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想不想当皇帝?隆中对已经给出答案

刘备想不想当皇帝?隆中对已经给出答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812 更新时间:2024/1/21 12:36:53

虽然说,刘备一直都是以匡扶汉室为自己的目标,最后建立起来的也是汉国,但要是说刘备到底想不想当皇帝,想不想当统一天下的汉室皇帝,也还是有不同的解释的。有的认为,刘备只是希望匡扶汉室,如果能够做到天下统一,到最后他还是会把皇位让出来的,但是也有人认为,刘备当然想当皇帝,他自己称帝已经说明了一切。不过事实真相究竟如何?或许在隆中对当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忠厚仁德的刘备形象,同曹操、袁绍袁术等乱世枭雄不同,刘备兴兵并不是为了图谋天下,而是为了剿除汉贼,兴复汉室,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只因刘备自称自己是汉室中山靖王之后,属于标标准准的汉室后裔,皇家血统,因此,维护汉室江山的稳固就成为了刘备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事实上,留别却是一个藏有雄心壮志的人,虽然家族败落,沦为织席贩履之徒。刘备却不甘久居人下,不甘落魄一生。适逢乱世,刘备渴望建功立业,重整河山,一心想要得到天下,这一点其实在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交谈时的《隆中对》中早有暗示。

重品《三国演义》中精彩的隆中对环节,不难发现刘备的政治野心和阴谋已经开始流露。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面对天下大势,向刘备提出了“天下三分”的战略构思,看似这个观点由诸葛亮口中说出,实际上却是刘备为了使自己名正言顺的夺取天下而自导自演的一场政治阴谋而已。

为何说“三分天下”是刘备的观点呢?起初刘备向诸葛亮问计,诸葛亮面对天下时局就开始了侃侃而谈,首先提到的是北方的曹操,曹操兵多地广、人强马壮,外加上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站在了道义上的制高点,想要与曹操交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其次,虎踞江东的孙权,承继父兄留下来的基业,文有张昭,武有周郎人心归附,这股力量只可以作为刘备攻取天下的外援,而不可以攻打他。最后,提出刘备的出路应该是立足于巴蜀这个根据地,安抚百姓收买人心,韬光养晦,等待中原有变,就可以和孙权结盟一举收复中原。

由此不难看出,诸葛亮口中的“三分天下”只不过是简单的分析了一下天下的形式而已,并没有提出十分具体的大政方针。然而,这一段简单分析却迎合了刘备的心理,让刘备感觉十分满意,原因很简单,诸葛亮口中的“三分天下”正是刘备心中所想,只是刘备要在世人面前摆出一种正人君子的模样,不好意思亲口说出罢了。

刘备原本就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三国演义》中刚刚开始已经明确说出了刘备就是一个在市井之中卖草席的小贩,生活十分坎坷,经常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当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畅谈天下的时候,刘备年龄已经快要50了,早年颠沛流离摸爬滚打的人生经验已经告诉了他一个道理,凭借自己的本事是不可能消灭曹操和孙权的,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就是能够和曹操、孙权等人共存,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观点说的刘备心服口服。

那时的刘备已经先后经历了黄巾起义,宦海沉浮,甚至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政治上的刘备已经日趋成熟,权谋手段、帝王之术已经烂熟于心,所以,需要借助诸葛亮之口说出自己心中的“三分天下”的策略,以保持自己“仁义”的形象。

刘备并不是没有雄心壮志,只不过是他将这些深深的隐藏了起来,他在世人面前口口声声喊的口号“兴复汉室”只是一个幌子而已,毕竟当时的汉室并没有灭亡,汉献帝依旧是天下共主,刘备所谓的“兴复汉室”,说白了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已。

然而当时的刘备却连一个立足之地都没有,面对荆州和益州这两块唾手可得的领地,作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又不能强取豪夺,所以刘备十分纠结。

恰巧此时,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三分天下就给了刘备一个很好的借口:虽然驻守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同样都属于汉室宗亲,但是他们两个都是暗弱无能,哪里的老百姓都希望能够迎接一个像刘备一样的仁德之主。这样一来,刘备越过了自己的心理障碍,认为自己占领荆州和益州是民心所向、顺天而为。

因此,出山之后的诸葛亮就成为了刘备的政策发言人,成为了刘备与外界交流的传声筒。通过诸葛亮向外界传达自己的想法,既让自己赢得了舆论支持,又避免落得了一个“同室操戈”的千古骂名。

诸葛亮为刘备做事,作为礼尚往来,刘备对诸葛亮自然信赖有加言听计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程度甚至一度超过了张飞和关羽。不过,刘备也不傻,在信任诸葛亮的同时也会对诸葛亮时刻提防,比如刘备在托孤白帝城的时候,和诸葛亮的一席对话,就足以表明刘备对诸葛亮是深有戒心的,否则,也不会惺惺作态的提出让诸葛亮废掉刘禅,自己做皇帝了。

由此可知,对于刘备来说,当皇帝一直都是他最大的梦想,不然,就不会再得知曹丕称帝之后,也不派人偷偷前往曹魏等处详查汉献帝是死是活,就马不停蹄的选择称帝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什么要创立锦衣卫?锦衣卫给明朝带来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其实是一位疑心很重,也十分警惕的皇帝。他称帝后,依然对自己身边的人不放心,相信大家也有了解朱元璋都是如何处理那些开国功臣的。此后朱元璋为了收集情报还专门设立了锦衣卫,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并且有着最高的权利,连皇亲国戚都能逮捕审问。但锦衣卫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好便会刺向自己,锦衣卫从某种

  • 纣王的爹帝乙有三个儿子,为什么传位给三儿子纣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传位,大部分都是传位给嫡长子,这样才能够保证他的名正言顺和正统,避免以后产生太大的矛盾。不过商朝末期,纣王的父亲帝乙,他一共有三个儿子,然而最终王位却传给了他最小的儿子,也就是帝辛,纣王,当时究竟是什么情况?为什么帝乙要把王位传给纣王,而不传给自己的大儿子呢?帝乙是纣王的爹,他在位26年而死。帝

  • 刘秀废除郭圣通只是为了阴丽华吗?郭圣通最后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郭圣通是东汉第一位皇后,史称光武郭皇后。刘秀称帝,郭圣通和阴丽华一起被封为贵人,虽然刘秀内心更喜欢阴丽华,但郭圣通背后还有强大的河北势力,所以刘秀只能先将郭圣通立为皇后。可能这对于郭皇后来说有些不太公平,但她的皇后之位注定做不长久,只要时机一到刘秀便会将她废除,重新立阴丽华为后。好在郭圣通的结局还算

  • 曹操部下蔡阳究竟被谁所杀?并非死于关羽手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蔡阳是曹操手下武将,曾奉命出兵攻打龚都等人。在演义中,蔡阳十分不服关羽,关羽作为男主之一,基本上也能猜到蔡阳会是个怎样的下场了。当时蔡阳外甥被关羽追杀,蔡阳决定率兵支援,最后蔡阳却被关羽所斩。当然蔡阳并不是一位多么重要的人物,不过在正史上蔡阳可能并非死于关羽之手,演义中蔡阳的死因可能含有杜撰的成分。

  • 刘禅在门前匾额上写了哪三个字,让司马昭没有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刘禅,或许在很多人眼中,他真的就是一个笑话,人很傻,扶不起来的阿斗,但也有人说,他这是大智若愚,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果真的太聪明的话,哪里会有后来寿终正寝的结局?当年刘禅投降,蜀国灭亡之后,刘禅被俘虏到了魏国,作为曾经的一国之君,等待刘禅的很有可能就是司马昭的刀。然而,刘禅却写了三个字,就是这三个字,

  • 朱元璋和马皇后感情怎么样?明太祖竟然是个妻管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皇帝和皇后之间,感情好的,恐怕在历史上还是少数了,因为皇家更多的是政治联姻,追求权力,个人感情从来都不是第一位的,不过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前,他就和自己的妻子感情很好,即便是当了皇帝也依然是如此。究竟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感情有多好?看看明太祖竟然是个妻管严就知道了。朱元璋是明

  • 李林甫不学无术,为什么还能当宰相19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李林甫虽然在唐朝时期,当了19年的宰相,但其实此人并不是什么才高八斗的人,相反,他却是一个精于权谋,善于揣度人心的人。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身边聚集的也都是一些能臣,然而大概是看到唐朝越来越繁盛,所以心里就飘飘然,耽于享乐,这时候身边也都是一些没什么本事,只会阿谀奉承的小人,李林甫就是其中之一。李林

  • 朱棣抢了朱允炆的皇位,为什么还抚养他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众所周知,朱棣的皇位,可以说是从朱允炆手里抢过来的,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只是朱允炆削藩太过心急,导致朱棣起兵,夺走了皇位,而朱允炆也下落不明。但是,朱允炆虽然失踪,朱允炆的儿子却落在了朱棣的手里,可是朱棣为何没有选择杀掉他斩草除根,反而还要将他抚养长大?朱棣到底是什么目的?自古以后天家父子无亲

  • 褚遂良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为什么武则天临死还要为他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褚遂良是大唐名臣,李治还在世还是皇帝的时候,褚遂良是坚决反对将武则天立为皇后的,死谏以表明自己的决心,可以说,褚遂良简直就是武则天掌权道路上的一颗大钉子。然而即便是如此,在武则天人生快要走到尽头的弥留之际,她却还在惦记着,要为褚遂良平反。难道这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吗?神龙元年,武则天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 曹操欣赏蔡文姬为什么没娶她?真相令人尴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提到蔡文姬,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他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也是当时十分出名的女文学家。曹操就很欣赏蔡文姬的才华,当年蔡文姬被匈奴拐走,曹操一统北方后不惜花费重金将蔡文姬赎回。曹操对蔡文姬应该存在不一般的感情,不然也不会做到如此地步,但曹操并没有选择娶蔡文姬,而是将她嫁给董祀。曹操一向爱美人、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