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驾崩后为何不与皇后卫子夫合葬呢?

汉武帝驾崩后为何不与皇后卫子夫合葬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34 更新时间:2024/1/17 15:49:16

说到汉武帝和卫子夫其实小编依稀记得这两个人是真的非常恩爱的呀,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皇后,理论上这样的两位死的时候是要合葬的,但是最后这两位并没有合葬,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原因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登基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茂陵。公元前87年,耗时53年之久的茂陵终于竣工。帝王与皇后死后合葬在汉代以前就已是约定俗成的皇家礼制,毋庸置疑,汉武帝的茂陵肯定是设计了与其合葬的皇后墓穴的。

而汉武帝却成了汉朝唯一一个死后孤零零一个人的皇帝,汉武帝在位时一共封了两位皇后,第一位是青梅竹马的表妹阿娇,阿娇因为与卫子夫争宠,暗中鼓捣巫术而被废黜;第二位就是卫夫子,卫夫子虽是舞女出身,却深受武帝宠爱,在生下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刘据后,被封为皇后。

那么汉武帝刘彻与卫皇后死后为什么没有合葬在茂陵呢?

汉武帝晚年迷信,冤枉卫皇后

卫子夫自公元前138年深得武帝宠爱,到公元前128年为汉武帝生下儿子刘据,再到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开始宠爱年轻貌美的王夫人,15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与一身,而且又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给力的外戚相助,可以说是真正的母仪天下,万民敬仰。

此时的汉武帝也是无比认可卫子夫的,与自己合葬的人选肯定也是卫夫子无疑,估计没事俩人也去茂陵参观参观什么的。

在王夫人出现,卫子夫逐渐失宠后,也是尽职尽责的发挥中后宫之主的作用,不争风吃醋,不大喜大悲,尽职尽责的打理后宫,就算在卫青、霍去病去世后也是深得汉武帝信任和尊重。

然而随着汉武帝年事渐高,大大小小的病症也缠上身来,权欲旺盛,妄想万万岁的刘彻竟然开始相信诅咒、扎小人之类的迷信言论。

有佞臣与太子刘据不和,害怕汉武帝百年后刘据登基后会治自己的罪,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向汉武帝进言说:“陛下,您的一直病好不了,是宫里有人扎小人诅咒您呀!”

汉武帝于是下令搜查皇宫,于是在机缘巧合下,在太子刘据那里搜出了几个木头人。刘据想面见汉武帝辩白却遭到佞臣的阻拦,无奈之下只能武力反抗。

刘据兵力有限只能派人到母亲卫皇后那里寻求帮助,卫皇后于是以皇后的名义帮助太子取得了武器,调动了长乐宫卫队。

通过汉武帝身边佞臣的描述,太子被诬陷成了谋反。汉武帝派人收回卫皇后的玺绶,派军队追捕太子刘据,卫皇后和儿子刘据最后都选择了以死明志。卫皇后死后被偷偷塟于长安城南桐柏亭。

汉武帝虽然事后发现了自己的过错,并发布罪已诏。但是在心里却并没有原谅卫皇后支持太子起兵的行为,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和谋逆无疑。这深深的触动了汉武帝的逆鳞,直到汉武帝临死也没有再过问卫皇后葬于何处。

霍光为什么不为卫皇后迁墓

汉武帝死后把小儿子刘弗陵立为继承人,并让霍光辅政。汉昭帝年幼,霍光成为朝廷说一不二的实权人物,而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是卫皇后的外甥,霍光为什么不将卫皇后墓迁至茂陵与汉武帝合葬,而是将李夫人墓迁至茂陵旁边作为汉武帝的陪葬呢?

历史悄悄话认为大概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霍光与卫氏早就撇清了。霍光自进入官场,一路顺风顺水到权倾朝野,离不开当时卫氏外戚的照拂。而在刘据与卫皇后被冤枉后,卫氏一族基本灭亡,而霍光却可以一枝独秀,并且深受汉武帝重用。霍光应该是发迹后就与卫氏一族撇清了关系,或者一直唯汉武帝之命是从。

霍光怕落人口实。当年的太子刘据与卫皇后的事,汉武帝虽然下了罪已诏,但并未给他们翻案。汉武帝选霍光作为顾命大臣自然也是留了一些平衡和掣肘来防止他擅自专权的,霍光如果将卫子夫迁与汉武帝合葬,无疑是对汉武帝的否认。这种极具政治风险的事,一辈子小心谨慎的霍光是不会干的。

亲曾孙汉宣帝的努力

汉昭帝刘弗陵在位十三年后因病去世,因其没有子嗣,霍光等人拥立其外甥刘贺继位,刘贺登基后荒淫无道、霍乱朝纲,仅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霍光等人废黜,刘贺就是汉废帝,也是在盗墓小说里大名鼎鼎的海昏侯。

后来霍光等认为被废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德操高洁可以继承大统,于是迎立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

但汉宣帝继位是其实是以汉昭帝孙子的身份,虽然汉宣帝一百个不愿意,但是自古以来的礼法限制只能如此。

汉宣帝继位后为老奶奶卫子夫翻案,并在其安葬问题上做出了最大努力,公元前74年,汉宣帝追谥曾祖母卫子夫为“思皇后”,将她重新以皇后礼节隆重改葬于长安城覆盎门外南北大道之东,置三百户守陵。

汉宣帝将卫夫子迁至茂陵与汉武帝合葬是不可能的:

一是霍光当时自称秉承汉武帝的心愿将李夫人墓迁至茂陵旁边陪葬,并尊称李夫人为孝武皇后。再将卫夫子迁至茂陵不符礼制;

二是汉宣帝是以汉武帝重孙,汉昭帝孙的身份继承大统。如果将卫子夫迁至茂陵,就是忤逆了汉武帝的意思,这不利于自己的皇位安稳;

三是汉宣帝是一个政治手腕高明的皇帝,上任时霍光势力已经遍布朝野,汉宣帝只能韬光养晦,等待夺权时机。如果强行将卫子夫迁至茂陵与武帝合葬,势必会引起霍光等势力的警觉和防备,搞不好自己就成了第二个海昏侯!

汉宣帝为卫子夫翻案,以皇后礼节另建陵园厚葬,并追赐谥号思后。这也算是卫子夫的最好结局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梁怀吉爱公主吗,徽柔公主结局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不少朋友在了解徽柔公主和梁怀吉之间的故事后,很好奇历史上他们是不是真的有这段感情,梁怀吉真的爱公主吗?梁怀吉是宦官,就算他们之间是真的,史官也不可能如实将其记载下来。公主和宦官在一起,皇帝是绝不可能允许的,所以很多细节我们无法得知,他们的故事也有杜撰的成分,不过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梁怀吉和徽柔公

  • 庞涓为什么要害孙膑,孙膑残疾后是如何展开复仇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孙武后人,著有《孙膑兵法》,也是古代非常重要的军事著作。孙膑经历坎坷,早年被庞涓迫害,自己的膝盖骨被刮去,后来靠装疯才保住一命。其实孙膑和庞涓还是同窗关系,他们都曾拜鬼谷子门下学习,但庞涓嫉妒心太重,担心孙膑会威胁到自己,便设计将他骗到魏国,想加害于他。成功出逃的孙膑一

  • 宋仁宗曹皇后感情好吗,曹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后人对曹皇后评价很高,虽然不得宠,但曹皇后依然能靠一颗宽容的心和谨慎的心态稳坐皇后之位28年。因为宋仁宗有废皇后的前鉴,所以曹皇后的地位并没有那么稳固,更受宠的张贵妃一直都想成为皇后,但她生前并没能如愿。所以说曹皇后还是非常懂得如何处理自己与帝王之间的关系,不越界,仁宗也拿她没什么办法。所以他们

  • 蜀国灭亡廖化怎么活下来的,廖化活了多少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廖化,可能都会想起蜀国后期没有人才的窘境,所以才会有“廖化当先锋”的说法。当时廖化算是蜀国非常资深的将领,他也见证了蜀国的灭亡,最后是在迁往洛阳的途中病逝。历史上对廖化出生年份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宗预说他和廖化都是年逾七十的人了,推算廖化死时的年纪应该是在74到83之间

  • 张妼晗原型人物是谁,张妼晗历史原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清平乐》中,张妼晗是宋仁宗嫔妃之一,也是最受宠的那一位,在仁宗心里的地位甚至比曹皇后更高。其实张妼晗最后也有被封为皇后,只不过是在她死后追谥,算是仁宗了却张妼晗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历史上张妼晗的原型正是温成皇后张皇后,据说是在一起酒宴上,仁宗看上了张氏,此后将她纳入后宫。不过比较遗憾的是,仁宗和张

  • 战国时期战胜过秦军的六大名将,其中一位曾重创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各领域的实力都不断增强,特别是军事方面已经成为七雄中的佼佼者。后来其他诸侯国想要战胜秦国,必须采用合纵的策略共同抗秦。当然在这段崛起之路中,秦国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也曾吃过很惨烈的败仗。下面就给大家列举出六位击败过秦军的将领,他们同样是当时非常出色的军事家,给秦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 项羽身边有哪些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项羽,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他是秦朝末年起义领袖之一,是杰出的军事家,是战国时期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家四势之一的“兵形势”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勇。在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

  •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刘邦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的这个人,虽然是草根逆袭,建立汉朝,但是大家也知道的,他这么厉害也不是仅仅他一个人的功劳,也有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但是大家也知道最后刘邦是杀了很多很多这个开国功臣的,这个就显得十分的尴尬了,那么有的人想知道这个刘邦到底杀了多少开国功臣,这些被杀的又分别是哪些呢?下面一起分

  • 刘邦和虞姬有什么不一般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虞姬就不得不说这个刘邦和项羽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什么的反正小编是看不太懂了,不过不要紧的,看不懂的可以慢慢学习。今天就拿这个刘邦为什么要礼葬这个虞姬说起,看看这个刘邦和虞姬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个关系吧,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刘邦礼葬虞姬一事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作为传说,刘邦礼葬虞姬的原因一般

  • 魏明帝送来冬衣,为何士兵冻死司马懿也不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打仗的时候要考虑到的因素可以说是非常多的了。而不管是行军路线还是粮草运行这些因素大部分还是取决于率军打仗的人。至于说广带的士兵本人,他们所在意的,或许远远不会考虑这么多事情。而冬天当然要穿厚的衣服,军队的士兵也是一样。所以在古代军中,冬天的时候也是会发放棉衣的。然而在三国时期,魏明帝给士兵送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