曾经自己给朱标留下来的辅佐他的臣

  • 盛庸原本可以击败朱棣,却被建文帝一道圣旨绑住手脚?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盛庸是明朝著名将领,也是靖难之役时期建文帝一方的主要指挥官。当时盛庸和朱棣作战多年,并且战绩胜多负少,曾斩杀好几位朱棣账下的大将。盛庸曾在一次战役中有机会拿下朱棣,但却被建文帝一道圣旨给绑住手脚,导致功亏一篑,那建文帝到底下了一个怎样的命令呢?这场战役朱棣也是损失不小,自己的岳父也是战死沙场,下面就

  •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是什么意思?这句口号说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的开篇,就写到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起义黄巾起义,这是在东汉末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起义,很多人也把这件事情看作是三国故事的开端。而在黄巾起义当中,有一句口号非常响亮,它的前半句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但是对于这其中所说的“苍天”“

  • 雍正皇帝和孝圣宪皇后关系如何?孝圣宪皇后一生活了多少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孝圣宪皇后是雍正帝后妃,也是乾隆帝生母。可能多数朋友都是通过影视剧或者小说了解到的孝圣宪皇后,她是清朝岁数最高的皇太后,一生活了84岁,这个年纪放在整个历史当中看也是非常长寿的。不过孝圣宪皇后和雍正帝的关系似乎并没有那么要好,不少朋友都好奇雍正帝和孝圣宪皇后感情究竟如何?那这次就将主视角放在孝圣宪皇

  • 刘子鸾死前所说的话是什么?刘子鸾人物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刘子鸾在历史上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刘子鸾是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儿子,据说刘子鸾天性聪慧,是刘骏所有儿子中最受宠爱的。不过刘子鸾一生非常短暂,仅仅活了10岁不到,便被自己的兄弟刘子业给赐死。刘子业对于刘子鸾的恨,全然来自于嫉妒,历史上帝王之家出现手足相残的事件并不奇怪,但加害年纪如此小的兄弟,还是

  • 商朝大战雅利安人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众所周知,商朝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第一个有着文字记载的朝代(目前还没有发现夏朝文字记载),距离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不过在几十年前,历史学家曾经提出过这么一个惊人的观点:商朝曾经抵抗过古印欧人(雅利安人)的入侵,并成功将其击败,从而捍卫了华夏文明!如果这个是真的,那就十分惊人了,但这个说法经过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