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叫魂案是什么?为什么会波及上万人?

清朝叫魂案是什么?为什么会波及上万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407 更新时间:2024/2/5 5:43:11

古人相信人是有魂魄的,就算是死了之后,也是肉身的毁灭,但是魂魄依旧存在,很多神魔仙侠剧中都有这种设定。这当然是不存在的,只是古人对于人死之后的一种想象。而与此相关的有一些巫术,被认为可以接触到人的魂魄,而在清朝时期出的一起“叫魂案”,竟然牵扯了上万人,更是惊动了乾隆,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案子?

1768年,乾隆33年,江南地区的一起寻常巫术,引得朝野动荡,天子震怒,最后以上万人被斩首方才终结。

01无辜的石匠

且说乾隆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68年正月。浙江省德清县需要修缮一座石桥,当地一位吴石匠因为技艺精湛被推举为项目负责人。就在吴石匠准备好材料开工时,他的同乡沈士良却找上门来。

沈士良是富商出身,家中资产颇丰,按常理来说他与吴石匠本无交情,此时他贸然前来却是为何?就在吴石匠疑虑时,沈士良从怀中掏出一锭银子,神秘的道出了他此行的目的。

原来这沈士良家产虽丰却无儿女可以继承,只得将家产赠予两个侄儿,以此要求侄儿为他养老送终。如今侄儿们似有反悔,沈士良决定惩治他们,便将写有侄子名字的纸条交给吴石匠。

当时江南一带流传着一种说法:石匠将写有名字的纸条压在石头下敲打,纸条上的人非死即残。沈士良对此深信不疑,他请求吴石匠修桥时将纸条随着打底的木桩插入水底,再用大锤猛敲猛打,以达到诅咒两个侄子的目的。

吴石匠是位淳朴的手艺人,对这类邪术从来不屑一顾。在他看来这沈士良也是丧尽天良之人,侄子不奉养自己找官府理论就是,怎能想出这种下三滥的招数?于是断然拒绝。

怎奈那沈士良依然纠缠不休。为了免招是非,吴石匠便将他送至县衙,一番审理下来县官认为不过是邻里纠纷,将沈士良打了二十大板了结。然而,麻烦接踵而至。随着此案添油加醋的的传播,以讹传讹,越来越多的人都相信传闻中夺人魂魄的巫术,是真实存在的。

02疯狂的谣言

两个月后,德清县的另一桩案子,令局势更加恶化。一个从德清县乞讨到杭州的乞丐,因为形迹可疑被当地人扭送至官府。一番严刑拷打之后,这乞丐谎称他能用符咒夺走孩子魂魄。

这样的言辞,在官方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直接无视。所以也没有张贴告示来辟谣。但现场旁听的群众却慌了神,纷纷奔走呼告。眼见事情闹大,官府这才想起亡羊补牢:各地州县,开始张贴布告。

或许是尸位素餐太久的缘故,官府拟定的布告不仅没有遏制谣言,反倒起了火上浇油的功效。眼见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为了政绩,官员上下统一口径,集体隐瞒不报,以致于错过了辟谣的最后时机。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策划下,这起普通的案子,很快扰乱了大清帝国的半壁江山。

6月,山东读书人韩沛显招供,曾经接连剪人发辫;7月,山东一个蔡姓乞丐招供,有人教他用迷药迷晕路人,剪人发辫;8月,景州一名72岁的张婆婆招供,曾两次剪去侍女的衣角。而这些人的目的,无非都是想图谋不轨…

最好笑的是,就连陕西一位叫郭兴利的学童,因为贪看街头戏法误了学业,对其母谎称被人剪了发辫,失了魂魄…

03天子震怒

纸里终究包不住火,这阵风波很快蔓延到了京城。盛怒之下,乾隆不禁痛斥朝臣:“大清帝国历经康雍乾三世的励精图治,天下太平海晏河清,焉能被这等荒诞之言搅得不得安宁?”

乾隆之所以震怒除了眼前的乱局,他内心里还有另一层隐忧:自古以来,宫廷内斗纷争手段频出,使用巫蛊也并非稀奇之事。且不说西汉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就连乾隆的爷爷康熙晚年时期,还出现了大阿哥以巫术诅咒太子的丑闻。如果任由这阵风波蔓延,偌大的皇宫内哪有安宁可言?

于是,乾隆命军机处组成调查组,严查。只是乾隆明显低估了吏治。事情闹到这个地步起因原是浙江官吏们的知情不报。如今看到皇上下旨了,各地官员都纷纷邀功乱办。随着涉案人员的增多,不少地方官员也难逃干系。

牵涉的人数越多,调查组只得联名上奏说明缘由,恳请停止调查,以免造成批量的冤假错案。此时距最初吴石匠案发也已经过了一年,心力交瘁的乾隆只得接受了这个奏请。即便如此,这阵风波最后也波及了全国十二个省份,因此案丢掉性命者达一万多人。

04盛世危机

如此荒谬的谣言,为什么会在鼎盛时的大清朝掀起轩然大波?

其一

大多数百姓目不识丁缺乏辨识力,很容易被人蛊惑。

其二

早在顺治年间,朝廷就设立了朱批密折制度,即地方官员通过密折单独向皇上报告要事,这一制度的使用在雍正朝达到顶峰,然而随着乾隆朝各地官员长期安享太平生活,使得这项制度形同虚设。从案发当初,江南一带的官员便串通一气,没有一份关于此案的密折送往朝廷,直到局面不可收拾。

其三

当年摄政王多尔衮采取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政策的后遗症,即使到了乾隆年间,也一直没有被平息。于是给了某些人借题发挥的机会,这也成为这桩事件发展壮大的诱因。

谣言被平息后的几十年,乾隆皇帝又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帝国雄狮逐渐昏沉,而在大洋彼岸正有无数双深邃的蓝眼睛,觊觎着这片富饶的土地…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乾隆3年太上皇的生活是如何度过的?防嘉庆,纳晋妃,坑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的历史上,一共出现了有400多为皇帝,而清朝的乾隆皇帝是其中最长寿的一位。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天下还算是比较太平的,百姓的生活也是非常富裕的,所以乾隆就开始自恋起来,觉着这些都是自己的功劳,并且自称在自己是一位“十全老人”,而且还吐槽朝堂上没有一个“能臣&rd

  • 明代宗朱祁钰的母亲是谁?她为什么会获罪?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明代宗朱祁钰的母亲是吴贤妃,而吴贤妃一生经历坎坷,是位薄命女子。吴贤妃原本是罪臣女眷,后来遇见明宣宗正好被看上,因此当上了朱瞻基的妃妾。此后生活逐渐有了好转,自己的儿子还当上了皇帝。但朱祁钰在位七年后,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朱祁钰则是被软禁起来。而他的母亲吴贤妃晚年也过得十分凄苦,下面就为大家介

  • 武则天为什么执意迁都洛阳?原来是怕这两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迁都的事情不在少数,而迁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情,最开始是为了生存,后来就会加上各种其他的原因。历史上武则天也曾经迁都,从长安迁到洛阳,而武则天这样做也有很多原因,除了从国家方面之外,还有她自己的原因,她是为了躲避一些东西。武则天权势滔天,她还会害怕什么呢?一个王朝的首都,是一个王

  • 李渊22个儿子,为什么只有三个人争夺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皇帝子女众多,这是很常见的事情,像是秦始皇就有二十几个儿子,只可惜最终都被胡亥杀死了,曹操也有二十多个儿子,虽然他不是皇帝,但是死后也被追封了。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同样也是有二十多个儿子,只是历史上不管怎么看,都只有三个人在争夺皇位,那其他的儿子干什么去了?都对皇位不感兴趣吗?“玄

  • 为什么汉献帝皇后伏寿被曹操幽闭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皇后,像伏寿这样惨死的,恐怕还找不出几个人了。伏寿虽然贵为皇后,但却是汉献帝的皇后,汉献帝本身连自己都保不住,更不要说别人了,即便是自己的皇后他也无能为力。伏寿最终是被曹操罚幽闭之刑,现在所说的幽闭和古代是完全不一样的,古代的幽闭是一种刑罚,究竟有多残忍,会将伏寿折磨致死呢?曹丞相好色之名和

  • 唐朝第一大清官是谁?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贪官,相信很多朋友的大脑中第一反应就是和珅了,作为千古第一贪,和珅的日子过的可是非常滋润的。当然在我们的历史上有贪官,那么肯定就有清官。和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大贪官,但是大家有没有相关我国历史上第一大清官?据说这位清官太过于的清廉,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神专门传密旨叫他贪一点。那

  • 赵光义为什么要杀死花蕊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赵光义对花蕊夫人,可以算是一见倾心,只不过赵光义是一个好色之徒,花蕊夫人那样的美人自然会让他垂涎三尺。不过,花蕊夫人当时是哥哥赵匡胤的宠妃,然而,赵光义后来却为什么要当着赵匡胤的面,用箭射死花蕊夫人?面对自己的宠妃被杀死,赵匡胤又是什么反应,是什么态度?为何还要为赵光义叫好?大美女花蕊夫人被俘后为什

  • 乾隆给英国国王的圣旨写了什么,为什么让人好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知道,在清朝时期,因为闭关锁国的原因,导致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世界的先进文明,然而在他们遇到其他国家的人的时候,清政府的统治者还是自诩天朝上国,对其他国家的人展现出来的还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不可一世的态度,闹出了很多的笑话。而乾隆就曾经给英国国王写了一道圣旨,上面的内容更是让人觉得好笑。圣旨是中国

  • 慈禧为什么爱穿花盆鞋?是为了掩饰一个缺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花盆鞋,是清朝时期宫廷女子们常穿的一种鞋子,虽然说功效大致相当于现代的高跟鞋,但是穿起来和高跟鞋还是相差甚远,如果平衡能力不好的话,穿花盆鞋会比穿高跟鞋更加不舒服。不过在当时,花盆鞋还算是非常流行的,慈禧就很喜欢这种鞋子。不过,慈禧穿花盆鞋,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一个缺点。花

  • 朱元璋和蒲姓有什么恩怨?朱元璋为何要限制蒲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据说朱元璋称帝以后,曾下令限制蒲姓人当官,似乎朱元璋对蒲姓人士有着别样的偏见,他们之间到底有何恩怨呢?最后蒲氏更是被逼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因此纷纷改姓,这才逃过一劫。这一切都要从一位名叫蒲寿庚的人说起,蒲寿庚是南宋末年人士,曾是泉州一带的风云人物,拥有庞大的财力,还有一支私人部队。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