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术和袁绍为何不联手?他们俩不是兄弟吗为何不合力对抗曹操?

袁术和袁绍为何不联手?他们俩不是兄弟吗为何不合力对抗曹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485 更新时间:2023/12/12 22:35:40

袁术和袁绍自然是兄弟俩,是一家人,古代又很讲究家族利益,他们俩既然是一家人,为什么从来都没有合起伙来一起做事?当袁绍面对曹操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找袁术帮忙,他们两人实力都很强,如果合伙的话,或许曹操就根本没有胜算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们不一起办事呢?宁愿让别人打败了也不愿意合伙?

按《三国志》引用献帝起居注,袁氏三个兄弟确有联合起来的意图和动作,但时机已晚,被曹操截获情报。这本不足为奇,真正令人惊骇的事情,是袁氏在汉末的真实处境,他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在政治上是非常被动的。

袁氏三兄弟的联合:“天意在我家”

袁氏在汉末的长辈也是三兄弟,分别是袁成、袁逢、袁隗,三人除了袁成早死,其他两人都身居高位,袁逢是司空,袁隗是太傅,是东汉中枢权门的典型家族。下一代也是非常出名的,袁成的嗣子即为袁绍(袁逢子过继长房),袁逢的次子为袁基、袁叙,袁隗之子即为袁术,总共四个人在史书上有名,其中袁基被董卓所杀。

董卓之乱后,袁氏子弟在地方上掌权,袁绍为渤海太守、袁术为南阳太守、袁叙为济阴太守,三兄弟认真考虑过联合起来,且以袁绍为首,事情见于《三国志·武帝纪》。当时袁叙给袁绍去信,说南兄袁术愿意屈居下位,且愿意送上玉玺,如此则“天意在我家”。可惜当时曹袁绍决战已经展开,道路不能通,且书信似乎被曹操截获了。

《三国志·武帝纪》:献帝起居注曰:公上言"大将军邺侯袁绍前与冀州牧韩馥立故大司马刘虞,刻作金玺,遣故任长毕瑜诣虞,为说命录之数。又绍与臣书云:';可都鄄城,当有所立。';擅铸金银印,孝廉计吏,皆往诣绍。从弟济阴太守叙与绍书云:';今海内丧败,天意实在我家,神应有征,当在尊兄。南兄臣下欲使即位,南兄言,以年则北兄长,以位则北兄重。便欲送玺,会曹操断道。';绍宗族累世受国重恩,而凶逆无道,乃至于此。

三兄弟联合起来,势力当然大涨,但是要看到,袁氏作为中枢权门,在地方上并没有根基,与当地豪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紧张关系。真联合起来,也不见得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袁氏的困境

汉末有四种政治势力,分别是:地方豪强、建制派权门、宦官、外戚。袁氏四世三公,但这属于建制派,其祖先袁安是察举闻名的,出身只能算中偏下,而后又成为建制派官僚集团的领袖,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汉末崛起,又能巧妙地避开党锢之祸。袁逢、袁隗在中枢任职司空、太傅的时候,深得灵帝信任,其子辈也被拔擢进入灵帝的亲信圈子——西园系统,袁绍与曹操、淳于琼等皆为八校尉之一。之所以袁绍入围,是因为他过继给长房袁成,有嫡长之名义。

《后汉书·何进》:五年,天下滋乱,望气者以为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帝躬擐甲介马,称「无上将军」,……是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袁氏这种势力是悬空的,并没有地方豪强那么根深蒂固,也没有宦官集团对皇帝的亲近优势,更不如外戚。他们的根基实际上就在广大的儒臣集团,例如袁隗娶了马融的女儿,马融、郑玄在儒学上是天皇巨星一般的存在,对广大儒生有极大的号召力。但换句话说,袁氏的权力也是很虚浮的,很依赖家族名誉和意识形态。

兄弟三人因董卓之乱而逃到地方,是凭借家族在建制派中的声望而强行夺取的,如袁绍兼并韩馥,袁术夺取南阳(孙坚打下来而不能守)。且袁氏在地方上由于缺乏根基,就只能凭借威势强压,袁绍、袁术都是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他们必须把本地实力派打下去,强龙压死地头蛇,才能占据一方,而后又对对方无限榨取,因为他们的目标在于中枢争夺,并没有治理地方的意思。这与孙权集团截然不同。

《三国志》: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

与之相比,曹操很清楚自己出身宦官势力,一步都不能离开中枢,否则就什么都不是了。袁绍帐下的沮授、淳于琼都劝过袁绍要迎立天子,但袁绍不为所动。这就犯了最严重的错误——袁氏再厉害,也只是漂浮在空中的神马,千万不能有自立为帝的企图,否则整个建制派都会唾弃。在争夺中枢控制权的官渡之战中,袁氏终于彻底失败。反观孙权家族就非常明智,积极地与当地豪强联姻,建成稳固的联盟,终于能得到当地豪强的死力。

《三国志》:献帝传曰:沮授说绍云:"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悦,将从之。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觽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西方列强为何要火烧圆明园呢?真的有很多奇珍异宝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一段非常屈辱的历史,封建时期的上层建筑岌岌可危,苟延残喘的清政府已经在工业革命的时代无力还击,被西方列强肆无忌惮的剥削。而火烧圆明园这起事件就是这段历史当中最明目张胆的一次抢劫。国之耻辱下满满都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口号,但是为甚么列强就要“火烧

  • 曹操接连把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只是为了控制汉献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已经挟天子已令诸侯,汉献帝只不过是他的一颗棋子,为什么曹操还要接连把自己的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呢?有人认为,曹操此举主要还是为了拉近与汉室的关系,并且起到控制汉献帝的作用。不过当时汉献帝根本无力和曹操作对,所有权利都在曹操手中,而且曹操到死也没称帝的举动,想让汉献帝主动禅位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曹操这

  • 李世民治国有什么特别之处?看他是如何对待犯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虽然靠大义灭亲夺得太子之位,但后人依然愿意称他为“千古一帝”,其原因还是因为李世民将唐朝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盛唐打下牢固基础。可能大家都十分清楚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历史典故,但对于他如何治国就了解的比较少了。李世民对朝内十分严格,对百姓则是采取休养生息,发展经

  • 郭淮为什么能打败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认为,司马懿才是诸葛亮北伐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一个敌人,而且他们两个的交战,被历代的小说家们写的太多了,时间一长,就默认他们是死对头了。但其实,真正的诸葛亮的敌人另有其人,这个人在多次作战中都打败了诸葛亮,成功成为诸葛亮真正的最大的敌人,他就是郭淮。郭淮究竟有多厉害,我们一起来看看。郭淮字伯

  • 有哪些人曹操该杀没杀,不该杀的却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实际上曹操已无回头路可走,他只能继续挟持汉献帝,还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曹操一生杀了很多不该杀的人,但也放过了一些此后会对曹魏造成威胁的人。虽然荀彧不是被曹操亲手杀死,但荀彧的死和曹操脱不了关系。在演义中,曹操赐给荀彧空盒,导致他服毒自尽。

  •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还有30万的部队为什么没调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被朱棣夺走,而朱允炆也下落不明,恐怕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费力安排的皇孙,最后会被自己儿子夺了皇位吧。不过,建文帝朱允炆当时还有一个三十万的军队在云南,面临自己皇位丢失的危机,为什么他不动用这只军队抵抗朱棣?为何建文帝没有调用这个军队呢?在明朝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动

  • 孝和睿皇后和嘉庆帝感情如何?她和道光帝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孝和睿皇后是嘉庆帝第二任皇后,也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孝和睿皇后从侧福晋,一步步成为贵妃、皇贵妃、皇后、皇太后,一生颇为传奇。他对嘉庆帝的继承人道光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光帝并非孝和睿皇后的亲身儿子,只是他的继子,但要是没有孝和睿皇后,恐怕道光是没办法继承皇位的。不知道大家对孝和睿皇后有多少

  • 康熙设计擒鳌拜,为什么最后却对他宽大处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康熙智取鳌拜的故事,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听说过。康熙继位时只有8岁,鳌拜则是四大托孤大臣之一,一度权倾朝野,甚至是架空皇权。康熙为了夺回权利只能找大臣商议,如何能缉拿鳌拜。后来康熙通过智取,有惊无险顺利拿下鳌拜,并且宣布鳌拜30条罪状将他革职入狱。其实对于康熙来说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尽快杀掉鳌拜,不过康

  • 陈抟老祖为何号睡仙?他到底睡了多少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奇人怪事,原本或许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被越来越神化,到了最后就成了一个传说。相传,历史上有一位陈抟老祖,他是一个成仙的神话人物,而有传闻说他特别能睡,号称睡仙。那陈抟老祖究竟有多能睡,睡了多少年,能被人们称为睡仙?陈抟老祖最后真的成仙了吗?陈抟,字“图南&rd

  • 晋楚争霸秦国立场如何?为什么秦国会选择和楚国结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晋楚争霸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说,如何站队就变得尤为关键。经过几场大战以后,晋国稍稍占据一些优势,但整体来说两国还是平分霸权。那秦国当时是怎样的立场呢?晋文公是在秦国的帮助下,才顺利回到晋国成为国君,所以当时晋国和秦国的关系很好。不过崤之战以后,秦国则是选择与楚国结盟一起对抗晋国。那秦国为什么会和晋国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