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抢了朱允炆的皇位,为什么还抚养他的儿子?

朱棣抢了朱允炆的皇位,为什么还抚养他的儿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67 更新时间:2024/2/17 1:12:06

众所周知,朱棣的皇位,可以说是从朱允炆手里抢过来的,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只是朱允炆削藩太过心急,导致朱棣起兵,夺走了皇位,而朱允炆也下落不明。但是,朱允炆虽然失踪,朱允炆的儿子却落在了朱棣的手里,可是朱棣为何没有选择杀掉他斩草除根,反而还要将他抚养长大?朱棣到底是什么目的?

自古以后天家父子无亲情,猜忌阴谋是他们之间发生最多的事情,皇位面前绝没有兄弟、叔侄之情。

明朝朱棣为杜绝隐患,一登基便开始了疯狂的“斩草除根”行动,但耐人寻味的是“斩草”却故意留了“根”。

据记载朱标出生于1355年,1392年病死,是朱元璋的长子,虽然《明史》上说母亲为马皇后,但根据明人的记载,显然情况并非如此,这里不过多介绍。1371年已是皇太子的朱标娶常遇春之女为正妃,续娶吕氏为侧妃。朱标一生有5子,除长子朱雄英早年夭折外,其他4子成了“靖难”后朱棣“斩草”行动的目标。

朱允熥是朱标的第3子。1395年朱允熥迎娶兵马指挥赵思礼之女为妃;建文帝即位后,朱允熥被封为吴王,但并未到封地杭州就任。1402年6月朱棣攻占南京后,将朱允熥由吴王(亲王)贬为广泽王,封国改在当时比较荒凉的漳州。

没过多久厄运再次降临,当年9月朱允熥被召到南京,以“弗知省躬,自生疑怼”(不知道反省,还心生怨恨)为罪名,将他削去王位,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之内,称为“吴庶人”。

即使囚禁起来,但朱棣对他依然不放心。1417年,蜀王的儿子崇阳王朱悦燇逃到长沙,谷王朱橞趁机准备利用朱悦燇,打着“建文君”的旗号意图谋反,但被蜀王告发。朱棣吸取教训,怕以后有人扶持朱允熥起事造反,于是不久后朱允熥暴死。

朱允熞是朱标第4子。建文帝即位后被封衡王,同样未到封地就任。他的之后命运与朱允熥相似。朱棣进入南京后,先被降为怀恩王,居于建昌;9月与兄长一道被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此后就没有任何记载,但死于朱允熥之前。

如果说成年的朱允熥、朱允熞兄弟对朱棣还具有威胁,那么未成年的朱允熙就太悲惨了。朱允熙是朱标最小的儿子。建文帝即位后,封他为徐王;随着朱棣攻入南京,两个长兄被废为庶人终身禁锢,朱棣似乎想为大哥朱标留下一脉,于是降封朱允熙为瓯宁王,随母亲吕后居于懿文太子(朱标)陵园,以奉香火。

1406年2月朱允熙的府邸中莫名其妙的发生了一场特大火灾,朱允熙在逃跑时跌倒在地,与母亲吕后一起葬身熊熊火海。据文献记载“四年二月邸中忽火起,惊仆地,卒年十六”。

作为建文帝的兄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三人也只能算是“草”,建文帝一脉才是应该翦除的“根”。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朱棣也派人明察暗访几十年,说法很多,关于这里不做过多说明,主要说说他的后代。

根据清朝官方修的《明史》记载,建文帝有两个儿子;但这并不准确,因为明人有不同的记载。先看已知的两个。长子朱文奎,1396年出生,建文帝即位后册立为皇太子,1402年靖难大军入京,时年7岁的朱文奎与父亲建文帝一起“莫知所终”。

另一个名叫朱文圭,朱棣占领南京时,年方两岁,此后也被禁锢与凤阳的广安宫中,号为“建庶人”。这一囚禁,人们似乎就忘记了它的存在。直到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夺门”复辟后,同样饱尝禁锢之苦的朱祁镇动了恻隐之心,下令将已经囚禁了五十多年的“建庶人”释放。

自孩提时朱文圭便被囚禁,从来没有与外界接触,甚至“不识牛马”;也许不适应这种“新生活”,不久后朱文圭便病死。

其实除了上面这两个外,建文帝至少还有一个儿子,他的排行应该介于前两者之间。据明朝万历年间的状元,有“焦太史”之称的大文人焦竑记载,建文帝纵火后,宫内一片狼藉,明成祖朱棣进入南京皇宫巡视时,有一个小孩突然跪在他的面前,牵着他的衣服哭泣着说道:“孩儿饿矣,饥杀孩儿矣!”

此时朱棣心情应该是十分复杂的,这位历经腥风血雨、杀人不眨眼的燕王竟然也流下了眼泪,说道:“汝生帝王家,有饿死理?”,随即命人善加照看。其实孩子的话是老宫人教的,但天真无邪的孩子却最终打动了老练狡猾的朱棣。

当然也有人说这个“牵衣者”就是朱文圭,但显然不太符合,因为朱文圭是1401年出生,到1402年朱棣进京时,可能都不满周岁,还处于呀呀学语的阶段,又怎么能在朱棣面前演戏呢?

此后这个“牵衣者”就被朱棣秘养于宫中,以至于后人已经不知道这是建文帝的第几个儿子,以及他后来的事迹。那为何朱棣会斩草不而除“根”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朱棣读书不多,但这个道理恐怕还是懂的。为了权力,同室操戈,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作为一个成功的篡逆者朱棣自然要将篡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至最低,所以只是将朱标诸子、建文帝诸子囚禁,之后才一一除掉。退一步讲,即使建文帝成功,恐怕也不会杀掉朱棣的。

其实朱棣将这个天真无邪的“牵衣者”秘养起来,正是为了保全这个侄孙。一方面让这个孩子忘掉一切,做个普通人;另一方面他也不会对自己子孙后代的政权构成任何威胁。或许天家并不是没有亲情,而是被权利蒙蔽了双眼,然而当登上那至高之位时,体会到孤家寡人的滋味,便开始怀念当年的亲人,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朱棣动了恻隐之心。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褚遂良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为什么武则天临死还要为他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褚遂良是大唐名臣,李治还在世还是皇帝的时候,褚遂良是坚决反对将武则天立为皇后的,死谏以表明自己的决心,可以说,褚遂良简直就是武则天掌权道路上的一颗大钉子。然而即便是如此,在武则天人生快要走到尽头的弥留之际,她却还在惦记着,要为褚遂良平反。难道这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吗?神龙元年,武则天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 曹操欣赏蔡文姬为什么没娶她?真相令人尴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提到蔡文姬,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他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也是当时十分出名的女文学家。曹操就很欣赏蔡文姬的才华,当年蔡文姬被匈奴拐走,曹操一统北方后不惜花费重金将蔡文姬赎回。曹操对蔡文姬应该存在不一般的感情,不然也不会做到如此地步,但曹操并没有选择娶蔡文姬,而是将她嫁给董祀。曹操一向爱美人、爱人

  • 曹操为什么硬要封赏田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统一了北方,让北方不在陷入战乱之中,也奠定了后来的魏国的基础,使得魏国成为三国当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个国家。而在这个过程中,田畴帮助曹操非常多,后来曹操封赏,当然要重赏田畴,可是田畴却为什么一直拒绝?既然田畴拒绝了,那曹操又为什么硬是要对他封赏?这两人之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曹操一生爱才重才,对人才

  • 陈文帝托孤却遭到弟弟背叛,儿子刚继位就被废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皇帝选择托孤大臣其实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选错托孤之人可能会有江山不保的风险。在南北朝时期,陈文帝陈蒨是陈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为一共7年时间,陈文帝死后他的儿子陈伯宗继位,他的弟弟陈顼为托孤大臣。但陈伯宗仅仅当了两年皇帝便被陈顼废黜,此后陈顼自立为帝并且改年号为“太建”。有

  • 李自成提出的停战条件,崇祯为何宁死也不答应?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末年,崇祯面临着内忧外患,打仗对于这时候的明朝来说,真的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已经打不起了,各种因素堆积在一起,导致崇祯也是有心无力。然而面对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他向崇祯提出了三个免战的协议,但是崇祯却坚决拒绝了,宁肯最终自己吊死,明朝灭亡,也不愿意答应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条件呢?崇祯十七年(164

  • 管仲为什么是妓院的祖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管仲,那可是连孔子都十分敬仰的人,若非有管仲,恐怕后世就难以有汉人继续延续了,管仲可以称得上是大功臣了。不过,在管仲的众多身份当中,却有一个让人不解,那就是他被后世的妓院奉为祖师爷,这是什么情况?为什么管仲会和妓院有这样的联系,管仲究竟做过些什么,历史上第一个妓院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国古代时候就出

  • 齐国是如何崛起的?周王室衰落给了齐国振兴的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齐国是由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之一,首位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姜子牙。齐国从西周后期直到春秋战国一直保持着强国姿态,春秋四霸和战国七雄齐国都位列其中。不过齐国早年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那齐国究竟是如何崛起的呢?齐国原本内乱不止,处在被分裂的边缘,但周王室的权利每况愈下,反而给了齐国一个发展的机会。加上齐国当时

  • 纪晓岚和乾隆皇帝关系如何?真像影视剧里那么好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纪晓岚是清朝官员、文学家,可能多数人认识纪晓岚都是通过《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不过纪晓岚的影视形象和历史真实的纪晓岚是一样的吗?其实还是差挺多的。纪晓岚和乾隆皇帝的关系也没那么要好,和珅更是纪晓岚的上司,两人的交集并不多。可能纪晓岚的长处还是在文学方面,他曾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但在官场上纪

  • 秦始皇的棺椁什么样?是什么材质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秦始皇陵有着太多的秘密,但是以现在的科技手段,还是没有办法打开的,很多人推测,在秦始皇陵里面,很有可能会有很多现如今已经失传的古籍,秦始皇将它们作为陪葬品,与自己一起长眠地下。也有很多人对秦始皇的棺材很感兴趣,不知道他的棺椁到底是什么材质的?过了两千多年,还是否能保存完整呢?从政治角度讲,用什么样的

  • 秋审什么意思?清朝为什么会有秋审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秋审是一种代复审死刑案件的制度,从明朝沿袭而来,因为是在每年的秋天进行复审,因为被称为秋审。明朝采用的是朝审制度,到了清朝以后,除了朝审又发展出了一条秋审,其目的是把各省上报的囚犯和刑部复审的囚犯以作区别。当然这样做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我们看古装剧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叫“秋后问斩&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