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土木之变的起因是什么?真的是因为明军劫掠蒙古吗?

土木之变的起因是什么?真的是因为明军劫掠蒙古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131 更新时间:2024/2/5 10:49:50

土木之变是导致明朝发生巨变的一件事情,对整个明朝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很多人在关注土木之变的结果和过程的时候,重点都放在了朱祁镇和朱祁钰这对兄弟的身上,但是,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你是否知道呢?土木之变为何会发生,在一些电视剧里面,将这件事情的原因说成是因为明军劫掠蒙古,那么在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原因吗?

《大明风华》之中,在提及土木堡之变的起因时,通过对张太皇太后的胞弟张克俭的一系列不法行径的刻画,将土木堡之变的起因归为以张克俭为首的大明对蒙古诸部的肆意劫掠之上,此举也导致蒙古诸部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最终,忍无可忍的蒙古诸部在瓦剌也先领导之下将张克俭处死,这也直接导致了朱祁镇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但是六小龄童老师说过“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剧中对张太皇太后的形象以及其胞弟张克俭的塑造可谓是乱编、胡说。历史上的张太皇太后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一个太后、太皇太后,可谓是一代贤后,选贤与能,为人称道;至于她管理边境互市的胞弟张克俭,则更是子虚乌有之事。

1.张太皇太后的两位哥哥

在《明史列传》中记载,张太皇太后有两个哥哥,并无胞弟。其中大哥张昶,跟随其父张麒一同追随朱棣起兵,在靖难之役中颇有战功,永乐初年时已经累至锦衣卫指挥使。但他并不骄奢,对于朱棣的告诫,他也十分恭谨自敛。即便是在英宗承嗣,此时他早被封为彭城伯、掌五军右哨军马之下,对于妹妹张氏让他不要干预朝政的劝诫,也并未表现出任何不满,直至正统三年,去世。

至于二哥张升,在靖难之役时跟随朱高炽留守北平,仁宗、宣宗都对他颇为欣赏,这种欣赏即便是身为四朝内阁老臣的杨士奇都称其贤能,还向张太皇太后举荐希望能够委以重任,但被张太皇太后拒绝了。正统六年,张升去世。

既然明白了土木堡之变的起因不可能是张克俭这个并不存在的张太后胞弟引发,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呢?

2.地缘政治下的蒙古诸部

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攻取元大都(北京)之后,元王朝灭亡。元顺帝则率领残部逃回蒙古高原,此后经过明朝的数次北伐,以及蓝玉的捕鱼儿海之战,曾依靠"世联戚碗"与蒙古保持着紧密关系的瓦剌部不在臣服蒙古,而是成鼎足之势,占据西部蒙古;另一方,阿鲁台为首的东部蒙古则被称之为鞑靼。

就当时的时势而言,两方都不能与大明王朝匹敌,因此在经过大明的数次打击之后,也只得选择向明朝称臣。而作为毗邻的两大势力,分别为西部、东部蒙古的他们,自然也为了争夺土地、势力范围,多次大打出手。

马哈木便曾依靠朱棣大军攻伐阿鲁台的契机与之合作,大破阿鲁台部。当然作为更强大的一方,明朝(至少在朱棣朝)在双方的角力之中扮演的是羁縻政策,既对双方进行军事打击,又确保不至于一方独大。但是这种地缘政治,却随着朱棣去世,仁宗、宣宗面对沉重的军费选择的退让政策以及马哈木去世之后,脱欢、也先对瓦剌部落的经营而被打破。

瓦剌最终在也先的领导下,建立了瓦剌帝国,势力盛时已经染指兀良哈三卫,虎视环伺形容恰如其分。

任何战争的发生,也离不开自身实力的支撑。

3.被《大明风华》颠倒的黑白

在明朝初建时,朱元璋便将茶马作为控制与游牧民族关系的武器,更是划归国家专营。“我国家榷茶,本资易马,以备国用”是也。

也正是依靠茶叶等蒙古草原的紧缺物资,大明王朝以此换来所需要的马匹、皮毛等物,更重要的一点还能以此来缓和关系。宣宗朝时,这种政策也继续实施,但这种政策的实施,自其初行,便因为是以物易物,人为的对马匹的等级进行评定便存在着可以谋取私利的的点。

在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去职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了放飞自我。王振的崛起便是明证,作为边贸这等肥差,王振自然不会放过。

《明史·食货五》:时也先贡马互市,中官王振裁其马价,也先大举入寇,遂致土木之变。

当时瓦剌遣使者,“复虚其数以冒廪饩”,既进行了数量上的虚报,还在质量上以次充好,索要高价。按照平素,已经收取了好处的王振当睁眼闭眼,大笔一挥也就成交了。可是这一次王八吃秤砣铁了心,黑吃黑之下,瓦剌人“所请又仅得五之一,也先大愧怒”。

生意场上被摆了一道的也先,实力又膨胀了,实在咽不下去这口气,于是大举入寇。而作为巍巍强明的皇帝,朱祁镇自然也不遑多让,点齐兵马,御驾亲征。只不过,也先本人大抵也想不到,羊竟然自己进了狼的口袋里。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备为什么推荐袁谭为茂才?此举让刘备保住一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袁谭是袁绍长子,曾击败田楷、孔融,占据青州。袁谭应该是袁绍的第一继承人,不过袁绍把袁谭过继给了他的亡兄袁基当继子,导致他失去了继位资格,所以袁谭才会和袁尚彻底闹翻。早年刘备曾推荐袁谭为茂才,可能刘备都没想到他的这一举动为日后的自己保住一命。建安五年,刘备兵败,要不是有袁谭帮他引见袁绍,可能他的生涯就

  • 韩信真是因为萧何而死吗?韩信宿命真相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什么韩信的命运会绑在萧何一人身上呢?实际上韩信的宿命还是掌握在他本人手里,萧何只不过是一个推注器,并不能起到最后决定性的作用。只是韩信两次重要转折恰好都有萧何的出现,所以后人对于两人的命运常常发出感叹,也替韩信感到惋惜,不过事实恐怕并非如此。那这次就

  • 于谦死后,瓦剌为什么不卷土重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于谦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也算是不容易的,其实大明朝有他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大明朝,他对于大明朝的贡献也不是谁都能比的,其实于谦对于瓦刺的打击非常大,但是到了于谦死了之后,这个瓦刺军竟然没有选中卷土重来,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瓦刺自己不行了,还是说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呢?下面一起分析看看!

  • 也先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不杀明英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大明风华》的播出,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了明朝的历史,虽然并非所有剧情都和正史一样,但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掳走这件事,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不少观众对瓦刺部首领也先这个人物感到好奇,能击败明军还把皇帝当成俘虏的也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也先的父亲统一了蒙古东部,后来也先继承首领之位,并且击败女真,使得瓦刺势力

  • 于谦为何要拥立朱祁钰?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于谦在朱祁镇被俘之后拥立这个朱祁钰的事情还是有说法的,因为当时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了,这个时候应该是太子上位啊,那么于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这背后也是展现了这个于谦的大智慧了,更多的我们不说了,大家往下仔细的分析看看就知道了!这体现了于谦等人高超的政治智慧。1、也先的如意算盘朱见深出生于144

  • 朱允炆为什么会败给朱棣?占据优势却惨败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朱棣的作为,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说他是造反,当时的皇帝正经的自然是朱允炆,是朱元璋传位的皇帝,但是朱棣起兵夺了朱允炆的皇位,不仅如此还弄得朱允炆下落不明,即便是到了今天也依然没人知道他到底去了什么地方,连皇陵都没有。不过,当时明明是朱允炆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为什么最终却还是败给朱棣呢?朱棣能够打

  • 张苞到底有何能耐?为何他死了能让诸葛亮气到吐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在《三国演义》当中,当初在桃园结义的三兄弟的结局都不是很好。首先就是大哥刘备,因为不停诸葛亮和赵云的劝阻,执意要打孙权,最后战败。之后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最终羞愧而死。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自己曾经的手下败将杀死。张飞急于帮关羽报仇,喝酒后鞭打拿自己的手下,最后反而被自己的手下

  • 馆陶公主为什么不愿意和陈午合葬,而是同情夫董偃合葬于霸陵?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馆陶公主刘嫖是汉朝第一位长公主,其地位和各个诸侯王相同。馆陶公主是汉景帝姐姐,汉景帝继位后就将刘嫖封为长公主,封移邑是在今河北馆陶,因此就叫她馆陶公主。不过馆陶公主有一件私事让很多不解,她死后遗言称不愿和自己的丈夫陈午葬在一起,而是要跟情夫董偃合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位董偃又是什么人物?这次就来讲

  • 曹操刚入仕途就杀了蹇硕的叔父,他就不怕蹇硕报复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刚入仕途就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替他捏把汗的事。当时曹操用棒刑将皇帝身边的红人蹇硕的叔父给活活打死。可能很多朋友还不清楚这个蹇硕是谁,蹇硕当时官至上军校尉,手上握有兵权,汉灵帝对他非常宠信,曹操得罪蹇硕想要全身而退基本是不可能的。要不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太尉,可能曹操就要小命不保了。曹操也是年轻气盛,

  • 朱见深为何要肯定朱祁钰和于谦,为他们翻案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不少的人在看一些明朝的历史,发现这个朱见深还是有一些值得研究的地方了,朱见深这位皇帝非常的肯定了朱祁钰和于谦,还给朱祁钰和于谦翻案了,翻案这事其实不管在什么时候,要做这事是非常非常需要勇气的,搞不好就身败名裂了,那么当时的朱见深为何要这么做呢?下面一起分析看看吧!史笔如刀历史自有公论,其实英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