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何评价蒋琬费祎姜维?谁才是诸葛亮最好的继承者?

如何评价蒋琬费祎姜维?谁才是诸葛亮最好的继承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859 更新时间:2024/1/23 13:40:26

谁才是诸葛亮真正的,最好的继承人?诸葛亮北伐之后,虽然看起来是姜维一直在接替他的北伐工作,但这并不代表姜维就是诸葛亮最合适的最好的接班人。除了姜维之外,还有蒋琬、费祎二人,他们对于蜀汉来说也一样是很重要的。那么在这三个人当中,究竟谁才是最合适的,最好的接班人呢?

公元234年之前的蒋琬

蒋琬的名字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24次,与诸葛亮的1747次完全不成比例,与姜维的302次也相差12.5倍之多。《三国演义》成书于汉人大起义的元末明初,当时饱受异族压迫的人们普遍崇尚英武不凡的强人。蒋琬由于不对罗贯中先生的胃口,本该属于他的戏份被砍得砍、挪的挪,以至于这位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在人们的心中混到了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地步。其实蒋琬之德当与司马朗诸葛瑾并驾齐驱,是汉末三国为数不多的忠厚长者。

蒋琬(?—246年),字公琰。荆州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二十岁左右就因为颜值爆表、才华出众而走红。

赤壁之战后的公元209年,刘备攻占了荆州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蒋琬前去求职,通过面试进入了左将军刘备的幕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基层公务员——州书佐。

公元211年,刘备入川,蒋琬随军。

公元214年,益州牧刘璋向刘备投降。蒋琬终于从非领导职务提拔为领导职务——广都县县长(今成都市双流县)。根据秦汉官制,人口超过一万户的大县领导称县令,不足一万户的小县领导称县长。

汉末三国,有名士头衔儿的人物只要肯出来工作,一般保底价就是个县令。蒋琬年少成名,又苦巴巴地熬了五年资历,居然还混得这么挫。自暴自弃之下,他开始借酒浇愁。果然因为上班时间酗酒被视察工作的刘备抓了现行。与《三国演义》给人们的印象相反,正史中其实是“曹操常哭,刘备常怒”,这一次刘备当然要大发脾气,准备对蒋琬严加惩处。按说这事儿就该以“广都县长工作时间饮酒被严肃处理”而告终。然而,奇迹出现了,诸葛亮劝刘备说:“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可不是治理方圆百里小县城的人物,他一心扑在人民的安居乐业上,不做表面功夫,还请领导对他刷新认识”。刘备既需要维护程序正义,又要给诸葛亮面子,于是对蒋琬不打不骂、也没贴上永不叙用的标签,只把他免职了事。很快,诸葛亮就安排蒋琬起复并升任县令。

蒋琬上班时间喝酒的往事在《三国演义》中被挪到了庞统的身上,使得蒋琬的形象更加单薄。这事儿要是真发生在相貌奇丑的庞统身上,也还说得过去,蒋琬是出了名的颜值爆表又是一代才子,居然这么不招刘备待见,着实令人纳闷儿。

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蒋琬调入中央出任尚书郎(后备干部)。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府治事,选拔自己的属官,提拔蒋琬出任东曹掾(诸葛亮办公室人事处处长),没多久又要提拔他,蒋琬感到不好意思,坚决辞让。诸葛亮更坚决,非要提拔他担任参军。《出师表》中“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里的“参军”指的便是蒋琬。

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留长史(相府秘书长)张裔与蒋琬留下来主持丞相府的日常工作。

公元230年,张裔去世,蒋琬不仅接替了长史的职务,还加封为抚军将军。

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有蒋琬在后方默默地提供后勤保障的身影。诸葛亮常公开说:“蒋琬啊,又忠诚又有节操,是个能和我一起辅佐皇上的人啊”。还秘密地上书刘禅说:”我要是不在了,国家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显然,蒋琬是诸葛武侯精心保护的心腹、一手提拔的嫡系。而刘备对蒋琬……实在是很薄。诸葛亮去世以后,作为接班人的蒋琬能否得到刘禅的信任?能否得到同事、下属的认可?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马谡呢?

公元234年之前的费祎(音通一)

费祎(?-253年),字文伟,荆州江夏郡鄳县(今河南罗山县)人。年幼丧父,依靠堂叔费伯仁度日。费伯仁与益州牧刘璋是姑表兄弟,刘璋派人接他,费伯仁就带着费祎一起去蜀地求学,本想着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想到刚到益州,刘璋这个益州牧就被刘备顶替了。指望不上关系的费祎只好自己努力,凭借学问与掌中中郎将(内务总管)董和之子董允齐名,混成了铁哥们儿。

有一次,费祎和董允一起参加一位高干子弟的葬礼。董允求老爸派一辆车,而董老先生只派了一辆寒酸的小车给他们。到了办丧事的地方,诸葛亮等领导同志都在,停车场上停的车辆都很气派,董允感到丢人现眼,而费祎完全没有当回事儿。董和从司机那里打听了以后说:”儿子啊,我一直想知道你和费祎两人谁的境界比较高,今天我算是弄明白了。”按说比较穷困的费祎更容易感到不自在才是,毕竟他家连辆破车都没有,通过这事儿能看出费祎的心理素质确实相当过硬。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立刘禅为太子,费祎和董允一起出任太子的属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费祎和董允又一起出任黄门侍郎(皇帝侍从)。

《出师表》中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那位因为车不好而感到丢人现眼的官二代董允后来也成了蜀汉的重要人物。他子承父业并更上一次楼,掌管禁军、监督皇帝。董允任内,刘禅的嫔妃规模被严格控制在十二人以内,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也被压制得老老实实。人们将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为“蜀汉四相”。

顺便提一下郭攸之,虽然诸葛亮对他评价很高,排名还在费祎、董允之前,但他除了很有学问,担任刘禅的家庭教师以外,在政治、军事上都没有什么主见,某些不厚道的人干脆说他是领导班子里面凑数的。

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还朝,文武百官数十里相迎。这些官员中的大部分都比费祎年龄大、职位高,诸葛亮却唯独让费祎上他的车,与他谈笑风生。从此众人无不对费祎刮目相看。很快,费祎被任命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

孙权设宴招待,先告诉群臣:“一会儿费祎来了,你们就埋头吃喝,不用搭理他。”等到费祎上殿,孙权放下筷子表示欢迎欢迎,大臣们遵照命令头也不抬只顾着甩腮帮子。费祎也是真不客气,他一边吃大饼一边嘲弄道:“天上飞来一只凤凰,麒麟都放下了食物,那些驴啊、骡子啊却就知道吃。”

孙权毕生挚友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东吴口才帝诸葛恪当即回击道:“我们呢,种了梧桐树,是为了有凤来翔。现在来了只家雀儿,也好意思说是来翔?我们干嘛不用弹弓射它,让它哪儿来哪儿去!”费祎一听,放下大饼,要纸笔作了一篇以麦子为主题的赋(由大饼想到麦子,主要是想转换一下话题),诸葛恪又针锋相对要作一篇关于磨盘(磨麦子)的赋,写完两人感到情投意合,不禁互相吹捧起来。

其实费祎的口才并不在诸葛恪之下,他显然是顾忌诸葛恪既是孙权的宠臣又是诸葛亮侄子的身份而故意让着他。由于费祎言辞得当,既不给蜀国丢脸又善于恭维孙权和诸葛恪,孙权表示非常欣赏,夸他能当大官儿,又送他宝刀又舍不得他走。费祎回国后,升任侍中。

公元227年,诸葛亮任命费祎为相府参军,常派他出使吴国。对蒋琬,诸葛亮重点培养他的行政水平,对费祎则是重点培养他的外交才能。

公元230年,费祎出任中护军,不久又转任司马。当时诸葛亮的首席行政助理杨仪和首席军事助理魏延水火不容,一见面就吵,有时魏延甚至动刀子比划。和此二人关系都很好的只有费祎一人,费祎就每次开会都坐在他们中间,把他们隔开、劝架、开导。

费祎是一个很会做人的人,对领导,他既是刘禅的班底又是诸葛亮培养的干部,对同事,无论是蒋琬、董允还是魏延、杨仪他都能吃得开。对外,孙权瞅他顺眼,诸葛恪和他情投意合。

费祎的这种特质将在后诸葛时代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公元234年之前的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人。

姜维的父亲姜冏是魏国的一个小官,为了掩护领导而战死。因此姜维被魏国授予了中郎这样一个小小的官职。工作中,他负责参谋天水郡的军事,生活上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思想上,喜欢研读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

公元228年,姜维和几个同事跟随天水郡太守出差检查工作,赶上蜀汉大军突然来袭。由于对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毫无防备,几个郡县望风而降。太守觉得姜维这些人也靠不住,连夜逃走到了上邽郡。姜维这几个人追到上邽,城门已经关闭不让他们进去。折返回冀县,冀县也不给开门。什么都没做就被魏国抛弃了的姜维等人只好去投奔诸葛亮。恰逢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带着一千多户人口及姜维等人回蜀地。由于姜维出身于天水大姓、熟悉凉州地理、又有文化又懂军事,据说还有羌族血统,与魏蜀两国都竭力争取的羌族势力有天然的联系,最重要的是他研读儒家经典,向往蜀国所代表的汉室正统。估计诸葛亮跟他谈了一通革命理想,姜维当即就热血沸腾燃烧起来,表示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公元229年,诸葛亮任命27岁的姜维作仓曹掾(诸葛亮办公室军粮处处长)、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刚来就封侯,这待遇堪比曹操对关羽啊!),不久又升任中监军、征西将军(实职)。

当失散的母亲来信要他回家时,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不能为了一亩地而放弃一百顷地,不能为了回家而放弃远大的志向)”这件事经常被用来指责姜维不孝,但在世人普遍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三国时代,姜维的选择,可以说是卓尔不群、极为难得。

诸葛亮在给蒋琬的信中夸奖姜维工作认真勤勉、考虑事情精细周密,当年的头号种子选手马良都比不上他,是凉州一等一的人才,应该先让他统领五六千士兵练练手。由于他忠于汉室、有胆有识、晓畅军事、我要把毕生的兵法都传授于他。

到诸葛亮去世时,姜维跳槽到蜀国还不到六年。作为降将他本就没有什么根基,跟随诸葛亮的时间又太短,没来得及建立什么功勋。尽管深得武侯欣赏和信任,但显然不具备做接班人的资格。诸葛亮将兵法传授与姜维,是希望姜维作为蒋琬、费祎的军事助手,弥补此二人在军事上的短板。而在写给蒋琬的信中把姜维海夸一通,应该是希望由蒋琬来保护他、培养他、重用他。所以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刘禅派人询问接班人的问题时,诸葛亮说我不在了蒋琬可以接班,蒋琬之后费祎可以接班,对于费祎之后谁接班的问题,诸葛亮沉默不语。因为这时由他亲自提名姜维是不合适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甘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甘肃名字由来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甘肃在古代被称为“雍凉之地”,因为甘肃大部分都属雍州、凉州境内。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置了三十六郡,其中甘肃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又设置了武威郡和酒泉郡,用来管理甘肃的西北部。到了北宋年间,西夏占领河西时设置了甘肃军司,这是“甘肃”之名

  • 北宋和南宋谁军事更强?北宋军事发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总给人一种军事很弱的感觉,其实宋朝也是为了避免像唐朝那样爆发各种叛乱,所以在军事上的管理十分敏感,导致重文轻武,等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限制住了。如果比较北宋和南宋的军事力量,肯定还是北宋更加强大一些,其实了解北宋的军事发展后,会发现宋朝初期的战斗力一点都不弱,甚至比辽国还要更强一些。下面就为大家介绍

  • 甘宁为何在东吴得不到重用?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甘宁也可以算是一员猛将了,甘宁的能力可以说也是非常强的,而且甘宁前来投降孙权的时候,孙权也是非常高兴,对他的重视程度非常高,然而在此之后,甘宁却一直都没怎么得到过重用。这应该与甘宁的能力无关,毕竟他的实力是很强的,这是公认的,可是为何却总是得不到重用?难道与甘宁做人有什么关系吗?甘宁,字兴霸,是汉末

  • 窦太后为什么喜欢梁王?窦太后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窦太后是汉文帝皇后,汉景帝母亲。窦太后有两个儿子,汉景帝刘启和梁王刘武,虽然刘启是长子,但窦太后更加宠爱刘武一些。赏赐给刘武的财物就不计其数,有窦太后当靠山,梁王开始大兴土木,出行的规矩堪比天子。其实窦太后希望汉景帝将来把皇位传给梁王,他自己在酒后也曾提起此事,但汉法有规定,天子之位只能传给长子、长

  • 孟子为什么遭受宫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一说起古代遭遇过宫刑的文人,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司马迁,司马迁因为李陵的事情,被汉武帝下令实施宫刑,但是却依旧完成了《史记》巨著,这种精神的确是非常人所能及,但其实,历史上第一个遭受宫刑的并非是司马迁,而是一个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人,那就是孟子。孟子为何会遭遇这样的惩罚呢?中国夏商时制定的&ldq

  • 曹操没称帝为何是汉贼?曹操算不算汉室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在演义中就是一个汉贼形象,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从丞相一路晋升魏王,离称帝仅一步之遥。不过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那这究竟还算不算“汉贼”呢?实际上东汉末年,汉室政权衰落已经无法挽回,曹操虽然做过不少残暴事,但对汉献帝还是比较克制的,不然汉献帝的皇位早就不保了。有人分析说曹操不仅

  • 高阳公主与和尚私通竟然让房遗爱放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高阳公主身为李世民非常宠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房玄龄之子房遗爱,但是后来却看上了玄奘的高徒辩机和尚,而且两人私通,最终东窗事发,辩机和尚被判了腰斩,原本或许可以成为一代高僧,却落得了这样一个下场。不过驸马的行为就更奇怪了,他不仅知道自己的妻子与别人私通,竟然还帮他们放风,这究竟怎么回事?高阳公主,李世

  • 赵氏孤儿的历史原型是谁?赵武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赵氏孤儿的故事,前些年一部电影也讲述了,而元朝时期也有一部元杂剧叫做《赵氏孤儿》,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政治家赵武的故事,整个故事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也多亏了有人宁愿牺牲掉自己的亲儿子,也要保住赵武,这才有了他后来的故事。不过,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真实的赵武的命运又是怎样的?《赵氏孤儿大

  • 宋仁宗为什么被包拯吐口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吐口水这种行为,其实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如果不是有特殊的规定,这种行为都是很不合适也非常不礼貌的,尤其是在古代,一个臣子面对皇帝的时候,如果吐了口水,恐怕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吧。但是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敢对着皇帝吐口水,而且皇帝还一点也不生气,这就是包拯和宋仁宗。宋仁宗是北宋帝国最高领导人

  • 隋朝大兴城是现在什么地方?隋文帝为什么要建大兴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隋文帝登基后的第二年,他以长安城“凋残日久”为由,下令要在东南龙首山建立一座新的都城,也就是大兴城。此后大兴城就成了隋唐两朝的都城,也被称为是唐朝长安城。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原本打算继续沿用汉长安城,但因为汉长安城已经相当破败,水污染严重,环境十分恶劣,所以隋炀帝就决定在长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