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完璧归赵的故事,秦国为什么要用城池换和氏璧?

完璧归赵的故事,秦国为什么要用城池换和氏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433 更新时间:2024/1/17 6:23:30

说到完璧归赵的故事,很多人都会佩服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对他称赞有加,相反自然会对秦国和秦王很反感,但是实际上,如果只看这一半的故事,自然会是这样的结果,如果联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的话,就不会这样觉得了。但是的秦王是秦昭王,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秦王,对他来说什么都不如秦国的土地重要,可是他却提出用十五座城池去换一块玉璧,难道只是因为和氏璧举世闻名吗?恐怕秦昭王其实根本看不上吧,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完璧归赵的典故应该说是一个比较为人熟知的典故,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告诉赵国,希望把自己的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以换这个和氏璧,赵惠文王和大臣商议后派蔺相如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只是过去一般都将此事视为蔺相如不辱使命的表现,视为赵国的一场外交胜利,那么历史真相是这样吗?秦国在完璧归赵事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我们知道秦昭襄王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在位期间扣押楚怀王、和自己的母亲宣太后角力、制定远交近攻之策蚕食列国疆土。在完璧归赵事件之前他一直致力于扩大秦国的版图,从来都是他占领别的城池,从来没有他将自己的城池拱手相送的先例。与此同时也没听说他有声色犬马的爱好,对于所谓的玉器古玩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有多大的兴趣,这次为什么一反常态用十五座货真价实的城池来换取一块和氏璧呢?

到了战国后期所谓的战国七雄之中魏国早已衰弱不堪;楚国虽疆域辽阔,但在楚怀王时期被张仪诱骗而屡遭秦国打击,也已失去和秦国抗衡的实力;齐国在经历五国伐齐事件后也已衰败,况且远离秦国,一时之间还不是秦国打压的首选目标;至于韩、燕两国一个一直以来都是七雄中的垫底者,另一个远离秦国,都不会对秦国构成威胁。赵国实际上是秦国问鼎中原一统华夏最大的劲敌——在赵武灵王时代赵国甚至制定了详细的灭秦计划,虽然赵武灵王死后赵国的国力相对衰落,但根基未损——毕竟赵武灵王之死只是赵国王族内部一场宫廷政变,并不是波及整个赵国的内战,赵武灵王一手打造出来的赵飞骑以及指挥这支军队的赵奢、廉颇等名将依然还在,这令秦国如鲠在喉。

事实上很有可能在得知赵武灵王的死讯后秦昭襄王就想摸摸赵国的底牌,实际感受一下赵国对于秦国的真实态度,以便进一步确定该针对赵国实施什么样的结盟或打击战略战术。更何况赵国目前在位的赵惠文王在包括秦昭襄王在内的各国君主而言就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首先赵武灵王究竟给他留下了多少政治和军事遗产就是一个谜;其次赵惠文王作为赵武灵王的儿子,即位之后诛杀了自己的兄长,又用非常手段清除了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因此很容易给外界以铁腕的形象。赵惠文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者外界了解不多。

事实上秦昭襄王相比他之前的历代秦君而言:很可能已经具有了一统天下之志,他迫切希望自己能解开这个困扰列国君主的未解之谜。所以他提出以十五座货真价实的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这实际上是在试探赵国的底细:如果赵国不予理睬,说明赵国底气比较足,实力比较强,领导人斗争意志比较坚定,那秦国就应该对赵国避让三分了。反之如果这次以城换璧的行为给赵国带来了困扰,那就说明赵国对于秦国心存畏惧,赵国的领导人已经未战先怯,这也将成为秦国制定未来的外交政策的重要参考。

而这次试探的结果是什么呢?赵国对秦国的要求根本没有拒绝的勇气,蔺相如就表示:“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而在蔺相如那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中秦昭襄王反而更加看清了赵国的外强中干:蔺相如义正词严地痛斥秦王说“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蔺相如看上去义正辞严,殊不知却将秦昭襄王迫切希望获得的关于赵国内部对秦国这个提议的看法的情报完全泄露,结果不费吹灰之力——不是通过自己的情报人员,而是通过蔺相如这个赵国使者轻松获得。

表面上看秦昭襄王被蔺相如一阵抢白,脸上无光。可对一个志在一统天下之人而言:面子有那么重要吗?关键的是秦昭襄王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赵国情报,从后来长平之战秦国对赵国使用反间计来看:秦国是在赵国安插了大量情报人员的,结果连这些无孔不入的秦国特工都没搞到的情报被蔺相如友情奉送。想必秦昭襄王尽管面上装出被蔺相如戏耍而难堪的表情,其实心里乐开了花。就在完璧归赵的第二年秦攻赵,拿下两座城池;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1年)秦再攻赵,攻下了石城;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国再攻赵,攻陷赵国的代郡。因为此时的秦国已充分断定:没有了赵武灵王的赵国已经是纸老虎。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清朝统治两百多年,为何没有出现过宦官专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太监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很多个王朝,最终都是经历过宦官专权,然后加速灭亡的情况的,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唐朝不断涌现出来的太监,还有明朝末期的魏忠贤,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个朝代的覆灭。然而为什么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并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清朝的太监为什么从来都没有专权的呢?封建时期

  • 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谁的地位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两位都是松赞干布的妻子,文成公主自然是唐朝公主,而尺尊公主则是尼泊尔公主,这两位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之后,都为当地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比如现如今的藏传佛教,就是两位公主带去的佛教的集合体。不过,这两位公主当时在松赞干布的身边,究竟谁的地位要更高一些呢?一直以来,文成公主和和松赞干布和亲

  • 李承乾造反全因李元昌教唆?李元昌为何要背叛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差点就要重新上演“玄武门之变”,但李世民却是爱子心切,并没有处死李承乾,只是将他充军到黔州。其实李承乾有这个胆量对李世民逼宫,也是因为有人在背后支持他,汉王李元昌便是其中之一。李元昌是李唐宗亲,李渊第七子,但他似乎对李世民仇恨已久,故意接近李承乾,就是为了

  • 楚国20万大军为何被孙武3万人歼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孙武一直被认为是兵家鼻祖,兵家至圣,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不仅可以运用在战场上,其实在现如今很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到。而孙武曾经还有过,以三万人歼灭楚国20万大军的战绩,如此以少胜多真的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了,能够做到这一点,孙武的确不愧是兵家至圣。那么为什么后面,孙武并没能灭亡掉楚国呢?战争一

  • 完璧归赵暴露赵国空虚,真正赢家并非赵惠文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完璧归赵这起赵国和秦国的纠纷中,虽然从结果来看赵国占据了些许上风,但实质却暴露了赵国外强中干的事实。蔺相如凭借个人能力多次为赵国以及赵惠文王解围,但并没有因此改变赵国和秦国在实力上的差距,所以这个典故更多是用来夸赞蔺相如的能力,但真正赢家却不是赵国以及赵惠文王。赵惠文王时期,虽然有蔺相如、廉颇、赵奢

  • 秦朝属于封建制度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秦朝算不算是这个封建制的国家,也就是秦国当时采用的是不是封建制度去管理国家的,其实这有点小拗口的,但是仔细分析看的话,还是比较值得讨论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分析看看吧。说到封建制度,其实也比较好理解,通俗来讲就是封土建国就是封建,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然后让他们在这块土地

  • 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非常向往宋朝,特别喜欢宋朝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小编就发表一下关于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众所周知,咱们历史上的宋朝建立者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在陈桥兵变之后黄袍加身,篡夺了皇位。由于他害怕自己皇位来的不正,于是赵匡胤就来了个“杯酒释兵权”。后

  • 白起被谁赐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把对秦国贡献最大的人做一个排名的话,那白起肯定能排进前十之列。可以说,秦始皇能够在他这一代完成一统,也要感谢白起当年带领秦军打赢了长平之战。不过白起功劳如此之大,最后却落得一个被秦王赐死的下场,这究竟是为何呢?历史上,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可以说伴随了秦昭襄王的一生,他也是秦王最信任的将领,

  • 秦始皇为何重用赵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赵高改变了秦朝国运,相信很多朋友会把秦朝的衰败归结为沙丘之变,毕竟这件事导致秦始皇死后,秦朝基本是以自由落体的速度走向灭亡,这恐怕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那作为沙丘之变的主谋,赵高为何能有这样的机会和胆识呢?可见赵高原本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只不过在秦始皇生前并没有展露出这一面,等秦始皇一走,赵高便打起

  • 为什么只有反清复明,而其他朝代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朝代。它不仅是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王朝是农民朱元璋建立的,也是一个统一的王朝,有着276年的历史。另一个独特的现象是,从明朝灭亡到清朝建立,总有人想反清复明。即使到了乾隆嘉庆年间,仍然有起义的旗帜。为什么反清复明的嚣张气焰一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