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对待嫡子和庶子有什么区别?从李承乾的经历就能看出

李世民对待嫡子和庶子有什么区别?从李承乾的经历就能看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647 更新时间:2024/2/3 22:44:18

李世民总共有14个儿子,不过他对待嫡长子和庶长子的态度还是非常不一样的。从李承乾的经历就能明白,李世民到底有多宠嫡子。李承乾身为嫡长子,早早就确定了太子身份,不过李承乾却起了反心,打算出兵对李世民进行逼宫。按照律法,李承乾肯定是要判以死刑,不过李世民却饶了他一命。虽然此举难以服众,但李世民还是这样做了,那他对待庶子时又是怎样的表现呢?

历史上,李世民有很多子女,虽然李世民确实也关怀庶出子女,但其程度明显比不上几个嫡出子女。尤其是李治,他可是李世民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的,感情深度更不是其他子女可比。

韦贵妃、杨贵妃算不上非常得宠,韦贵妃之女临川公主在贞观十五年才被封为临川郡公主。楚王李宽被过继给唐高祖李渊第五子李智云承继香火。其他几个妃嫔因儿子谋反被牵连降位,这些后宫妃子还有她们的子女,都比不上长孙皇后和她子女甚至养女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长孙皇后在中华历史上享有千古第一贤后的美誉。她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就嫁给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李世民即位13天被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了三子四女,除却嫡出儿女,长孙皇后还收养了庶女豫章公主。

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女们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即便是最冰冷客观的史书内,也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一腔由对妻子的喜爱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翻开史书,我们可以看到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儿女的宠爱比比皆是。

先说说太子李承乾,他是长孙皇后的长子,唐太宗和皇后都对他给予厚望。但李承乾身体不好,太宗舍不得让他读太多书,但承乾并不因此放纵,反而在太宗问他治国策略时显示了才能。对此太宗感到非常高兴,还特地对群臣炫耀了一把。直到李承乾谋反失败,然而太宗却不忍心依律将他处死,最终只是将李承乾废黜。虽然李承乾的作为伤了太宗的心,但在后来重新选立太子时,太宗却仍然念着他的安危,竭力保全。相比其他妃嫔所出谋反的皇子,皆被处死。

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聪敏绝伦。因为太宗的宠爱,李泰迟迟没有出阁之藩,连带着李泰的儿子也被带入宫中抚养,长孙皇后更是亲自给其赐名“欣”。因李泰体胖,以免儿子上朝辛苦,太宗还特意赐给他小辇,类似这种私爱不胜枚举。后来李泰夺嫡被贬,太宗却仍认为“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后来又对大臣表示自己“钟心念泰”只是为了社稷不得不忍痛割爱,但没过多久,太宗便又重新进封了李泰。

长孙皇后的幼子李治,太宗对他更是十分钟爱。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还很年幼,在母亲葬礼上,悲伤过度,太宗见此,对他更是怜爱了。后来他便亲自抚养李治,在长孙皇后去世多年后,仍舍不得让李治出阁,于是李治便一直没有出宫到晋王府居住,一直到他被立为太子。这导致大臣多次上书要求太宗让太子回东宫,不要总是留在身边过分溺爱,然而效果不大,这足见太宗爱子之深。

太宗和长孙皇后另有四个女儿,长女长乐公主李丽质,美丽聪慧。太宗夫妇甚爱之。在长乐公主后来因病去世时,太宗非常悲痛,并将她葬在了离元宫很近的地方。还为她打破了皇子、妃嫔、公主只设一道石门的制度,设了三道石门,早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

城阳公主也是长孙皇后所生,太宗对她也非常喜爱,将她嫁给了杜如晦的嫡子杜荷。后来杜荷因参与李承乾谋反案被赐死,太宗再次为她指婚。由于上次婚姻不顺,太宗这次还特意为她占卜,希望她能有一段好姻缘。

晋阳公主李明达是唐太宗极其喜爱的女儿,晋阳公主常在太宗发怒时为大臣们求情。由于自幼由李世民亲自带大,晋阳公主学了一手好书法,尤其是飞白。她所写的飞白书和她父亲的相比,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然而晋阳公主未及出嫁就去世了,太宗太过悲痛,连续一个月都没法进食,身形消瘦。大臣见此纷纷进言,但太宗却对来劝慰的臣子叹道:“你们说的那些道理,我都明白。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再怎么悲伤都于事无补,但不知为何,我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悲伤。”足见太宗对公主的疼爱。

新城公主,初封为衡山公主,打破了名山大川不得作为封号的规定。新城公主和姐姐晋阳公主一样小小年纪就有了实封。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觉得自己大限将至,他担心耽误了女儿的婚事,便开始张罗起新城公主的出嫁事宜,但由于程序繁琐,最终还是没能来的及,留下了遗憾。

豫章公主,母下嫔,因被长孙皇后收养,所以太宗对豫章公主的感情也很深厚。豫章公主死后,太宗非常悲伤,长期穿着素服,导致群臣惊恐,纷纷上书劝谏,要求皇帝要克制悲伤。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所生子女的溺爱事迹不止于此,古人云“母爱者子抱”太宗对长孙皇后子女的宠爱,即便在长孙皇后过世后,也丝毫不变,反而更加的宠爱,怜子而思母啊。男人总会爱屋及乌,这一点,即使帝王明主也不例外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璋手下张任怎么死的?张任人物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张任是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手下的将领。在演义中,张任只出场了5回,不过他的形象变的丰富了很多,在战场上是位勇猛的悍将,对刘璋也非常忠心。张任曾劝谏刘璋要对刘备有所防范,但刘璋还是轻视了此事,导致益州最后落入刘备手中。刘备本想让张任为己所用,但张任宁死不屈,最后刘备忍痛将他处斩。张任这个人物虽然知名度

  • 周成王为何要建陪都洛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建都这件事情其实挺正常的,不管什么朝代都有,但是建陪都这个事情却不常见,话说啊,这个周成王时期周成王就建了陪都洛邑,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呀?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陪都:陪都,是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也称为辅都,陪都一般和首都一起被称为&ldquo

  • 为何董卓一死西凉军就群龙无首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董卓其实大家也知道他的残暴,但是问题也不大的,毕竟当时有实力就是有实力,最近不少人也问了,这个董卓啊好像没有后代啊,话说他一死他的西凉军就没有什么战斗力,感觉就是群龙无首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在历史上讲其实董卓是有儿子,而且有

  • 民国箱尸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民国箱尸案其实也还是很有意思的,为何这么说大家也懂的,其实这个案件非常的扑朔迷离,其结局也让人觉得非常的有意思,大跌眼镜,那么这个民国箱尸案前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民国箱尸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民国箱尸案是一起性质十分恶劣的杀人毁尸案,被称为共和国的第一大案

  • 开皇之治是什么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有过非常多的明君盛世,其中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雍乾盛世等这些最为有名,不过除此之外,也依然还又不少在历史上是当时一大盛事的时期,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开皇之治。可能有些人没有听说过开皇之治,那么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开皇之治是发生在什么时期的,又是哪位皇帝开创的一个盛世呢?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后,

  • 光绪是死于什么原因?真的是砒霜中毒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关于光绪皇帝的死因,恐怕一直都是一个谜题了。其实这本来不是什么难事,问题就在于,光绪死后还不到一天的时间,慈禧也死了,再加上慈禧生前对于光绪的态度,就好像是她一定要确定光绪死后自己才咽气一样,所以长久以来也是众说纷纭。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光绪难道真的是非正常死亡的吗?有人说光绪死于砒霜,这是真的吗?

  • 蒙恬死后,三十万军队都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蒙恬最终的结局也是非常悲惨的,蒙家时代为秦国效力,结果秦始皇死后,赵高篡改遗诏,赐死了原本的继承人扶苏不说,还害死了蒙恬,然而蒙恬死之前,手中还握有北方边境三十万大军,那么在他死后,这批军队又去了什么地方呢?接下来三十万大军是由谁来掌管的,这批军队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血染巨鹿。秦始皇沙丘病逝后,赵高、

  • 东汉名将冯异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知道,唐朝时期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东汉时期,也有云台二十八将,他们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都是跟随皇帝,在建立新王朝当中有很大贡献的人,唯一不同的是,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大将,凌烟阁功臣是文臣武臣都有。而在云台二十八将当中,有一个叫做冯异的将军,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大将他的生平吧。冯异(?-公元3

  • 明朝基层官员待遇如何?工资低还有可能随时被辞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官员在朱元璋时期可没那么轻松,特别是对于基层官员来说,俸禄偏少,而且晋升渠道几乎没有。朱元璋对付贪官污吏很有一手,说朱元璋残暴基本上都是在他对待官员方面的作为,对百姓还是比较公正的。不过明朝此后也出过几位不怎么负责的皇帝,所以此时部分官员相对来说能过上一段好日子。不过明朝的内部运转体系,在常年的

  • 司马懿没有夺权曹魏政权也难以持久,曹爽和曹芳矛盾难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懿夺权使得曹魏政权走向灭亡,不过当时魏国内部局势也不算健康,完全是由曹爽一人把持朝政,而且曹爽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其行为早已触动皇权。所以就算司马懿没有发动政变,等曹芳长大后,和他曹爽之间的矛盾只会越来越大,两人必定会上演一场夺权之争。曹芳毕竟不是曹睿的亲身儿子,因此曹爽的顾忌也少了许多,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