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廉颇不是赵国名将吗,为什么会死在楚国?

廉颇不是赵国名将吗,为什么会死在楚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623 更新时间:2024/2/29 20:41:10

古人非常重视家乡,认为即便是死在了外地,也必须埋在故乡,称之为落叶归根,人生最后的时间如果能够一直在家乡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侍寝。然而战国时期的名将廉颇,他是赵国名将,也是赵国人,可最终却是死在了楚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廉颇为何会离开赵国去往楚国?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为什么没能回到赵国呢?

公元前243年秋,一个残阳如血的傍晚,老将廉颇弥留之际,令人扶起自己,极目远眺北方故乡赵国后,在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溘然长逝。

这个“以勇气闻于诸侯”且为赵国立下过无数战功的一代名将,为何最终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一、冒犯君王

在疆场上,廉颇不愧为斩将夺旗所向披靡、攻城拔寨如摧枯拉朽的“赵之良将”。公元前283年,屡建奇功的廉颇凭“伐齐,大破之,取阳晋”的战功,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高级爵位)”,从此成为赵国政坛举足轻重的朝臣,深受赵惠文王倚重。

恰在此时,天下共传之宝和氏璧神秘出现在赵国,招致秦国“以十五城请易璧。”赵惠文王乱了方寸,急忙“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注意:廉将军是领衔而非并列于诸大臣!)”

而廉颇只擅长冲锋陷阵,对外交事务一无所知。因此,赵惠文王征求他的意见,无异问道于盲。廉颇的无计可施,导致赵国朝堂乱成一锅粥:“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朝廷紧急会议的结果是,堂堂赵国竟然找不到一个敢回复秦国的使者。正是在廉颇抓耳挠腮束手无策的背景下,才使得蔺相如在宦者令缪贤举荐下闪亮登场,上演了流芳千古的“完璧归赵”好戏。

廉颇在朝堂上无所作为的表现,虽然不至于影响他的光辉形象和在赵惠文王心里的位置,但赵惠文王回忆起廉颇当时的表现,心头必定会掠过一丝失望与不满。平心而论,隔行如隔山,外交舞台上的纵横捭阖本非廉颇强项,廉颇无言以对亦无可厚非。但在关键时刻拿不出一条可行性建议,似乎与他股肱之臣的身份有些不符!

如果说廉颇因此得罪了赵惠文王,未免过于牵强附会。但在渑池会前,廉颇就直接犯下严重错误:秦国在连连得手情况下,突然向赵国挥舞橄榄枝,要求与赵惠文王在西河外渑池见面会谈。赵惠文王虽“畏秦,欲毋行”,但在廉颇和蔺相如力谏下,只得硬着头皮应约。蔺相如负责全程陪同赵惠文王,廉颇在边境“盛设兵以待秦”,双管齐下保护赵惠文王安全。

按此安排,廉颇只要在边境率部耀武扬威声援赵惠文王即可。可是,廉颇突然节外生枝,送赵惠文王过边境时,竟然越俎代庖与赵惠文王约定三十日为往返期限,并毫无忌讳地建议:“(如果赵王您)三十日不还,(我)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从赵惠文王被秦王杀害或扣为人质要挟赵国的角度考虑,廉颇的建议没有不妥之处。可是,如何处理赵国权力真空,应该是赵惠文王的权力。此言如出自赵惠文王之口,足以表现其未雨绸缪视死如归形象。如让蔺相如说出此言,亦以证明其深谋远虑忠君为国。唯独不该出自在朝堂一言不发、此时却贸然建言的廉颇之口。因此,赵惠文王听到这样遗嘱般的建言,心底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

赵惠文王渑池会上,依仗蔺相如的再次发威,得以有惊无险地全身而退,回国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此时,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成功取代廉颇跃升为赵国第一重臣。换言之,廉颇因那条令赵惠文王极不舒服的脑残建议被取消了第一重臣待遇,又因其后对蔺相如的恶劣态度加深了赵惠文王的恶感,所以,虽然其后廉颇屡立战功,也未从根本上消除赵惠文王对他的恶劣印象。

尤其是公元前269年,秦军进攻阏与(今山西和顺)。赵惠文王紧急召见廉颇,询问他是否可率部驰援?廉颇没有抓住这个重新证明能力的机会,过分强调客观困难,以“道远险狭”为由拒绝出兵。燕国降将乐乘乐得照葫芦画瓢,以相同理由不愿统兵救援。赵奢却胸有成竹,把廉颇和乐乘眼中的困难视为良机,豪气干云回答赵惠文王:“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

赵奢奉命增援,两军阵前略施小计,便“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奢一战成名,“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阏与之围,廉颇的推诿搪塞与赵奢的迎难而上形成鲜明对比,赵奢的胜利又凸显出廉颇的目光短浅,所以,廉颇一再冒犯赵惠文王,情商低得可怜。

二、蔑视同僚

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成功“将相和”的故事,成为历朝历代文武和谐共保家国的典范,也成功入选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

可是,众所周知,蔺相如纯属躺枪,挑起事端者是廉颇。

廉颇自诩“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蔑视蔺相如只会“口舌为劳”却“位居我上”,于是四处扬言并多次欺辱蔺相如。最后经高人指点才知蔺相如对自己百般忍让的原因,于是上演负荆请罪苦情戏,与蔺相如尽释前嫌,结为“刎颈之交。”

对上司蔺相如,廉颇尚且如此轻慢,对同僚采取什么态度,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当廉颇失势时,不仅没有人替他说话,就连门客都一哄而散。

赵孝成王即位后,令廉颇率赵军于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阻击秦军。秦军远道奔袭,意在速战速决。廉颇采取“固壁不战”战术消耗秦军。秦国采用屡试不爽的离间计散布消息:“秦国根本不把廉颇放在眼里,唯独害怕赵王任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为主将!”

求胜心切的赵孝成王果然中计,将重病在身的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谏置之脑后,“以括为将,代廉颇。”赵括上任后,全盘推翻廉颇的战略部署,最终导致自己被射杀,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落得个“纸上谈兵”的骂名。

廉颇闲居数年后被重新用,大破入侵的燕军,乘胜围困燕国,迫使“燕割五城请和。”凭此功劳,廉颇被封为信平君,担任代理相国,风光无限。

廉颇“失势之时,故客尽去。”此番咸鱼翻身后,那些门客又一个个腆着脸回归门下。廉颇越看他们越别扭,终于忍不住冲他们大发脾气:“你们这些势利小人,马上全部给我消失!”

有个胆大的客人等廉颇怒气渐消,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廉将军,您也太少见多怪了!天下人哪个不是以集市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有势时,我们当然追随您;您一无所有,我们当然另择高枝。您又何必抱怨呢?”

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后不久,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

赵悼襄王听信佞臣郭开等人的谗言,即位伊始就命令解除廉颇军职,派遣乐乘率兵三千前去取代廉颇。廉颇见新国王忠奸不分,轻信谗言,又深恨郭开挟私报复,更对把兵权转交乐乘心有不甘,于是将满腔怒火倾泻在继任者身上,派兵攻打乐乘。乐乘败逃,廉颇深知大错铸成,被迫避难魏国。

三、得罪小人

郭开是廉颇命中的克星。此人虽无文才少智谋,却擅长拍马溜须,更长着一副姣好面孔。他凭此美色受到有特殊癖好的太子赵偃的宠爱,被召为伴读,双宿双飞。郭开恃宠而骄,目中无人,傲视群臣,由此激怒了廉颇。廉颇便在一次宴会中,当着太子的面怒斥郭开,为群臣出了一口恶气。郭开在大庭广众面前受辱,恼羞成怒,恨得咬牙切齿,立誓报复。

赵偃变身赵悼襄王后,任命郭开担任相国,加封为建信君,与他商议决断各类军国大事。此时,廉颇正在魏国攻城掠地,浴血奋战。郭开趁机进谗言:“陛下,廉颇素来居功自傲,现今又屡立战功。群臣纷纷议论,担心廉颇会趁机谋反!依臣愚见,应罢其兵权,召回养老!这样,既能体现陛下体恤老臣之心,又可釜底抽薪使其无法造反。请陛下定夺!”

廉颇接到免职通知,果然怒不可遏,失去理智自相残杀,最后逃亡魏国。可叹一代名将,终因得罪小人,而成为郭开的牺牲品。

在魏国,廉颇虽过着衣食无忧的客卿生活,却始终未能受到魏国的信任和任用。廉颇眼看岁月如梭髀肉复生,不禁悲从中来,思乡念国,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向赵悼襄王发出愿意回国效命的信号。赵悼襄王也因赵国多次被秦军围困得焦头烂额,开始“思复得廉颇”。经过慎重考虑,他不顾郭开阻拦,派“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郭开唯恐廉颇东山再起于己不利,于是重金收买使者,请他向赵王复命时,竭力诋毁廉颇,堵死廉颇回归之路。郭开的恶毒心机令秦国间谍王敖都不寒而栗,他问郭开:“您不想让廉颇回国,万一赵国因此亡国怎么办?”郭开咬牙切齿地回答:“赵国存亡是国事,廉颇却是我的私敌!必须除之而后快!”

廉颇满怀希望迎来使者,为了表示自己是老骥伏枥,他特意在使者面前吃了一斗米饭,“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因为收受郭开重贿,回国后昧着良心向赵王汇报:“廉将军虽老,但饭量很好。只是与臣座谈没多大会儿,就去拉了三次肚子,看来……”

郭开阴谋得逞,赵王听取汇报后,认为廉颇的确老到不中用的地步,“遂不召”,廉颇由此永远失去了回国效力机会,继续客居魏国。

四、客死楚国

廉颇客居魏国的消息传到楚国,楚王急忙派人暗中将廉颇迎入楚国,任命为楚将。廉颇在楚国期间,战绩乏善可陈,只能时时回忆当年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经常念叨:“我只想为赵国任用!”

在楚国,廉颇碌碌无为,郁郁寡欢,郁愤难平。最终,廉颇怀着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无奈,不甘心地在楚国合上了曾令敌人胆寒的双眼。

廉颇死后不久,郭开收受秦国重贿,心甘情愿成为秦国内奸,以谗言害死赵国另一根擎天柱李牧。李牧死后不久,立国181年的赵国为秦所灭。而卖国求荣的郭开于赵国灭亡后,因“卖国有功”,被秦拜为上卿。在回赵地搬运不义之财时,死于盗匪(一说为李牧旧部)之手,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堪称军事天才,但再强的军事能力,也无法弥补其情商短板。他冒犯君主,蔑视同僚,得罪小人,最终客死他乡,壮志难酬。他的悲剧警醒后人:不论在战场还是职场,智商固然重要,但情商更重要!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武惠妃和武则天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武惠妃作为唐玄宗的一个宠妃,生前也是一直受到唐玄宗的宠爱,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后来杨贵妃进宫,其实是因为她和武惠妃长得很像,唐玄宗想要借此来怀念武惠妃而已。是真是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武惠妃这个人却并不简单,她姓武,与武则天还有点关系,而且她最后的死因还很奇怪,她是被吓死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能把一个

  • 元惠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元惠宗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元惠宗是元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他在位一共37年时间,期间完成了一系列的改革,不断完善法制,严惩贪腐,大力选拔人才,想要挽救元朝持续衰落的危机。但元惠宗并没有将自己的这股决心保持到最后,到了执政后期,他开始沉迷享乐,逐渐怠慢政事,使得很多新政没能有效实行。最终,明军攻入大都,就这样推翻了元朝

  • 汉朝为什么那么多皇帝都有男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纵观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汉朝的皇帝其实也有很多让人好奇的地方。如果说,只有一两个皇帝身边有一个关系特别亲近的男性,就算是男宠,也不会让人太过分的关心,但是为何有那么多汉朝的皇帝,身边都有一个这样的人?难道说汉朝皇帝都有这样的祖传基因?今天就一起来揭秘,看看为什么汉朝皇帝身边总是有男宠?在汉朝,皇帝们

  • 延岑自立为什么会失败?延岑人物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新朝末年,各地趁乱起兵,延岑便是其中一员。延岑见天下大乱,便组建了一直队伍占领了冠军县城,割据自守。不过延岑的力量还是太弱小,被刘嘉击败后,他只能被迫投降。但刘嘉也没能保住自己,延岑最终还是靠自己一度占据关中三辅,还自称武安王。随着刘秀的部队越来越强大,延岑只能选择同刘秀为敌,或者依附刘秀。最后延岑

  • 汉安帝为什么废太子刘保?此后汉顺帝继位全靠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汉安帝是东汉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和西域各国的战事长达数十年,使得东汉元气大伤。而汉安帝在临终前废掉了太子刘保,差点让东汉政权落入阎皇后手中。刘懿只当了七个月皇帝便死了,后来孙程、王康等十九位宦官发动政变,拥立刘保为敌,将阎太后逼下台。不过刘保当时只有11岁,朝中大权就这样落入宦官和外

  • 唐宪宗为什么不立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不立皇后的皇帝并不多,像是秦始皇那样的,很有可能是受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响,认为女性都是赵姬那种人,所以干脆不立。而唐朝时期能够与唐太宗和唐玄宗并列的唐宪宗李纯,他也没有立皇后,这就很奇怪了。唐宪宗不立皇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他立了太子却不立太子的母亲为皇后,连大臣都着急了,不知道他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 清朝太原奇案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太原奇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因为这起案件的过程十分曲折离奇,所以在民间的知名度特别高。那太原奇案到底奇在哪呢?下面就和大家还原下这个案子。道光年间,太原有一富豪名叫张百万,他有两位女儿,其中二女儿名叫玉珠,她喜欢曹文璜,两人已经定下婚约。但后来张百万嫌弃这位女婿家境不太好,便想把玉珠嫁给到大户家里,

  • 唐宣宗李忱如何成为皇帝的?李忱一生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第16位皇帝,也是唐朝最后一位大有作为的皇帝。唐宣宗的登基之路并不简单,他继位时已经36岁,而且还是在马元贽等宦官的拥立下才顺利称帝。李忱为人低调,马元贽以为李忱比较好控制才想拥立他,实际上李忱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而且拥有过人的智慧,在位13年间开创了唐朝最后一个盛世。这次就为大家

  • 最早预见安禄山谋反的是李白?他怎么没告诉唐玄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要这样说,其实很多人肯定是不相信的,唐玄宗还有杨贵妃,经常与安禄山在一起,而安禄山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来的也是各种听话和乖巧,李白能和安禄山有多少交道,他怎么可能会知道安禄山要谋反?而且安禄山如果要谋反,怎么可能让别人看出自己的心思?就算是李白真的看出来安禄山不怀好意,他为什么又没告诉唐玄宗呢?唐朝是中

  • 曹丕病逝孙权打算出兵江夏,为何最后却是无功而返?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曹丕病逝后,孙权认为此时会是出兵江夏的大好时机,于是下令出征。但最终结果却是无功而返,没收获太多实质性的东西。不过此次战役孙权也不是全无收获,他为东吴发现了两位将才,孙奂和张梁。孙权用人算是比较开明,只要有才一般情况下都会得到重用。可能很多小伙伴还不太清楚孙奂、张梁是谁,这次就为大家讲讲他们此后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