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说春秋战国时期是礼乐崩坏的时期?与井田制有着什么关系?

为何说春秋战国时期是礼乐崩坏的时期?与井田制有着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352 更新时间:2024/2/24 22:19:54

公元前771年,犬戎将那个曾经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杀死在了骊山之后,其子宜臼继承了皇位,即周平王。由于都城镐京曾经发生过地震,因此残破不堪,有接近戎和狄等一些外患民族的威胁。于是周平王在登基之后的第二年,被迫将都城迁移到了洛邑。至此以后,中国奴隶社会的第三个王朝周朝便被称之为东周,历史便进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中期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全国性的大分裂大混乱,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变革。当时,西周初期制定的周礼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统治秩序变得混乱不堪,以至于当时的孔子和后来的司马迁都曾感慨:礼崩乐坏。所以,孔子开始致力于为恢复“周礼”而奋斗,从而进一步开创了以“礼”为核心的儒学。那么春秋时期的“礼乐”为何会崩坏?它有什么深层原因?这得先从“周礼”说起。

(一)礼乐崩坏

一般认为,“周礼”是周公姬旦设立制定的。周朝初年,天下一统之后,周王室开始分封诸侯,天下“共主”,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语出《诗·小雅·北山》)的局面。为此周公姬旦制定了一整套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标准,涉及宗庙祭祀、诸侯朝觐、宫廷乐舞、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这些都纳入“礼”的范畴,泛称周礼。其目的是为了“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周礼”是很复杂的等级制度。比如在最高层面上实行的分封制,周王分封诸侯,将诸侯划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不同的爵位之间有严格的权利、等级、地位的区别,这些都属于“礼”的范畴。

“乐”其实是从属于“礼”的一项制度,也是“礼”的一种表现形式。周礼对不同阶层演奏乐舞的规模有严格的限定:天子要八佾(yi),即天子演奏乐舞的规模是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进行演奏和舞蹈;诸侯六佾,共四十八人;卿大夫四佾,共三十二人;士则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十六人演奏。

到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平子,竟然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演奏歌舞。季氏作为卿大夫,他本来只能用三十二人的乐舞队,可是他竟然僭越礼制,上升到天子的规格。孔子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痛心,感叹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于是他感到了危机,他要利用自己的力量,来重塑“礼乐”。

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季平子的违规操作,是有很复杂的历史背景的,就是说,他凭什么可以违反礼乐?今天咱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礼乐崩坏的根本原因,即礼乐崩坏与井田制的瓦解有何关系?而且它为何始于孔子的故乡鲁国?为何不先在别的小诸侯国出现?

(二)井田制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不管任何版本的《政治经济学》,其中都有一句话,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什么?它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通俗地说,就是政治法律制度。在西周初期,制定了分封制的政治制度,同时必须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这项经济制度是什么呢?

在古代,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或者奴隶社会,决定经济的当然是农业,而农业靠什么?土地。所以自古以来,土地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国家强大不强大,土地多不多是一个硬指标。而国家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如何分配土地。所以有学者认为,古代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地主组成的,而皇帝(或国王)就是最大的一个地主,他主导了全国土地的分配。而在西周初期的井田制就是当时的土地制度,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制度。

井田制也不是周朝才有的,它是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它最早成型与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政府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井田的所有权属周王,由他分配给庶民使用。这就涉及到政治上的分封制。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保卫王室。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宋、晋等。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不过土地属于国有,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转让与买卖。因那时天下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周王的,国是他的国,国有就是他一个人有。所以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实现土地国有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西周时期较为普及的土地制度。

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而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则是决定奴隶制发展和统治的经济基础。

周朝的井田,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作为一“夫”,即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以九块方田叫一“井”。因为把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恰好是一个“井”字形。一井的面积是方一“里”;一百井是方十里,叫一“成”,可容纳九百个劳动力;一万井是方百里,叫一“同”,可容纳九万个劳动力。

井田制的具体做法是,把耕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地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100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一井分为9个方块,周围的8块田分别由8户耕种,谓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同耕种,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但实际上并不是每块井田都是900亩,还存在诸如800亩,1000亩这样的特殊情况。

井田制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第一种如《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就是说被分成九块的井田里,中间的一块为公田,周边的八块为私田,耕种者先耕种好公田,再管理私田。第二种是,九块地全是私田而无公田,不过这时后期的事了。

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按质量的好坏分为三类。他们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即位于河流附近、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留给自己,叫“公田”。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驱使奴隶集体耕种。把距城市较近的郊区土地,分给和统治者同族的普通劳动者耕种。这部分人因为住在“国”(即城市)里,叫“国人”。国人不负担租税,只负担军赋和兵役。

国人战时当兵,自己准备武器、粮食和军需;国人有当兵和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也叫“武夫”或“士”。这部分人是普通平民。他们表面上不受剥削,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过当时战争十分频繁,他们经常被征调去打仗,打了胜仗,掠夺来的土地和财富归统治者所有,若打了败仗,还有被俘沦为奴隶的危险。

而距离城市较远、土质瘠薄的田地,则分给住在野外的庶人。庶人住在野外,所以也叫“野人”,也管他们叫“氓”。庶人没有任何权利,只有给领主耕种井田和服杂役的义务。他们每年要先在领主的大田上劳作,然后才准许去耕种自己作为维持最低生活的那一小块土地。

(三)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春秋晚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导致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便逐渐瓦解了。

铁器始用于商代,大概到西周末年,铁器开始变多。在春秋初期,已有比较正规的铁农具。《管子·海王篇》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一针一刀……耕者必一耒一耜一铫”。牛耕也起源于商代,到春秋时得到发展。比如孔子弟子中的72贤人之一的司马耕,就又名“犁”,字子牛。晋国也有个大力士叫牛耕。牛与耕相连,用作人的名字,反映了牛耕方法在春秋时期已得到普遍推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人们开辟山林,兴修水利带来了方便。这样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了。农业的发展,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的出现成为了可能。这样,以井田制的集体劳动形式过时了,而分散的、个体的劳动形式开始兴起。

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的私田急剧增加。诸侯、大夫们开始富起来,一有财富,腰杆便直了,周王便不能再轻看他们了,不能任意侵夺他们的田地了。而且各诸侯之间为田地的争斗、诉讼也开始出现。

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当然需要大批劳动力。而用奴隶制的办法已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于是,一些顺应新形势的贵族为了招徕劳动人手,就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如齐国田氏向庶民征赋税使用小斗,把粮食贷给庶民时则用大斗;晋国韩氏、魏氏、赵氏采取扩大地亩,而不增税额的办法,收买民心。这样,奴隶们纷纷从公田逃往私田。奴隶的逃亡,使一些国家的公田,“唯美桀”变成了荒原。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四)礼乐崩坏为何先出现在鲁国?

井田制可以说是周王朝的基本国策,基本经济制度,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一旦井田制瓦解,与之相配的政治制度和一套所谓“周礼”,必将面临危机。所以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鲁国卿大夫季平子的违规现象,即孔子眼里的“礼乐崩坏”。那么,为何礼乐崩坏最先出现在孔子的故乡鲁国呢?

按说礼乐制度的制定者是周公,而周公后人的封国正是鲁国,鲁国有周公这个先祖做后盾,所以历来被称为“姬姓宗邦”,是诸侯国中最有名望和号召力的国家。鲁国对于礼乐的尊崇也是最突出的,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成为最典型的礼仪之邦,却为何最先礼乐崩坏了呢?

一方面,由于牛耕和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普及,鲁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鲁国的“民间”势力变得强大。另一方面,对于鲁国朝廷来说,日渐膨胀的贵族消费和频繁的战争,导致财政亏空,特别是民间的私田不向诸侯们纳税,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于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鲁国率先进行了改革。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开始实行史上有名的“初税亩”制度。即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初,即开始;税亩,指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原来井田制是九百亩中取一百亩,而“初税亩”之后,公田之外再收十分之一的税,也就变成了约十分之二的税。这样鲁国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但同时它也在法律上正式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化。

《左传》中说:“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直接点中要害,于是“礼乐”在鲁国率先“崩坏”了!于是孔子急了。

由于鲁国本就是天下诸侯国在礼乐法治的带头人,楚、郑、晋、齐等国一看鲁国这办法不错,于是大家争相仿效,也陆续开展税亩制,井田制终于瓦解。于是鲁国“崩”,大家“齐崩”。

于是公元前359年,一代改革家商鞅炫丽登场,在秦国进行彻底的划时代变革,“废井田”、“开阡陌”,历史走向新时代….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包拯的民间艺术形象为什么是黑脸?“包青天”称号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包拯是北宋名臣,应该也是现代人最为熟悉的古人之一,相信大家都有听过或者看过和包青天有关的故事。不过包拯在民间的艺术形象一直是以黑面著称,导致此后的影视剧中,包拯都是以黑脸出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首先包拯并非一位“黑人”,他的肤色肯定没这么黑,至于“黑面&rdquo

  • 唐朝皇帝姓名在位时间年号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年代,这个时代有人们非常羡慕的盛世,开放的环境,任何一个展现唐朝时期的影视剧,都是用最华丽的场景来展现这个时代,给人们一种很富有的感觉。而每一个古代的朝代,皇帝都是最引人注目的,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唐朝的皇帝又是什么样的?唐朝一共有多少位皇帝,他们的姓名、在位时

  • 为什么魏延守汉中十年姜维却弄丢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时期对于蜀汉来说,镇守汉中那是头等大事,如果汉中丢了,蜀汉也就岌岌可危了,而且蜀汉汉可以通过汉中向外进攻。最开始,刘备力排众议,定下的镇守汉中的人是魏延,而魏延也的确没有让刘备失望,镇守汉中十年,安然无恙。但是后来汉中交给姜维之后,才一个月的时间就被弄丢了,这是为何?姜维和魏延到底谁厉害,可否从

  • 梅妃为什么比不过杨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唐玄宗身为皇帝,自然是有很多个妃子的,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杨贵妃杨玉环了,作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成为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他们的故事也是流传了很多年了。但其实在杨贵妃之前,唐玄宗还有另外一个很宠爱的妃子,梅妃江采萍,而且梅妃文采非常高,又能歌善舞,可以说是才貌双全,但是为什么最终还是输给了一个

  • 历史上的宋慈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一定都对“宋慈”这个名字并不感到陌生,《大宋提刑官》正是以宋慈为主角。只不过在剧中,宋慈属于像包拯那样的断案高手,不管多么复杂难解的案子,到了宋慈手上,总是会有办法破解,找到真凶。故事的背景是在宋朝,那么宋朝是不是真的有宋慈这个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上,宋慈又是一个什么样的

  • 明朝历代皇帝顺序年号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开创者朱元璋,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白手起家的布衣皇帝之一。很多人喜欢明朝,也就有很多人不喜欢明朝,各自都有各自的不同的理由。明朝有明十三陵,但其实明朝皇帝并不只有十三位,而是十六位,但其中朱元璋、朱允炆以及朱祁钰没有葬在其中,所以只有十三陵。那这十六位皇帝

  • 宋朝人为什么喜欢吃羊?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羊肉,对于现代人来说,一般都是用来涮火锅的,切成薄片的羊肉,在火锅里面涮一涮,蘸上酱料,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但是羊肉自然也不止有这一种吃法,不仅是我们,在古代,人们就研发出了很多种吃羊肉的办法。尤其是宋朝人,宋朝尤其爱吃羊肉,有多爱呢,羊这个品种差点都被宋朝人吃灭绝了。究竟宋朝为什么这样喜欢吃羊肉,羊

  • 朱祁镇为什么要杀于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大明王朝的于谦,在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忠直之士,当土木之变发生之后,朝廷可以说是人心惶惶,自己家的皇帝都被人给俘虏走了,很多人都在考虑南迁,将都城迁到南方以求自保。但是于谦却坚决反对,并且带头抵御瓦剌大军,即便是对方拿出朱祁镇来要挟,于谦也丝毫不退让,可以说,于谦很有分寸,也很有决心。但是为什么最终,

  • 朱元璋为什么杀了自己岳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觉得,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实施的很多政策都有些太过血腥了,而且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就发生了不少案子,朱元璋也因此杀了不少人,洪武四大案,每一个案子都牵涉数万人,想想都让人有些胆寒。而朱元璋还曾经杀掉过自己岳父一家人,这是为何?他杀掉的是谁,既然是他的岳父,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令朱元璋如此狠绝,要把

  • 三家分晋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三家分晋”,作为历史上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线,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这件事情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了,而是有一个漫长的时期。可是原本好好的一个晋国,为什么最终就被瓜分出了三个国家?造成三家分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在于当时的整个社会的背景,还是在于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