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谁该负责?

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谁该负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389 更新时间:2024/1/17 1:32:01

清朝晚年,大清国被西方的列强各种欺负,为了能够改变大清国被列为鱼肉的局面,光绪帝任用了大批的维新党派。由于这一次改革破坏了保守派的利益,因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老旧势力迅速给予了致命的打击,最终光绪帝被囚于瀛台,维新派领导康有为出逃海外。因只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在这里面,袁世凯的身份就显得很特殊了:

一方面,袁世凯从入京觐见到小站练兵期间,袁世凯积极为维新变法奔走,他加入了康有为、梁超等发起的强学会,与康梁等维新派过从甚密,这也使维新派将他引以为同路人。

而另一方面,中日甲午战争以清军海陆皆败收场,袁世凯奉命随军撤退天津。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章等大臣乃于1895年举荐袁世凯负责督练新军,慈禧太后即任命袁世凯接替胡燏棻练兵,更名为“新建陆军”,渐为清廷所倚重。。袁世凯派人到鲁、苏、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骑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军。袁世凯开始了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天津小站的练兵生涯,史称小站练兵。李鸿章等奏派袁世凯扩练定武军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北洋新军),为清末陆军主力,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亦多源自清末新军。

所以慈禧太后对袁世凯在某种程度上说,有知遇之恩。而袁世凯本人也极力讨好慈禧太后,所以袁世凯与慈禧太后关系也十分密切。那么在“维新变法”中,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向慈禧太后告密?

首先,在改革过程中,维新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光绪帝的上谕变成一纸空文,使新政难以推行。光绪帝感到自身难保,向维新派康有为们发出了求救的秘密谕旨,请求保护;使其联系袁世凯,从而调动新军,包围颐和园,实行兵变,迫使慈禧太后交权。

但幼稚的维新派毫无良策,反而派出谭嗣同向拥有兵权的两面派袁世凯求救。天真的谭嗣同鲁莽地向袁世凯泄露了“包围颐和园,劫杀皇太后”的密谋。奸诈的袁世凯一面答应维新派要求,骗得光绪帝封其为待郎,另一面他意识到慈禧太后的势力远强于光绪,便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将康有为等的“围园劫后”的密谋,和盘托出,出卖了维新派。在天津的荣禄当夜将这个重大信息电告北京的慈禧。

慈禧勃然大怒,于翌晨从颐和园匆匆返回皇宫,召见光绪帝并愤怒地斥责道:“我抚养你二十多年,你竟敢听信小人的话谋害我吗?”当天发动政变,收回皇权,实行“训政”,并囚禁光绪帝于孤悬的瀛台。

政变起初,慈禧太后在上谕中只是斥责康有为“莠言乱政”,停职待参,并未申斥谭嗣同等人,而谭嗣同劝袁世凯出兵围园废后则属情节严重的谋逆大罪。相传袁世凯听时任直隶按察使杨崇伊说康有为已被革职待参,惧怕谭嗣同劝其出兵围攻慈禧太后一事暴露,牵连自己,遂向荣禄告密,西太后闻之大怒,下令逮捕康、梁诸人,并诛杀了六君子。最终,光绪被囚,而维新强硬派戊戌六君子被杀,中国的第二次自救最终惨淡收场。

事实上,袁世凯并不支持维新派的激进之举,也深知用新建陆军来“围园劫太后”无异于以卵击石,而且是大逆不道之罪,他的告密完全是出于权衡局势下的自保之举。此事亦成为袁世凯的一大负担,他不得不写《戊戌纪略》(戊戌日记)来为自己辩解。

但对于这次的变法,后世普遍认为尽管这次变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有这样或那样的历史局限,但无论如何,光绪帝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实行的这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向封建的顽固势力进行了有力的冲击。这个变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爱国和民主的思想,培养了一批有为的进步人士,为最后战胜封建势力积累了可观的力量。光绪帝的历史功绩不可没。

而对袁世凯个人的荣辱功过,后世也各有评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袁世凯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

所以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华夏文明是如何传承的?起源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华夏也可称之为“夏”或是“诸夏”等等。这是古代居住在中原一代地区居民的自称。大约在50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非常多的部落,这其中就包含了炎帝与黄帝的部落。而炎帝与黄帝部落,在后期通过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 张郃和赵云哪个更厉害?为何说张郃不敢惹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赵云是蜀汉五虎将之一,而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轮知名度肯定是赵云更胜一筹,不过比功绩和实力,这两人到底谁更厉害呢?很多朋友都喜欢把张郃和赵云放在一起比较,网上更是有种声音说张郃不敢惹赵云,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在演义中,赵云和张郃在长坂坡交过手,而此次战役正是赵云的成名一战,赵云理应也战胜了张郃。

  • 黄月英那么丑为何他不纳妾?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很多有权有势的人,家里除了正妻,还有一些小妾,这些小妾相比正妻来说,身份地位都不高,更多的只是因为他们喜欢,或者是长得好看的,或者纯属带回来为了生孩子的,所以,正妻大多数只是撑门面,而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相传是一个丑八怪,这对于相貌英俊的诸葛亮来说,总让人觉得不是很般配,那后来诸葛亮有没有再纳妾

  • 为什么刘秀近乎完美,但是存在度却不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刘秀的确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当时王莽终结了西汉,建立了新朝,颁布了一系列看似穿越一样的规章制度,但是出现了一个“位面之子”刘秀,重新改写了王莽带来的超前历史,另一方面,刘秀的为人也是值得称赞的,看看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就知道,这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人,这样的人原本应该

  • 周朝后宫妃嫔为什么规定是121人?原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历朝历代的皇宫里面,后宫妃嫔一定是有的,但是至于后宫里面究竟有多少人,恐怕很多人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因为有时候妃子很多,有时候只有皇后一个人。而很多人认为,周朝时期的周王宫里,后宫妃嫔的数量有规定是121个人,这个规定是从何而来?为什么一定要是121人,多一个少一个都不行吗?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

  • 万历皇帝为什么不喜欢张居正?他们关系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曾以内阁首辅身份,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万历新政”。但万历皇帝长大后,却对张居正产生了恨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朱翊钧小时候时,张居正便是他的老师,可以说两人一起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只不过张居正想要推动自己的改革时遭到了重重困难,他和万历之间也产

  • 南宋为什么连续三个皇帝都主动让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皇位对于古代的皇室子孙来说,恐怕是每个人都会觊觎的一个位置,人们为了权力杀的血流成河的事例不在少数,很多皇帝的继位,都是经历过一番腥风血雨的。虽然历史上禅位的皇帝也不少,然而在南宋时期,却有连续三个皇帝最后都是禅位,不当皇帝了,把皇位传给下一个人,他们难道是都不愿意当皇帝吗?他们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禅位

  • 张柬之晚年为何一再被贬?拥立李显有功最后却气愤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神龙元年,以张柬之为首的多位大臣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复辟李唐。后来张柬之拥立李显为帝,成为当时的功臣。但张柬之晚年却屡遭被贬,最后被流放泷州,气愤致死。当时张柬之已有81岁高龄,依然没能善终。他遭到韦后还有武三思的排挤,先是免去了他的宰相职务,任命为襄州刺史,但不久再次遭贬。李显没能保住

  • 华雄号称吕布之下第一人,他到底是如何被杀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里面的经典片段,就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只是热一壶酒的功夫,就把大将华雄斩落马下,可以说这样的关羽真的是让人钦佩。不过,华雄号称是吕布之下第一人,真实的历史上真的是被关羽这么轻易就杀死了吗?华雄究竟是怎么死的,又是死在谁的手上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段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曾有人

  • 汉景帝一次醉酒却挽救汉朝命运,不然东汉可能就没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王莽篡汉其实已经在所难免,当时汉朝皇室已经没办法抵挡这股外戚力量,加上也没出现一位能力卓越能够改变现状的皇帝,所以王莽改朝势在必行。不过王莽虽然暂时占了上风,但新朝也没持续多久,因为刘秀彻底击碎了王莽的野心,巧就巧在刘秀正是刘邦后裔,所以“汉”这个国号还能继续沿用下去。其实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