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宰相李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后人如何评价李绅?

唐代宰相李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后人如何评价李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554 更新时间:2024/2/20 9:15:01

李绅是唐朝宰相,诗人,他的作品《悯农》相信大家都会背诵。李绅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参加科举中进士,招官翰林学士,开了仕途之路。有一次李绅走访亲友,来到观稼台,当他遥望远方时,看到田野里正在劳作的农夫,内心潮涌澎湃,便随口作出了《悯农》这首诗。李绅和白居易元稹等人都是好友,不过后人对于李绅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李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天下文章一大抄,网上的文章,大多一传十,十传百,然后“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对谣言。久而久之,不仅野史成了真料,毫无根据的网文,也会成为大众认可的“实锤”。

比如,对“悯农诗人”李绅的认识。

李绅以《古风诗二首》闻名小学语文课本,也就是说,在我们刚刚接触外界人事、培养价值观之际,李绅就参与渗透进我们的三观了。而无论是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都让笃定,李绅如果入仕,必定会是个清廉公正的好官啊。

然而,有人不知道从哪儿扒出一则“史料”,说李绅不仅生活“豪奢”,而且草菅人命,并直接盖棺定论他是个地道的“奸人”。这可太让人大跌眼镜了,而颠覆性的言论总是能以光速传播,于是李绅在当今互联网上的名声也由此一锤定音——“你以为李绅是个心怀百姓的好人?他其实是个生活腐败的大贪官!”

事实真是如此吗?想不到,今天竟然要针对乱传的网文走一波翻案风。

关于李绅的腐败,第一则小道消息举证说,李绅是个为“舌尖上的中国”创纪录的人——他有个独特的口味,爱吃鸡舌头,一顿饭就要消灭300条鸡舌,而且他吃得讲究精细,只吃鸡舌,其他部位甭管多新鲜,也一股脑丢弃,造成湿垃圾成山。甚至,还有人据此绘声绘色地描述,李绅家后院里堆满了弃鸡,以及鸡毛遍地的场面。完全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实践者,何曾悯农啊。

先不说这则“史料”到底出自哪里,就以常人思维推想,这也是和尚打架扯辫子——没有的事。随手算一笔账,即使李绅早餐吃得节约,只在午餐和晚餐里加入鸡舌,那么他一天也要消耗600只鸡,一个月就要浪费18000只,再照此推算一年的量,以及李绅活了74岁……是不是吃到昴日星官都要瑟瑟发抖?即便去掉前面尚未“发达”、吃不到鸡舌的二十来年,他也堪称是鸡家灭族人。

网上对这则“史料”都是语焉不详地“据史书记载”,“据说”,没有任何实际出处。事实上,这则典故借用的是宋朝吕蒙正的故事,“吕文穆微时极贫,比贵盛,喜食鸡舌汤,每朝必用”,完全是张冠李戴的造谣现场。而吕蒙正每天要吃鸡舌的出处,也来自非正规史料的《宋人轶事汇编》,真实性需要打上大问号。

有人说,尽管“吃鸡舌”不是真的,但李绅还有个“渐次豪奢”的事实啊,不信你在百度搜索李绅渐次豪奢的关键词?

这个“渐次豪奢”,遍查史料、笔记,也是不存在的。网传甚广的所谓证明李绅生活作风有问题的辅证——刘禹锡的《赠李司空妓》,更是个经不起推敲的事。

《赠李司空妓》全诗如下: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诗中的这位李司空生活十分惬意,吃饭必有歌妓唱歌相陪,甚至,家妓的装扮很是时髦,都是宫里流行的时装,管中窥豹也可见,李司空一定家财万贯,生活奢靡,不然怎么能追逐皇家气派,让底层的歌妓也能走在潮流最前端?

有人据此“考证”出,标题中的李司空就是李绅,并填补出其中背景和细节:说刘禹锡任苏州刺史的时候,李绅正在当淮南节度使,管辖扬州、楚州、滁州、和州、庐州、寿州、舒州等地。刘禹锡和李绅是同年出身的“老根”,又恰好此时是“邻居”,于是,李绅在扬州摆宴席请刘禹锡吃饭。席间,刘禹锡看上了李绅家的一个歌妓,忍不住为她写了这首赞诗。李绅见状,成人之美,把歌妓送给了刘禹锡。

于是,此处又得到李绅一则生活奢靡的黑料——能随手把女人转手送人,说明这位被刘禹锡看上的妓一定不是李府珍稀罕有的,只是他们家“芸芸众妓”中的一位,李绅这才能心胸宽广,大手一挥,成全好事。

这也有问题么?当然有。这个“考据”本身就是断章取义,忽略事实的。

首先,李绅毕生没有当过“司空”一职,连其他职位的司空也没有(比如什么检校司空),甚至追封也与此无关,他死后追赠头衔是“太尉”。

其次,刘禹锡和李绅并没有机会在扬州相会。刘禹锡是“太和中”的六月被任命为苏州刺史,没多久就“秩满入朝,授汝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到东都洛阳生活去了。太和是唐文宗的年号,一共9年,“太和中”假定是在太和四年或五年,那么也就是公元的830年至831年,而李绅和扬州发生关联,是在唐文宗去世后的唐武宗年间,一次是唐武宗刚即位时被加封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知淮南节度大使事,一次是唐武宗的会昌四年,李绅因为中风而自请罢相,后来改任淮南节度使,也就是说,时间是在公元840和844这两年。这和刘禹锡当苏州刺史的时间相差甚远。而且,刘禹锡在842年已经魂归黄泉,不可能于844年和李绅相遇在扬州。

除了以上被误读的剧本,李绅在官方的两《唐书》里并没有半点生活腐败的记录。有人说了,根据“苍蝇不叮无缝蛋”原则,李绅之所以被人拿来做话把子,想必是因为他身上有值得别人编排的事迹。那么,李绅为人处世上是不是真的让人有迹可循呢?

其实,对李绅的编排和中伤并不只在当下,古人的无论官方正史,还是野史笔记里,他都中枪无数,快成筛子了。

唐人笔记《云溪友议》中有个著名的编排,说李绅发达了以后,膨胀无比,他有个曾经交往的朋友叫李元将,在没发迹之前,李绅要把人叫叔叔,等发达了以后,李元将跑来巴结李绅,改口把李绅叫大哥,结果李绅并不满意。李元将只好继续自降辈分,反过来把李绅叫叔叔,傲慢的李绅还不乐意,最后,李元将也是个没脸皮的,直接自降为孙子,将李绅当祖宗对待。可见李绅小人得志便猖狂的嘴脸。

以小说入史,自然是不可取的,而李绅之所以被人如此编排,也确实事出有因,这也是他在官方正史上不断被人陷害的原因——卷入党争。

李绅当官的时代,唐朝政坛正陷在漫长的“牛李党争”时期,李绅早年和李党领袖李德裕一起当“翰林学士”,同事期间,俩人志趣相投,后来关系也一直不错,所以,无论他后来的政治理念是否和李德裕一致,在需要站队的特殊时期里,他都会被认定为李党成员。在“牛李”党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宦海里,但凡天平倾向“牛党”一下,李绅等人就会被诬陷贬黜一次。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理念不同的人,如果还放在一起共事,不仅无助益,还会变成阻挠(李党强势回归的时候也会排挤牛党),不如赶出去。但是,“牛李党争”发展到后面已经不是为了方便工作,而变成意气用事了。

而在“牛李党争”打得火热的时候,还有另一个与李绅不和的人也经常出来搅一搅局面,他就是常被误认为是“牛党”的李逢吉(李逢吉其实谁也不属,牛李两派人他都打击)。李逢吉厌恶李绅,有不共戴天之势,亲手策划了不少构陷,“逢吉用事,与翰林学士李绅素不叶,遂诬绅以不测之罪,逐于岭外”“中尉王守澄用事,逢吉令门生故吏结托守澄为援以倾绅,昼夜计画”“令伺绅之失”,可谓见缝插针就要打击李绅。

史书也明确表示,李绅的那些“罪行”,基本都是李逢吉嫁祸的——“绅先朝奖用,擢在翰林,无过可书,无罪可戮。今群党得志,谗嫉大兴。”“绅之贬也,正人腹诽”“天子待绅素厚,不悟逢吉之嫁祸”……谗嫉、嫁祸、腹诽,可见史家早有定论。

李逢吉死了以后,朝廷再次掀起另一波巨浪——唐宣宗年间,“牛李党争”最后以“牛党”胜出,胜利者为了发泄或报复,对“李党”党魁李德裕进行了一次疯狂回踩,借用的正是李绅当年办过的一桩案子。

李绅当淮南节度使的时候,底下的江都尉吴湘不仅是个贪官,还被举报犯了当时一则婚姻禁忌——不能在任官期间娶当地的民女。这则法律防的是官员强抢民女。吴湘一连犯了两桩罪,李绅派人核查以后也确实“赃状明白”,于是李绅上奏,判了吴湘死刑。结果现在,牛党当政,挖坟当年之事,又找到吴湘的哥哥作证,给早已去世的李绅来了顿“鞭尸”,诬陷了个“滥杀无辜”的罪名,李绅落得被“追削三任官告”,甚至“子孙不得仕”。而李德裕作为李绅当初“枉法”的保护伞,也被一贬再贬。

就因为这个被削官的结局,急于证明李绅反面形象的网文为此断言,在朝廷英明的公审之下,李绅下场可谓罪有应得。但事实上,史书明明一字一句地交代了,无论是吴湘的哥哥吴汝纳,还是另一个因为李德裕压制而不得升官的崔元藻,他们的诽谤,不是被人利用,就是故意为之。“元藻既恨德裕,阴为崔铉、白敏中、令狐綯所利诱”,也就是说,打击李德裕和李绅的证人,大多是做假证,属于挟私报复。

而在“牛党”全面得胜之后,属于李党成员的李绅被笔记小说编排,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场旷日持久的党争,不仅让李绅活着的时候在官场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死后的声誉,也备受误解。甚至,因为当代网文的扩散,乃至于连人民网、党报之类的网站,在批判忘记初心(指悯农初心)的人时,都要把李绅搬出来作典型。

希望,不要因为这些谣传,某天收到悯农诗在课本下架的消息。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公孙衍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纷争,基本上都是在“合纵连横”当中发展的,各国合纵对抗秦国,或者瓦解掉合纵的连横,而在这其中,各个有名的纵横家,就显得非常的引人注意了,而且可以说是瞩目。在这中间,有一个名为公孙衍,他与秦国之前有很多的故事。他是合纵的支持者,但是在此之前他在秦国担任官职,

  • 刘邦那么多夫人,为何吕雉只针对戚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刘邦其实大家都知道的,他这个人别看是草根出生,当了皇帝之后也是膨胀了不少啊,但是这也是正常的现象,那位古代皇帝不是后宫三千的,今天我们来说说刘邦众多夫人中的另外两位,那就是这个吕雉非常的针对戚夫人,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下面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这是一个吊足读者胃口的话题,混

  • 三国时期内侯,亭侯,汉寿亭侯这些官职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张辽关内侯,张郃都亭侯,关羽汉寿亭侯,在两汉以来的传统是没有军功者不得封侯。不过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就打破了这一传统,自己麾下的将士们大多数都有这自己的爵位。当然公爵肯定是不可能的了,自王莽之后也就只有曹操一人被册封为了魏公。所以曹魏封爵者基本上都是侯爵,那么张辽关内侯,张郃都亭侯,关羽汉寿亭侯

  • 清朝末年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清朝的气数已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朝灭亡之前,其实已经有很多在社会当中发生的事情已经预示着大清的气数已尽。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大清国在灭亡之前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四件怪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一、戏子只知唱戏,不知屠杀将至,宛如行尸走肉这件事发生在旅顺,1894年11月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攻进了这座城

  • 年羹尧评判为何要放走罗布藏丹增?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在清朝雍正皇帝登基之后,作为他门人的年羹尧也是一起跟着水涨船高,从陕甘总督的职位上一跃而起成为了满清王朝的大将军。他这位大将军可是真正拥有着实际权利的大将军,手里至少掌管着十万平叛大军,另外还有陕甘地区的旧部,也都会听年羹尧的调遣。若是年羹尧不对雍正百分百忠心的话,那么年羹尧绝对是雍正皇帝生涯中最大

  • 李鸿章开了一家公司是做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清末年间,清朝政府的自救与资本主义的萌芽都与洋务运动是分不开的,而洋务运动从开始到结束更是与一个人脱不开关系,这个人就是李鸿章了。说起李鸿章,相信大家不会很陌生,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他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权臣、政治家以及外交家。当然在历史上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

  • 宋朝一共有多少位状元?宋朝状元姓名籍贯统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宋朝时期的文学十分发达,诗、词、散文都有着伟大的成就。唐宋八大家中,就有六位是宋朝人士。苏轼的散文曾被当成是科举的范文,说到科举,宋朝的科举要比唐朝更加严格,几乎是杜绝了任何形式的作弊。在宋朝考出来的状元,肯定属于全国学者中的佼佼者,那南宋加上北宋一共出了多少位状元呢?这次就为大家做一个简

  • 呼延赞呼延灼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呼延灼,是《水浒传》当中的一位好汉,而他也是这部书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在历史上或许并不真实存在。而呼延灼的设定是北宋开国名将呼延赞的后代,也就是说历史上是真的有忽悠你赞这个人物的。不过,呼延赞听起来并不是汉族人的名字,为什么他会效力于宋王朝?呼延赞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呼延赞,并州太

  • 上将潘凤是什么梗?正史上潘凤武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潘凤被广大网友们调侃为“无双上将”,其上将潘凤的名号也是在线上广为流传。不过演义里的潘凤好像并没有什么亮眼表现,在讨伐董卓对战华雄时,一回合不到就被斩于马下。那历史上真正的潘凤武力到底如何呢?反正肯定不会如此不堪一击,以当时人们打仗的方式来看,潘凤的死法像是成年人欺负一个小孩

  • 缂丝团扇为什么那么贵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缂丝团扇其实大家还是知道的,非常非常给力,也非常的好看,但是就是有一点点贵,其实小编说一点点夸张了,其实并不是一点点,是非常贵,那么这个缂丝团扇到底有多贵呢?还有这个缂丝团扇为什么会这么贵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呀!这个缂丝团扇的价格啊,小编还是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