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种帮助勾践复国,为什么又被勾践赐死?

文种帮助勾践复国,为什么又被勾践赐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486 更新时间:2023/12/21 15:59:58

古人重视知恩图报,别人帮过自己的恩情一定要报答,因此历史上才有那么多美好的历史事件,可是这种情况在君臣之间似乎很难存在,尤其是君主作为受恩的那一方,似乎臣子效忠自己是理所应当,很多时候在事成之后,不仅不赏赐,甚至还会将臣子杀掉,正所谓兔死狗烹就是如此,比如帮助勾践复国报仇的种,最终还是被勾践赐死了。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卧薪尝胆”这个典故。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春秋晚期,越国的君主勾践因为自己的贸然进攻和轻敌而被吴国的夫差打得溃不成军,自己被俘,在受尽屈辱之后忍辱负重厉兵秣马终于打败了吴国,成就了霸业。在这段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中,越身边除了名噪天下的能臣范蠡之外,他身边另一个重要的谋士就是文种。

文种,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72年,人们也常常称呼他为文仲,字会,少禽和子禽。是春秋末期的楚国的的郢都,也就是现在的湖北江陵人。他原本是楚国人,但是后来在越国定居。他能够成为越王勾践的大臣,跟范蠡一个是有莫大的关系的。因为他们应该是一起投奔越王的,他们一个擅长带兵打仗,一个处理内政得心应手,他们两人正好成为了越王的左右手。在公元前来494年,吴王打算攻打越国,此事被勾践知道后,决定来一个先发制人,即使范蠡劝诫他也不听,结果自然是被吴国打得丢盔弃甲。无奈之下,越王便派文种前去议和,吴王最终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请求。勾践和饭卡里等大臣奔赴吴古给夫差祖祖仆人,留文种待在越国处理政事。之后便是受尽屈辱的勾践复仇的大计了。在这当中,文种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建议越王表面上继续对吴王毕恭毕敬,另一方面鼓励生产,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越国很快就强大了起来,并最终复仇成功,消灭了吴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深知越王不可与他共富贵,因此便急流勇退,同时也劝文种跟自己一起走,但是文种没有听进去,最终被越王赐死。

文种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那文种怎么读呢?

事实上文种的读音是这样的,其中的“文”字读音是“wen,二声”,“种”字的读音是“zhong,三声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文种这一人物。

根据是史料记载,文种是死于公元前472年,对于他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历史上并没有过多的说明。关于他的名字,除了文种这个名字之外,他还有诸如文仲、文会、少禽、子禽的别名。他字会,少禽,是来自于春秋末期楚之郢的人物,但是在他后期阶段则是定居到了越国。他曾是越国勾践的重要谋臣,还和大臣范蠡一起为越王打败了吴王,但是最终还是被越王勾践赐死了。究竟文种和越王之间有什么故事呢?

据历史了解,但是文种和范蠡打败吴国后,范蠡就隐退了。在隐退之前,范蠡还曾写信给文种,并劝他逃跑。而文种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于是越王勾践身边的小人见状向越王进言说文种要造反,越王信了,并赐给文种一把剑说道:“你当初给了7条建议攻打吴国,而如今我只用了三条,现在就命你用剩下的4条去地下为先王打败吴国的先王。”听后的文种便拿起剑自杀了。

至于其中为什么越王要杀文种,真正是来源于,越王和文种之间政治观念上所发生的强烈冲突。

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之中,出现了很多流传千古的人物和典故,他们或是建立了赫赫功勋,或是留下了自己的传奇故事。而在春秋末期的时候,出现了最后一位雄霸一时的君主。此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越国国君勾践。他因兵败而在吴国遭受种种屈辱,但是他容忍了下来,三年精心准备,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但是复仇成功之后,他的本性逐渐显露了出来。

勾践能够成功复仇吴王夫差,主要靠的是两大谋臣:一个是在历史上同样威名远扬的范蠡;而另一个就是才能不输于范蠡的文种。文种原本是楚国人,他原本是受楚王的指派来到越国的。当他到达越国的时候,越国宫廷正值动荡之时,楚越之间的盟约也很可能被毁于一旦。文种不愧是具有超凡才能的人,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沉稳的作风,和好友范蠡一起解救了越国的危机。因为这件事情,他被随后继位的越王勾践拜为上大夫。在勾践兵败甘愿作为奴隶进入吴国的时候,文种受到勾践的指示留在越国主持国政。他一方面,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另一方面积极营救勾践。等到勾践结束在吴国的奴隶生涯返回国内之时,文种祭出了惊世之计“灭吴七术”。正是凭借着文种的计谋,越王才能集齐兵力打败吴国。可以说在灭吴的战争中,文种当记首功。但是勾践在大仇得报之后,逐渐显露了多疑和心胸狭隘的本性,早就看透勾践的范蠡在此时选择了辞去官职,云游四海。而文种则没有听范蠡的劝告,想要继续辅佐勾践,最终被勾践赐剑自杀而亡。可以说文种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如果他能早点认清越王勾践的真正为人,或许就不用被逼自杀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明朝五军都督府有哪些权利?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五军都督府是明朝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的总称,也是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大都督府,后来朱元璋将大都督府分为五个机构,权不专于一司,兵权对于皇帝来说能分散就不要放在一人身上。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之间也能起到相互牵制、监督的作用,那这两个军事机构究竟谁

  • 楚灵王政权为何会被推翻?在位11年却始终不得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楚灵王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灵王在历史上的名声和评价都不算太好,他被评为是穷奢极欲、昏暴之君。实际上楚灵王是自立为王,他并非通过正规手段成为君王。楚灵王在位11年,最后却落得一个失去民心,被楚人推翻统治地位的下场,最终吊死于郊外。楚灵王在位期间究竟做了什么,导致他会被自己的臣民给厌弃呢?这次就为大家

  • 本是好友,为什么太子丹要派荆轲刺杀嬴政?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燕国太子丹和秦始皇嬴政,他们两个原本都是在赵国做质子,可以称得上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小时候也经常有来往,可以说是很好的朋友,毕竟身为质子,相互之间也会有很多共同语言。但是既然都是朋友,为什么太子丹后来还策划出了一次荆轲刺秦?很明显是把嬴政当做了最大的仇人,一定想要杀了他,这中间究竟有什么原因?随着荆

  • 石虎为什么如此残暴?为何要杀自己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却也引出了历史上很多比虎更毒的人来,他们手中往往有很大的权力,地位非常高,但是面对自己的儿子,却也是毫不留情,后赵的石虎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不好,以残暴著称,不管对谁都是如此,哪怕是自己的亲儿子,也丝毫不会留情,就像是看一个毫不相干的人。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还有

  • 秦孝公为什么支持商鞅变法?秦孝公发现秦国问题所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在位一共23年时间。很多人不理解,秦孝公为什么会如此支持商鞅变法,毕竟当时秦国各个贵族都是反对变法的,秦孝公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推行变法。实际上秦孝公已经洞察了秦国的问题所在,为了使秦国强盛,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只有采取变法一条路。只是商鞅注定要以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变法的实行,不

  • 邓艾和钟会之死是自取灭亡?幕后黑手是司马昭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邓艾钟会两人,可以说是三国后期的两员大将,他们都是魏将,不过在后期,魏国毕竟已经是司马家族的天下了,他们相当于在给司马昭办事。蜀国灭亡的过程中,邓艾钟会两人配合的也很好,但是后来他们却因为姜维叛乱而身死,看起来是与姜维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背后难道就没有司马昭的黑手吗?钟会与邓艾被杀,历史上认为,是

  • 杨仪在蜀汉内部充当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杨仪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杨仪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早年跟随关羽,后来得到刘备欣赏,擢为尚书。杨仪生平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除掉魏延。不过魏延究竟是真有反叛之心,还是杨仪动了私心才将其击杀,目前还有争议。实际上杨仪当时的官职也不小,是丞相参军,也就是帮助诸葛亮出谋划策的人物,但诸葛亮死后并没有把杨仪定位继承人,而是选择了蒋琬,此

  • 诸葛亮打仗不是很厉害吗,为什么打仗十打九输?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就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物,类似于张良那种运筹帷幄,对于战场上发生的一切都能够很准确的把握住,做事情很有分寸,总而言之都快要成神了。可是从历史上来看,诸葛亮打仗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甚至有十打九输的说法,可见诸葛亮的名气大部分其实还是《三国演义》里面写出来的。看《三国演义》,你会觉

  • 夏朝会不会找错方向不在河南?那究竟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长久以来,关于夏朝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这根本就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的王朝,毕竟到目前为止,也找不出太多的证据,对于夏朝的了解也很少,连首都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很多人一直猜测会不会在河南,可是在河南却一直没有什么发现,会不会原本寻找的方向就已经是错的了,其实夏朝首都根本就不在河南?河南的二里头应该

  • 八里桥之战清军为何会惨败?双方兵力各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八里桥之战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一场战斗,但是清军总共派出了2.5万至3万的兵力,最后却惨败给只有8000余人的英法联军。虽然清军在这场战斗中表现英勇,但双方装备差距实在太大,而且对手在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导致清军根本不是对手。最后的结果可以说是一边倒,下面就为大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