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丕病逝孙权打算出兵江夏,为何最后却是无功而返?

曹丕病逝孙权打算出兵江夏,为何最后却是无功而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462 更新时间:2024/1/15 4:32:52

曹丕病逝后,孙权认为此时会是出兵江夏的大好时机,于是下令出征。但最终结果却是无功而返,没收获太多实质性的东西。不过此次战役孙权也不是全无收获,他为东吴发现了两位将才,孙奂张梁。孙权用人算是比较开明,只要有才一般情况下都会得到重用。可能很多小伙伴还不太清楚孙奂、张梁是谁,这次就为大家讲讲他们此后做出的功绩,一起来了解下这段历史吧。

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五月中旬,执掌曹魏政权七年的魏文帝曹丕在洛阳病逝,到七月间吴主孙权才得到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并随即决定趁此曹魏换届的大好时机,于八月份举兵出征江夏郡。

关于这场不知名的战役,在《三国志•吴主传》中的记载非常简练,总共加起来也就二十一个字:“五年,秋七月,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这段记载说明,当时孙权在发动这场战役的时候非常仓促且准备不足,本想趁机捞点好处,却没想到最终的结果是无功而返。

不过倒也不能说是全无收获,在这场短暂而又不知名的战役中,孙权倒是发现了两个治军的人才:一个是宗室成员孙奂;另外一个则是孙奂帐下的部将张梁。

据《三国志•孙奂传》中记载,孙奂字季明,是孙权的堂弟,是他小叔孙静的第四子,著名孙氏宗族名将孙瑜、孙皎的亲弟弟。孙皎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跟随吕蒙在荆州大败关羽之后没多久就病逝了。按照当时东吴的兵制政策,孙奂接管了孙皎的兵权及其部众,“以扬武中郎将领江夏太守”。

其实在孙奂出仕初期孙权对他是很不看好的,只不过是碍于宗族亲情和当时兵制政策的制约,才勉强给了他这一职务。这在孙权说的一句话中就能体现出来:“初吾忧其迟钝。”这说明孙奂与他的两个兄长相比来说反应比较迟钝,所以孙奂领军让孙权非常担心。但是,之所以孙权表现出对孙奂的担心,只能说孙权还不完全了解他这个堂弟的特点。

孙奂虽然外表给人的感觉比较木讷、不善言谈,但是实际上这个人非常懂得为官之道,并且在为人处事方面做得相当到位。他接了兄长的部众之后,完全遵照孙皎在时的规矩办事,并对孙皎培养出来的原部将刘靖、李允、吴硕、张梁、闾举等人非常的尊重,善于发现并利用他们的优势和特长来为自己服务。所以在孙奂上任之后只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使得军中信服、地方久安,“军民称之”。就是这样一个不被孙权看好且忧心忡忡的堂弟,在这次短暂的战役中取得了不俗战绩,不仅成为了此战中唯一的亮点,而且还重重的“打了孙权一记耳光”,让他重新认识了孙奂。

据《三国志•孙奂传》载,孙权率部围攻石阳的时候,孙奂为了帮助吴军造势,命部将鲜于丹率领五千人截断了淮道,自己亲率部将吴硕、张梁及五千兵马进发高城。孙奂不仅攻克了高城并收服了三位大将,而且还成了孙权此次出征中的唯一战果。

孙奂领兵返回的时候孙权很好奇,所以就特意让他带着部队从自己面前经过,要看看孙奂究竟靠什么取得了那么大的战果。当孙权看到孙奂的部队军姿严整、步调一致且士气高涨的时候,不由得发出了感叹:“今治军,诸将少能及者,吾无忧矣。”

此战结束之后,孙权晋升孙奂为扬威将军并册封沙羡侯,而孙奂的帐下部将吴硕、张梁“皆裨将军,赐爵关内侯”。从此孙奂彻底颠覆了在孙权心目中的形象,逐渐成了孙权依仗的重臣之一。

孙权发现的第二个人才张梁,相对于孙奂来说渺小的多,身份只是孙奂帐下的一个部将。据《三国志•孙奂传》注引《江表传》中记载,孙权从武昌返回建业的时候,感慨两地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水道溯流二千里”,万一有什么突发的变故没有办法及时的相互驰援。在走到夏口的时候,孙权召开了一次文武官员会议,要求无论职位高低、官职大小,只要有好的计策就直接上谏。东吴诸将纷纷出谋献策,修栅栏、筑铁锁等等说了一大堆,孙权都表示不满意。

当时张梁只是孙奂帐下的一个部将,毫无名气可言,见此机会也上谏孙权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用重金收买勇士进入沔水造势,使得敌人不敢擅自侵扰;并在武昌驻防精兵万人,调遣勇武且有谋略的武将统率,一旦有敌入侵能够迅速的驰援;另外在沿江的重要地点修筑若干水城,屯守的舰船、兵士以及战具一应俱全。‘如此开门延敌,敌自不来矣’。”孙权认为这一计策非常好,于是就把张梁给提拔了上来,后来也因为张梁作战有功最后晋升为沔中督。一场不知名的战役,让孙权无意间发现了两个治军的人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曾被忽视的堂弟孙奂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成了他之后立吴的过程中又一个得力的臂膀。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日月当空是什么字?这个字为何无人敢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日月当空是曌字,这个字由武则天发明,意为日月凌空,普照大地。虽然字典里有这个字,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会用到“曌”。其实武则天总共造了18个字,但只有曌流传了下来,在造字方面武则天可以说是颇有研究,也能看出她的野心之大。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皇帝,武则天的确是有着非同凡响的

  • 上古天龙神族真的存在吗?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在上古时期,传说只有圣人或是大神才会拥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就比如说一目双瞳。甚至有传言说,天庭上的黄帝天皇氏有着三舌四瞳。三条舌头,四个瞳孔,估计吵架的话几个人都吵不赢他一个,眼珠子转起来估计能让人目眩。像黄帝的史官仓颉、尧帝的接班人舜帝,还有战国时期的西楚霸王项羽,据说他们都是具有双瞳的人。岐舌与重

  • 朱棣为什么敢起兵造反?是被逼无奈还是早有计划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朱允炆决定削藩,朱棣起兵反抗,看似顺理成章,但这一切究竟是朱棣被逼无奈,还是他早有夺取皇位的打算呢?历史上削过藩的皇帝很多,自然会有藩王不愿束手就擒,但像朱棣这样直接把正统击败,自己登基称帝的就不多见了。实际上朱棣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称帝的野心,而且一早就是冲着皇位去的。一旦起兵失败,他的下场只有死路一

  • 苏轼为什么吃错药而死?他吃的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吃错药,现在一般用来指的就是说一个人突然之间状态变得很不一样,与平常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如果是真的吃错了药,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相传,历史上,苏轼最终的死因,就是因为他吃错了药而死的。那苏轼究竟是吃了什么药,为什么会因为吃错药而死呢?他有什么病吗,药是从何而来,为何会吃错了?宋代文豪苏东坡,为人心胸

  • 给军人发军饷还要看身高?揭秘宋朝奇葩规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士兵领工资看什么?宋仁宗告诉你要看身高。这个奇葩规定在历史上还真出现过,在宋仁宗年间,当时的士兵领取俸禄跟身高还有关系,长得矮的人会比较吃亏。不过身高都是父母给的,自己又控制不了,为何反倒成了一项区别对待的指标呢?实际上这还是当时的军制改革之一,目的是为了吸引身材比较高大的人参军。现代人的平均身

  • 三国东兴之战孙吴以弱胜强,诸葛恪一战成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孙权病逝后,司马师准备对孙吴出兵,他派司马昭领兵15万,前去进攻东吴。魏军选择兵分三路,司马昭率领7万大军从东路进攻,遇上了诸葛恪的部队。虽然司马昭手上只有7万兵力,但还是比诸葛恪的4万要多,但诸葛恪利用各种计谋击败了司马昭,打赢了这场东兴之战。此后司马昭因为战败导致侯爵被削,而诸葛恪则是一战成名,

  • 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儿子全身的毛给剃掉?他的儿子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知道,古代有各种各样惩罚折磨犯人的方式,各种酷刑应有尽有,但是也并不是说所有的酷刑都是为了折磨人的肉体,还有一些是为了击溃犯人的心理,让他们体验一把生不死的感受。而剪头发,在古代是非常重的罪,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种很严重的惩罚,为何朱元璋却会将自己的儿子身上的毛都剃掉?他的这个儿子是谁,做过什么事

  • 杨贵妃真的有狐臭吗?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对于古代人,我们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很多人的印象还都是从各种民间传说当中来的,不知道是否经过了添油加醋,又加了多少,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样子。民间有传言,说唐玄宗最喜爱的杨贵妃其实有狐臭,但是却并不能阻碍李隆基对她的喜欢,这一定也实在是太重口味了,可是,这究竟是真是假?如果是传言,又为什么要造这

  • 长乐公主为何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说,皇帝非常重视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将来可能会是继承自己皇位的人,但是对于女儿却也不会忽视,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重视自己的女儿,他最疼爱的女儿是长乐公主李丽质,而之所以最宠爱这个女儿,因为她的母亲就是自己最爱的人。那她的母亲究竟是谁,为何会得到李世民这样的宠爱?长乐公主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关于长

  • 秦国为什么没有被大国吞并?地理位置立大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非子原本是一位养马人,因为马养的好,周王才封赏秦地给他,从而建立了秦国。不过当时来看,秦国的地理位置并不算好,基本上是最西边的一个诸侯国,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如中原,还有东边的国家。但也正是因为秦国地处偏远,所以才能多次虎头脱险。早期秦国国力并不突出,如果给他安排一个好位置恐怕秦国早就被其他大国给吞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