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宁王朱宸濠为什么要起兵造反?手握10万兵力都没能成功

宁王朱宸濠为什么要起兵造反?手握10万兵力都没能成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780 更新时间:2024/1/15 16:37:08

宁王朱宸濠是朱元璋五世孙,朱权的后裔。朱宸濠曾密谋起兵,夺取皇位,他贿赂刘瑾、钱宁等人,借机恢复宁王护卫并且暗自养士。正德十四年,也就是1519年,朱宸濠在南昌发动政变,带兵十万造反,最后被王阳明平定,而且王阳明仅仅用了43天便缉拿朱宸濠,将他押至南京。朱宸濠手上的10万大军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就被王阳明击败呢?一起来了解下宸濠之乱这段历史吧。

当然啦,就算你是千年乌龟司马懿,碰上明武宗这个千年难得一见的奇葩恐怕都不一定憋得住,更何况是宁王朱宸濠这种段位还不够的野心家?咱们稍微评点一番朱厚照老兄的丰功伟绩,就知道为什么宁王会按捺不住野心了。

朱厚照宠信刘瑾等“八虎”,把老爹留给他的内阁班底破坏的一干二净,任刘瑾把大明天下搞的乌烟瘴气(而且刘瑾死了以后又宠信钱宁和江彬两位神仙,都不是啥好货色,总之就是武宗身边从来不缺奸佞小人)。朱厚照最喜欢和文官们对着干,动不动廷杖大臣,导致斯文扫地;嫌弃皇宫限制自由,干脆建了一所“豹房”,不理朝政,整日里和猛兽、喇嘛、妓女厮混在一起;朱厚照老兄还向往军旅生活,这货趁着内阁不备竟然偷偷溜到边境去,还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朱寿,总管天下兵马,尊贵的皇帝在宣府亲自和蒙古人打了一仗。

正德皇帝这德行让文官们纷纷痛心疾首,怎么摊上了这么个混世魔王

终明一朝,臭了街的皇帝首推朱厚照,其次才是嘉靖啦天啦等等。所以在宁王看来天下苦“朱厚照”久矣,只要自己振臂一呼一定能得到天下人云集响应,自己则推翻腐朽昏庸的朱厚照统治,中兴大明!

才怪!

这就是宁王脑子发热看不清形势的问题所在,在朱宸濠看来朱厚照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自己这是顺应天地人和,但他却没有看到朱厚照的爹爹明孝宗惨淡经营,给儿子留下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天下,再加上大明享国百余年(按照演义小说就是大明气数未尽)天下太平,百姓们虽不说乐业起码还能安居,有条活路谁会吃饱了撑的跟着你朱宸濠造反?

更何况就算是朱厚照胡闹,刘瑾、钱宁等人乱政,但有文官集团撑场子,大明帝国虽然走的颠簸但算是平稳运行,这时候当出头鸟扯反旗,这不就等于立着靶子让文官们打么,还舔着脸说什么义军,就是一些叛贼!

事实也就是这样,正德十四年御史萧淮就弹劾宁王朱宸濠:“宁王不遵祖训,包藏祸心,招纳亡命,反形已具,不早制,将来之患有不可胜言者。”如同父母对小屁孩们做的坏事儿一清二楚,宁王在自己封地招揽亡命之徒,扩大自己的护卫队,和当地官员勾结的破事儿朝廷诸公早就洞若观火,还没等宁王撸起袖子说造反,已经有人看破了你这点小九九。

武宗虽然是个玩闹性子,但对造反这事儿还是很看重,他马上派遣驸马都尉崔元等人前往宁王的封地,撤收其护卫兵马,并诏令其归还抢夺百姓所得的田产。估计按武宗的想法,宁王算是自家人,骂一顿就完了,也没想着往死路上逼。

但宁王很敏感啊,他认为这是朝廷要对他动手了,于是这哥们当即打算发兵反叛。

反叛的过程和结果简直让人啼笑皆非,朝廷派遣王守仁平定叛乱,都指挥佘恩、赣州知府邢珣、袁州知府徐琏、临江知府戴德孺等联合围剿。不到一个月,朱宸濠大败,叛军死伤多达三万人。再过了四十天,朱宸濠被抓,一场并不轰轰烈烈的反叛宣告结束........信誓旦旦的竖起了反旗,连三个月都没支撑到就草草结束,面对这个二愣子我们也不好说什么了.......有好好的藩王不当,学什么造反啊!

但如果分析一下宁王的家世,您就知道为什么宁王要执着于造反,有野心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还是宁王一系与当今天子一系有着血海深仇,他这是要为先祖雪耻报仇!

问题就来了,你宁王这一支可是根正苗红的大明宗室,尊贵无比,有什么血海深仇非得要造反?

还真有,而且这始作俑者就是朱棣。

宁王这一脉最早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权,咱们大概知道朱元璋的儿子们除了朱标和朱棣之外其他儿子大多都是窝囊废,但您是否知道这朱权也是个厉害角色。

(朱权算是被朱棣坑惨了)

《明通鉴》有这样一句话,说:“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也就是说朱元璋26个儿子里面,燕王朱棣善于征战而宁王朱权善于谋略。朱棣算是皇子里够出色的吧?他20岁就藩北平,从此和边疆外族金戈铁马,而朱权比他哥哥还要出色,13岁朱权就当上了宁王,15岁就藩大宁!您要知道大宁比北京还要靠东北,直接与蒙古接壤,这就叫皇子守国门。

所以和其他兄弟不同,朱权的大宁不但是个苦地方,而且还直接连着蠢蠢欲动的残余元朝势力,什么皇子之尊,稍微有个风吹草动自己的头颅就成了蒙古人的。

但宁王很能打,这位大爷就藩期间多次出征,把那些嚣张的蒙古骑兵收拾得服服帖帖。儿子这么牛,老子也高兴,朱元璋说“朕无北顾忧矣!”

这时候朱权的日子过得也还算可以,虽然封地苦寒,但毕竟天高皇帝远,自己不顺心也能随时出去把那些蒙古人揍一顿......但到了1398年到1399年,大明的天乱了。

首先是朱元璋死了,皇长孙朱允炆登基为帝,接着就是建文帝决意削藩,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造反。朱棣这次造反压根就是赶鸭子上架,既没有多少时间准备,就是临时决定,所以朱棣手头上也就几万人,和朱允炆比起来简直连牙缝都不够塞,这可咋整?

朱棣瞄上了老弟宁王朱权,和自己这点子兵力相比朱权手上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的强大部队,要是这些兵马都归我,光就这样想一番就让朱棣哈喇子流了一地(“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

不过建文帝也不是个傻子,他知道这两个叔叔要是联手了会是个怎样可怕的后果,于是马上派人召朱权入京。可手下的文官集团们被这种可能性吓破了胆,人家朱权还没入京呢,第二道旨意又下来了,朝廷削去朱权朵颜三卫兵力。这下朱权开始左右权衡:既不能响应朱棣的号召参加“靖难”,但建文帝这个侄子下手也狠,我要是入京了天知道还能不能保住命,所以朱权决定坐山观虎斗,两不相帮。

朱棣当然不允许朱权置身事外,为了把这个弟弟拉下水,朱棣率领大军抄小道来到朱权的地盘,骗朱权说自己穷途末路前来求救,为了让朱权放下野心,朱棣还单枪匹马来到大宁城,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对朱权说,自己已经是山穷水尽没别的办法可想,希望弟弟能够向朝廷求情,赦免自己的罪过。也不知道是朱棣的演技太高超还是宁王太年轻,朱权相信了哥哥的话,并且请他在大宁住了下来。

住归住,朱棣手下的官兵可没闲着,北平的精锐人马都埋伏在城外,朱棣的部下们也渐渐入城,暗中买通了朵颜三卫首领以及大宁驻军将领。与之对比的是朱权毫无防备之心,几天后朱棣告辞离开,朱权还挺高兴亲自去送这尊菩萨。没想到在践行仪式上,朱棣一声令下伏兵趁机而起,朱权就这么被挟持了。除了大将朱鉴奋力抵抗战死外,其他兵马一动不动,等朱棣挟持着朱权前往北平,朵颜三卫骑兵及诸守军纷纷跟着朱棣走。这时候的朱权恐怕悔青了肠子,引狼入室,精于谋略的自己就这样被朱棣给算计了。

从实力派王爷成了人质,朱权就这么被一起拉下水造反了。不过朱权倒也看得开,参加了靖难队伍后朱权尽职尽责地为朱棣草拟檄文,参与军事策划,反正只要领导交待的我照办,朱棣对朱权的服从态度十分满意,为了安抚弟弟,朱棣对朱权说:“事成,当中分天下。”

四年之后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当年你说和人家朱权平分天下,这下怎么说?

当然朱权也不会信了朱棣的邪,就当他是放屁,既然平分天下没戏了,让我去好一点的地方修养,颐养天年好不好?这次朱棣同意了,让朱权自己选地盘。朱权要苏州,朱棣表示拒绝:“苏州属于畿内。”没门!朱权说那我要钱塘,朱棣又推脱说:“当年父皇将钱塘赐给五弟,但最终没实现。建文帝把钱塘封给弟弟,也没成功,可见这地方不祥啊!要不朕来给你挑,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你随意选择吧。”

这就是睁着眼说瞎话了,什么苏州重要钱塘不祥,还不就是朱棣忌惮这个弟弟,不想把好的、富庶繁华的封地给朱权,所以好地方你就别想了,就这几块地,爱去不去!

要您是宁王您会不会气愤?没有我的兵马哪有你的天下,知道你无耻,我也不要求平分天下,现在连个好点的封地也不给,这也太不要脸吧!更惨的是朱棣最后还把朱权的封地改到了南昌,朱权是哑巴吃黄连,人家现在是皇帝,给你什么你还得跪谢,人在屋檐下,老老实实的去吧!

去归去,但南昌这地方冬凉夏暖,实在算不上什么好的养老地,朱权忍了;朱棣命令朱权用布政司的官邸改为王府,这布政使司陈旧狭窄,朱权一家老小根本就不够住,朱权忍了(连新王府都不肯拨,您要说朱棣不是明打明排挤这个弟弟我是不信的)。但没过多久有人告发朱权巫蛊、诽谤,朱棣还派锦衣卫秘密查访,因为没找到证据才作罢。

我们毫不怀疑这举报的人就是朱棣指使,也幸亏朱权为人谨慎,要是真让这些锦衣卫找出点啥东西,朱棣肯定会不顾手足之情痛下杀手。毕竟对朱棣来说,朱权统领兵马多年,为人多谋,要是把他封到富庶之地天知道会搞出点什么风波出来,还不如趁你病要你命,先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再说。

所以朱权一家只能苦哈哈的在南昌熬着。等到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朱权以南昌并非自己的封地为由,请求改封他地(这是真的不喜欢南昌啊!)。明仁宗一口回绝:“叔父从先皇那里受封已达二十余年了,不是封国,那又是什么呢?”

好吧,朱权算是死了心,但稍微扩大一点我的领地好不好呀?这时明仁宗已经死了,爷爷辈的朱权向孙子辈的明宣宗请求将南昌附近的灌城乡封给自己,结果受到了明宣宗的斥责。一把年纪的朱权只能上书向明宣宗谢罪,姿态低得就像个孙子。正统年间,朱权含恨去世,至死依然对封地一事仍耿耿于怀。

所以我们丝毫不怀疑宁王世世代代受到的教育是:当年成祖许诺给咱们老祖宗平分天下,结果食言了,把咱们封到了南昌,你要是好男儿就把失去的东西拿回来!所以朱宸濠造反,也就容易理解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秦惠文王一生有哪些成就?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之子,秦国的崛起可以说正是从秦惠文王这一代开始。秦惠文王19岁继位,一上来便用车裂商鞅稳固自己的地位,但他并没有因此废除商鞅变法,他只是想用商鞅的死堵住公子虔等人的嘴。此后秦惠文王铲除异己,立相分权,他也继承了秦孝公慧眼识珠的才能,启用了一批能臣使得秦国国力蒸蒸日上

  • 邬思道帮雍正夺嫡成功,为何事成后邬思道却急忙隐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正是在邬思道的帮助下,雍正才能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顺利坐上皇位。等雍正登基后,邬思道并没有索要功劳,而是主动提出要“半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正是邬思道高明的地方,他知道雍正太多秘密,而雍正却不能将他看透,如果雍正称帝那邬思道便会成为一股威胁,所以邬思道很有自知之明,

  • 三国演义中为何有两个马忠?他们是一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出现过两位马忠,实际上他们并非一人,所处阵营也完全不同,一位是吴将,一位是蜀将。吴国马忠相对来说更加出名,因为他曾俘获关羽父子,并且射杀黄忠。马忠早年跟随吴将潘璋,后来在麦城设计捉拿关羽得手,此后又在刘备伐吴之战中射伤黄忠,算是为吴国立下功劳。而蜀国的马忠其实他有属于自己的传记,但演义中关

  • 李亨身为太子,为什么还斗不过宰相李林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一般而言,在人们眼中,皇帝、太子这样的人物,身边总是跟着一群大臣,大臣听命于皇帝和太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太子毕竟是储君,未来的皇帝。然而在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太子,唐肃宗李亨,当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明明地位很高,但是却处处都斗不过身为宰相的李林甫,反而被李林甫压在头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李林甫是

  • 张士诚怎么死的?为什么被朱元璋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杀了自己的很多功臣,这一点很多人也都知道,但其实,朱元璋杀掉的人远远不只这些。还有一个跟朱元璋一样,都是元朝末期的一位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人物,张士诚。张士诚和阻朱元璋拥有同样的一个身份,只不过最终是朱元璋成功了,正所谓成王败寇,也就没有张士诚后续的事情了。但是,为什么朱元璋一定要杀了张士诚呢?元

  • 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霸占李建成的妻子?并非是因为美色而是这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和李建成同为李渊的儿子,但是却发生了手足相残的事情,一场玄武门之变,让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杀,皇位继承人变成了李世民,李建成什么也没有了,丢了性命就再也没有办法与李世民抗争。而在李建成死后,李世民娶了李建成的妻子,为什么李世民要这样做?李世民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美色,那是为什么呢?李世民原本是李

  • 东汉窦皇后无子却能稳坐皇后之位?这位窦皇后也是个厉害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窦皇后,可能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都会是西汉的孝文窦皇后,其实东汉也有一位窦皇后,章德窦皇后,她也是一位很厉害的人物。据说章德窦皇后天生丽质,六岁就能做文章,后来得到马太后的赏识,以及汉章帝的宠爱。章德窦皇后一生无子,但她却能稳坐太后之位,因为她曾设计逼死两位汉章帝的贵人,并且扶持刘肇称帝。那这位东

  • 北魏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因为有许多朝代都并存在了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也是非常频繁的。北魏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是有当地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所建立的国家。在孝文帝的统治下,北魏蓬勃发展,所实行的汉化政策对于我国民族大融合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但是北魏发展到

  • 宋朝时期的女性头饰是怎样的?审美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宋朝时期,对于女子的装饰从唐朝的热烈奔放开始像温婉、雅致进行过度了。女子所表现出的内敛以及含蓄之美被广为推崇,但这并不意味着宋朝时期女子的时尚之风是朴实无华的。在宋朝时期,女子同样是喜欢色彩缤纷的装饰的,只不过在色彩的保护度选择方面要比前朝更低一些,更喜欢素雅的美感。在这样的审美走向下,宋朝女

  • 为何说春秋战国时期是礼乐崩坏的时期?与井田制有着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前771年,犬戎将那个曾经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杀死在了骊山之后,其子宜臼继承了皇位,即周平王。由于都城镐京曾经发生过地震,因此残破不堪,有接近戎和狄等一些外患民族的威胁。于是周平王在登基之后的第二年,被迫将都城迁移到了洛邑。至此以后,中国奴隶社会的第三个王朝周朝便被称之为东周,历史便进入到了春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