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朝之前还有华朝吗?

夏朝之前还有华朝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557 更新时间:2024/2/20 9:27:21

华夏这个词我们说了很多年,我们自己是华夏民族,是华夏子孙,但是你知道华夏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又是什么意思吗?夏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夏朝,难道华指的也是古时候的一个朝代吗?夏朝之前会不会还有一个华朝,所以后世才流传有“华夏”这个词?今天我们就来揭秘看看,到底有没有华朝这个朝代呢?

我们中国人自称自己是“华夏子孙”。这里的“夏”很好理解,就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民族。那么,“华”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也指某一类族群,比如说,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华”族(或者说“华朝”)呢?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夏”族的构成。

“夏”族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由于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当时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在我们知道的历史中,炎帝部落在这里发展起了辉煌的农耕文明。

居于炎部落西北部的黄帝部落羡慕炎帝部落优良的生活条件,与炎帝部落打了一仗,最终,黄帝部落战胜炎帝部落。

不过,中国古代的战争,一开始就和西方古代不一样。西方古代一个部落或国家打败了另一个部落或国家的时候,一般会把那个地方的人杀光或者撵走。但中国古代一般都具有比较高的融合能力。也因此,炎黄融合在一起了,他们同住在中原地区。

在此之后,炎黄部落战胜蚩尤部落,再之后,中原地区建立了夏朝,然后商朝替代夏朝,周朝替代商朝,到那时候,华夏族也就差不多完全成型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上显然是不存在一个“华”族的。因为没有这样一个民族生活的地域。再说了,果真有一个“华”族,它肯定比“夏”族还大。因为它排在“夏”的前面嘛。但“夏”族已经占据了中原地区,那这个“华”又住在哪里呢?

有人说,不对呀,明明《左传》中曾记载,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把“华”与“夏”并列在一起,你怎么说“华”族不存在呢?

但是,我们又得看到,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又有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里虽然依然把“华”和“夏”并列在一起,但是,孔颖达不是从地域上来说的,而是从文化上来说的。他说,“华”讲的是礼仪,“夏”讲的是服饰、衣冠,并以此借代整个中原地区的物质生活。

孔颖达的解释,其实给予了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解读“华夏”一次的可能性。什么可能性呢?

其一,“华”与“夏”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的中原地区。孔子所说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是一种互文的表述方式。也就是说,“华”就是“夏”,“夏”就是“华”。到了后来,甚至我们只说“华”,不说“夏”了。比如,我们现在都只是说“中华”,但是并没有人说“中夏”。

其二,“华夏”一词是一个偏正结构。“华”是用来修饰“夏”的。在这里,“华”是华丽、华美这样一些意思。我们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的一块肥沃的土地,不但能够出产丰富的粮食,还是非常宜居之地。也正因为这样,才引起了周边民族的觊觎和反复争夺。可以说,这里完全是一块肥肉。而这个“华”字,正是表达了对“夏”这块地域的赞美,或者说是向往。

其三,“华夏”是对中原之地礼仪之邦的肯定。正如孔颖达所说的,“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首先是因为中原地区物产丰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有了物质上的保证后,文化礼仪才能跟上来。而中原地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中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礼仪”。

而且,古人对“礼仪”是极为重视的,我们从“华夏族”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比如,本来炎帝部落生活在中原地区,更富裕。为什么作为入侵者的黄帝部落战胜炎帝部落以后,我们后人更看重黄帝部落,就是黄帝部落更重“礼仪”。再比如,周朝作为入侵者,取代住在中原地区的商朝。也是因为周朝非常重视礼仪,并且整理出一套“周礼”,作为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规则。因此,西周为后人广泛推崇,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华夏”精神气质的一个朝代。

以上三种解释,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表示,可以这样表述,什么是华夏族?就是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民族。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春秋郑国是如何崛起的?郑庄公带领郑国率先称霸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把郑国放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来看,它并非一个强国,但郑国却是春秋最先强势崛起并且称霸的诸侯国。郑庄公是周代郑国的第三位国君,他在位期间平定了叔段叛乱,并且对宋国、卫国等国进行讨伐。后来周王难以忍受郑国,便派兵攻打郑国,结果郑庄公亲自领兵打赢了这场战事,让周天子颜面扫地。此后郑国崛起的态势已经难以阻挡,

  • 明朝官员毛纪是个怎样的人?毛纪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毛纪是明朝重臣,他为官清廉,并且颇有政绩,深受明宪宗和明武宗的信任。毛纪从小苦读四书五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参加乡试取得第一名的成绩,入仕以后便一直在皇帝身边,以训导皇帝为己任。毛纪还参与了所有新政的制定和执行,作为朝中颇具分量的人物,毛纪的一言一行都值得大家学习。后人对于毛纪也有着很高的评价,

  • 郭子仪如何消除皇帝的疑心?他曾想出一个绝招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的大功臣,是他解救了唐朝的重大危机。此后郭子仪迁司徒,封代国公,一时功高盖主。不过郭子仪也明白,作为大臣如果让皇帝感到有一丝威胁或者怀疑,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郭子仪也是想了一个办法让皇帝打消了这份猜忌。郭子仪享年85岁,在唐朝来说已经算是最长寿的一批人了,如果不是郭

  • 合纵连横竟然是一场骗局?张仪苏秦为何这样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合纵连横作为战国末期一个非常著名的国与国之间的联合策略,对于当时秦国的崛起以及后来与山东六国对抗,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却有人认为,合纵连横其实只是它们的执行者自导自演的一场戏,说白了就是一场骗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张仪和苏秦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手段?究竟是不是真的是一场大骗局呢?鬼谷子王诩,一作王禅

  • 唐朝江山谁打下来的?一半是李世民一半是李秀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古人常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的确,两相对比之下,自然是守江山的难度要更大一些,但是,打江山也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打下来了,就是王,一旦失败,不光是自己的性命,还有自己死后的名声,都只能交给别人来评价了。而唐朝时期,说大唐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丝毫不为过,那你知道还有一半是谁打下来的吗?有

  • 同样都是复仇灭国,为什么人们只记得勾践却不记得夫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勾践和夫差,原本他们所处的越国和吴国,都只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家而已,是其他两个大国之间的争斗,各自扶持了一个小国作为牵制敌国的力量,这才让它们有机会登上春秋的大舞台。不过,现如今世人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吴国,也对此十分敬佩,但是为什么就没人记得,吴王夫差也是为了报自己的国恨,努力发展吴国,才将越

  • 明朝的红丸案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神奇的红丸不久,朱常洛的身体有所好转。八月二十三日,鸿胪寺官员李可灼来到内阁,说有仙丹要进呈皇上。因为已有崔文升的先例,内阁首辅方从哲认为向皇上进药要十分慎重,便在觐见奏事完毕后,向朱常洛征求对李可灼进献红丸一事的意见。朱常洛对此很感兴趣,传李可灼进宫。李可灼先为朱常洛把脉,讲了讲朱常洛的病源,然后

  • 民国时期的军队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民国时期是咱们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由于各路军阀,当年各个地区的军队也是各有不同。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民国军史之最。说是之最,其实也并不一定是之最。一方面,仅仅是个人以为的之最;另一方面,是欲将民国军事史中所有我认为比较异类的都做一收集,便未必一定是之最了。最大的旅福建陆军第一混成旅陈国

  • 汉桓帝后人对他评价如何?被诸葛亮拿来当反面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其中桓指的就是汉桓帝。汉桓帝是东汉第11位皇帝。他在位21年,多半时间只是一位傀儡皇帝,等他拿回大权后,汉桓帝依然没有尽

  • 刘辩是被大臣下毒毒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刘辩作为东汉末期的一位皇帝,他的命运也可以说是非常坎坷的了,时值汉末动乱,即便是皇帝,在当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力,反而可能会被权臣所控制,比如汉献帝,也可能会被军阀废除甚至杀掉,比如刘辩。刘辩在历史上是汉什么帝?他被董卓废除之后,又是怎样的命运?他最后怎么死的,是被大臣下毒害死的吗?汉少帝刘辩,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