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仙芝是如何灭掉小勃律国的?

高仙芝是如何灭掉小勃律国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070 更新时间:2024/1/21 16:04:21

说起世界的屋脊,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平均海拔达到4000米的青藏高原了。由于高海拔空气非常的稀薄,一般在平原地区生活的人到了那里就会出现眩晕、呼吸苦难等一些高原反应。在这种环境下,别说穿着一身盔甲是打仗了,就连走路都是上气不接下气的。可以说高原就是战争的禁区。

然而在1300年前的唐朝,安西军大将高仙芝却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他带领部下翻越海拔5600米的高山,突袭位于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小勃律国,完成了不可能实现的奇迹。曾被美国军方史学家称为:“难以想象的奇迹,具有典范意义的山地战。”

唐高宗年间,唐朝攻灭了西突厥汗国,成为西域的主宰。为了长期控制当地,唐朝在当地设立四大军镇,驻扎了强大的军队。但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吐蕃人多次兵临西域,连续三次从唐朝手中夺走西域。

在反复的拉锯战中,唐朝逐渐发现,吐蕃之所以可以轻易突入西域,是因为他们控制了一个位于高山上的小国——小勃律国。该国位于今天巴控克什米尔西北吉尔杰特和亚辛一代,是一个印度人建立的国家。

勃律国本无大小之分,但是当他们被吐蕃人降服后,才出现了分裂。唐玄宗年间,小勃律国还在唐朝与吐蕃之间摇摆。但到了公元737年后,小勃律却彻底倒了吐蕃。

为了奖赏小勃律的忠诚,吐蕃赞普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就这样,吐蕃与小勃律的联盟稳如磐石。

从地理状况来看,小勃律国易守难攻,平均海拔达到惊人4000多米。此外,小勃律临近著名的瓦罕走廊。

吐蕃军队可以从小勃律国境杀入西域,而驻守西域的唐军根本无法坚守。因此,唐朝一直想要拔掉这颗硬钉子,怎奈小勃律山高路远,且有吐蕃人支援,连续三次进攻皆无功而返。

高仙芝,其祖先是高句丽人。高句丽亡后,高仙芝的父亲在唐朝担任将领。其后,高仙芝子承父业,在西域担任军官。在唐玄宗的再三催促下,唐军曾三次攻打小勃律,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最终,唐玄宗选择了高句丽籍名将高仙芝。

公元747年农历四月,高仙芝带领步骑一万多人从龟兹出发,出征小勃律。相比于平时,夏秋两季稍稍温暖些。从道路条件看,欲攻占小勃律,必须翻越高耸的帕米尔高原,然后直抵逼近吐蕃和小勃律边境上的军事要塞,位于瓦罕走廊附近的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高仙芝这一路行军,要经过无数崇山峻岭,唐朝到底是如何维持这些士兵的给养,直到今天都是个迷。

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堡内有兵千余人驻守,城南又因山为栅,栅内有九千多兵士据守,是易守难攻的险关,想攻陷它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大唐军人完成了这个奇迹。

唐军在夜色掩映下快速渡河,并在天大亮之前突然出现在连云堡前。高仙芝选猛将李嗣业和田珍为左右陌刀将,率士卒展开猛攻,并下达了死命令,中午之前必须拿下连云堡。

在激烈的攻防战中,唐军表现勇猛,势不可当,斩五千人,活捉千余人,获得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这就是历史上的葱岭连云堡战役。

攻克连云堡后,难缠的吐蕃军队几乎被杀戮殆尽,而剩下的小勃律军队的战斗力不值一提。但是,要攻占小勃律的都城,必须经过海拔4600米、到处都是冰川和悬崖的坦驹岭山口,这里是不折不扣的人类禁区。

听闻高仙芝欲翻越坦驹岭山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高仙芝疯了,然而高仙芝却执意进军,迎难而上。经过数日艰苦的跋涉。强悍的唐朝士兵克服了可怕的自然环境,如神兵天降一般兵临小勃律国都——阿弩越城。

在攻城之前,高仙芝首先切断了印度河上连接吐蕃与大勃律的藤桥。失去吐蕃的援助,阿弩越城守军士气大沮。在唐朝的威逼下,小勃律人被迫开城投降,而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自知有罪,于是逃进了山中的洞窟,一时间难以找到。

在他们看来,唐军很难长期驻扎小勃律,吐蕃援军一定会即可赶来。然而高仙芝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他急命部将席元庆快马加鞭,赶到离孽多城六十里的地方,砍断了吐蕃通往小勃律国的藤桥。这边刚砍完,那边吐蕃援军也正好赶到,但也只能徒唤奈何。

这下,小勃律国王心中仅存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他明白再作抵抗也是无济于事,便带着吐蕃公主一起出来投降,小勃律至此被灭,而吐蕃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彻底被堵死。

大唐帝国的声威越过帕米尔高原,原本从属于吐蕃的20多个国家,全部归附唐朝。

这场不可思议的战斗结束后,远近72个国家,包括强大的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向唐朝遣使祝贺,是真正意义的威震世界。而高仙芝通过此战,直接升格为大唐顶级名将之一,在阿拉伯史料中,高仙芝直接被称为“高山之王”。

唐朝对小勃律的征服,成为世界山地战专家争相学习的典范。欧洲军神汉尼拔和拿破仑,均以翻越阿尔卑斯山而闻名天下。然而阿尔卑斯山的平均海拔不过3000米,甚至不能和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相比。

由此可见,高仙芝征服小勃律的含金量有多高,难怪会被编入美军军事史书。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孙权的四位女婿下场如何?只有一位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孙权掌管东吴52载,却在立嗣一事上爆发两宫之争,看来明智如孙权这样的人,也没办法将儿子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最后孙和、孙霸都被赐死,吴国也无力同魏国争霸,被灭亡只剩时间问题。其实孙权还有四位女婿,也都是可造之材,但最后只有一人得以善终,实属可惜。可能这四人了解的朋友并不多,这次就为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感

  • 一女乱三曹是什么意思?曹丕为何要处死甄宓?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大家都知道,三国是一个英雄备注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美女如云的年代。这貂蝉就被列为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江东的二乔也绝对是貌绝天下,被曹操视为了梦中的情人。而还有一位绝世美女就是甄宓了。然而关于甄宓的结局,相对于貂蝉最后的不知所终,二乔的孤老一生,甄宓只能用一个“悲”字来

  • 秦始皇为何情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修建长城也不去攻打匈奴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在公元前215年,如今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地区,我国历史上秦朝时期的大将军蒙恬带领着以步兵为主要战斗力的秦朝大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由于秦朝当时刚刚统一天下,军队的士气正旺,于是便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而匈奴的残部便是望风而逃,远遁大漠。然而,胜利的秦军后来得到的命令却不是继续攻占漠北,

  • 咸丰去世前安排的8位顾命大臣为何还斗不过年仅26岁的慈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相亲了解过清朝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咸丰皇帝驾崩之前有安排8位顾命大臣。大家也知道,最终掌握了实际权利的是慈禧,那么这8为顾命大臣却为何斗不过当时年纪轻轻的慈禧呢?可以说造成这一切后果的都是咸丰皇帝自己一手造成的。也可以说是慈禧利用了咸丰皇帝的失误,然后巧施妙计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就一起

  • 袁绍死后为何曹操要为其哭丧吊唁?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官渡之战,这是三国时期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身为四世三公的袁绍在整体实力上要比曹操可要强太多倍了。曹操很清楚自己没有袁绍那样强大,不过却还是执意挑起了战争。当然曹操也不是个傻子,他之所以想要与袁绍来一场正式的决斗,那是因为若不干掉袁绍,那么他肯定没有办法一统整个北方地区。也许是上

  • 和珅的儿子为何不姓和?丰绅殷德为何没有被一起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乾隆40年,和珅的儿子诞生了。这个时候的合身已经是一位正蓝旗副都统了,第二年就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这官职提升的如此之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儿子太旺父了呢?乾隆45年,乾隆爷看这个5岁的孩子可爱的不得了,于是便赐名叫做“丰绅殷德”,意思就是说“福禄兴旺&r

  • 石亨为什么要背叛朱祁钰,选择帮助朱祁镇复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石亨是明朝将领,早年曾率军抵抗瓦刺,立有战功。后来石亨还有徐有贞等人秘密发动夺门之变,将朱祁钰囚禁在南宫,拥立朱祁镇复位。实际上朱祁钰在位期间,推行了不少良政,而且知人善任,弃用了多名德才兼备之人。对外又击退瓦刺,使得大明江山转危为安,但朱祁钰为人也有缺点,这才使得奸臣有机会作乱。石亨会帮助朱祁镇其

  • 冉闵为何要颁布杀胡令?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杀胡令可能有不少人听说过,是唐宋之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冉闵发布的一道命令。杀胡令,很明显就是杀掉胡人,当时政权混乱,有不少都是与中原人区别的胡人建立的政权,而每次这种时候,汉人的存亡总是会岌岌可危,那么冉闵颁布的这个杀胡令,到底是好是坏呢?他为何要颁布杀胡令,在当时有没有执行呢?五胡

  • 黄帝的女儿女魃是什么神?为何人人都避而远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蚩尤唤起了浓密的大雾,使得皇帝的士兵们无法辨别东南西北。无奈之下,皇帝只好让应龙云布雨来制服蚩尤。但是没料到的是,蚩尤请来了雨师与风伯,先弄出了猛烈无比的大风雨,吹的皇帝军队连脚都站不住,纷纷逃散。站在山顶上观战的黄帝见情景,只得叫旱神女魃上阵助战。据说这个女魃,是黄帝的

  • 孙策不死有没有机会一统南方?或与曹操争夺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孙策也是东汉末年十分出色的将领,孙坚死后孙策割据一方,接连拿下江东五郡,为此后的孙吴政权打下基础。可惜孙策英年早逝,继续向外扩张的计划也只能暂且放下,将自己的心血交给弟弟孙权打理。如果孙策没死的话,他有没有机会一统南方,和曹操争夺天下呢?如果理想化来看,或许还真有这个机会,当时孙策势如破竹,是新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