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末年为何流寇泛滥?大臣杨鹤是如何对付流寇的?

明朝末年为何流寇泛滥?大臣杨鹤是如何对付流寇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146 更新时间:2023/12/21 16:17:44

杨鹤是明朝末年大臣,杨嗣昌的父亲。明末流寇泛滥,并且已经威胁到了大明根基,杨鹤曾向崇祯提出,他认为流寇都是因为饥荒才会变得越来越多,所以他觉得对付流寇应该是以招抚为主、追剿为辅。杨鹤的策略起先有了一定成效,但能用于招抚的资金却远远不够。有人评价杨鹤是一名正直的好官,但一意主抚也要看当下国力能否承担。最后杨鹤办事不力,落得一个下狱论死的结局。

说起大明灭亡的直接原因,那必然是流寇泛滥。流寇以李自成为代表,就是他攻破北京城,导致了大明的灭亡。

李自成虽然最终成了气候,但他并非首倡义兵之人。早在天末年,流寇就已经在西北出现了,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天灾。

明末农民战争,自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澄城农民二首杀知县张山耀算起,到崇祯十七年(1664年),前后经历了十八个年头。——薛正昌·《崇祯元年固原兵变与明末农民起义》

崇祯继位之后,自然也会想办法解决流寇问题。可应该如何解决呢?放任自流是不行的,那就只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剿灭,一个是招安。

无论是剿灭还是招安,都不是空口白牙就能实现的。

剿灭流寇需要大规模调动军队,大规模调动军队需要大笔军费。比如说,辽东需要大规模调动军队,于是辽饷应运而生;如果西北也需要大规模调动军队,那么新名目的赋税自然也会应运而生。

招安流寇不需要大规模调动军队,但政府必然要扩大征兵规模,因为必须把流寇改编成一支新军。流寇之所以会出现,无非是因为农民吃不饱饭,如果有机会当兵吃军粮,大多数人也不会愿意继续当流寇。但招安流寇也需要花钱,而大明中央政府最缺的就是钱。

退一步说,大明中央政府没钱招安流寇,那么有钱赈灾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整个大明已经被钱这个字给弄怕了,张嘴说话的时候,第一个字肯定都是钱。

面对愈演愈烈的流寇,官僚集团除了打官腔还是打官腔,给出的解决办法,永远是高大上伟光正的:解决流寇问题并不困难嘛,只要让他们吃饱饭,自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从皇帝的角度出发,自然是希望官僚发扬风格,让流寇吃饱饭。据可靠消息称,官僚的家里有许多银子,根本用不完。

从官僚的角度出发,自然是希望皇帝发扬风格,让流寇吃饱饭。据可靠消息称,皇帝的家里有许多银子,根本用不完。

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不管是皇帝还是官僚,你们家里的钱多到根本用不完,可就是不愿意拿出来,让老百姓吃饱饭,那就别怪我们造反了。

崇祯二年,西北流寇群起,总督武之望在重压下自杀,整个大明上下一片哗然。

洛川、淳化、三水、略阳、清水、澄县、韩城、宜君、中部、石泉、宜川、绥德、葭州、耀、静宁、潼关、阳平关、金锁关等处,流赋恣掠。——谈迁·《国榷》

现在的问题是:谁来接任西北总督呢?官僚集团内斗一流,吃相也不好看,但他们都不是傻子。西北流寇愈演愈烈,谁当总督都有可能干砸锅。尽管是总督这样的美差,大家还是推三阻四。平时打官腔的时候全部慷慨激昂,遇到麻烦事了就开始装聋作哑。

在这种背景下,杨鹤被大家推选出来,成为了新一任西北总督。

明年,总督武之望死。久之,廷臣莫肯往者,群推鹤。——《明史》·杨鹤传

为什么是杨鹤?因为杨鹤说了一些得罪人的话,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被人报复,最终只得前往西北任职。

杨鹤所说的培养小民元气、封疆元气、士大夫元气,并非泛泛之谈,而是针对某些高官胸腑间一片杀机,逞一时之快而发的。朱由检领悟到这层用意,在奏疏上批示“培养元气,今日要务”,表示赞许。但是掌权的阁部大僚却以为:“这学问用不得。”培养元气还不是时候,决意把不随潮流、独抒己见的杨鹤排挤出中央政府。这就是吏部会推杨鹤出任陕西三边总督的背景。——樊树志·《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杨鹤走马上任之后,立刻面临了之前所说的两个困境:无论是剿灭还是招安,都需要不少钱,而在杨鹤出发之前,大明中央政府显然没为他准备钱,甚至连赈灾的钱,也要他自己想办法。

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前提下,杨鹤对西北流寇的态度只有一个字:抚。

所谓的抚,就是放纵流寇的行为,只要他们愿意投降,立刻赦免所有罪过。

社会经验不丰富的人,大概会觉得杨鹤的做法非常好,符合圣人之道。可实际上,流寇的数量绝不会因为杨鹤的宽容而有所减少,反而会因为这种宽容而变多。

只要表示一下悔过,就可以既往不咎。这种宽仁的做法,直接把叛乱的代价降到了最低。

地方叛乱的主要基础是饥民、难民、逃卒和溃卒。因为这种基础存在,各种不安份的人才能如鱼得水、兴风作浪。失去这种基础,谁敢公然挑战政府呢?

杨鹤的抚,并没有任何错误。事实上我们翻翻历史书,历史书就是这样谆谆教导后人的。因为叛乱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天灾人祸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才造成的。政府应该理解他们,更有义务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政治表面上是空洞的说教和规则,实际上永远都是写满了“利益”两个字。

如果是天灾,主管官员应筹集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它;如果是人祸,主管官员需要清除它。所谓的天灾,需要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共渡难关,杨鹤作为一个空降的大员,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吗?显然是没有的。

所谓的人祸,无非就是当地官僚贪污腐败,无非就是士绅集团野蛮扩张。杨鹤作为一个空降的大员,有能力管好这件事吗?显然是没有的。

想要改变西北乱象,就必然要损害西北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杨鹤做不到这一点,他只能给流寇一些优待,争取让他们放下武器。

这种政策,实际上就是明着欺负不敢造反的老百姓。官僚贪污、士绅欺压、流寇造反,政府都报以宽容,绝不追究,这对守法良民公平吗?

当坏人干恶事,就这样有理?当一个安份守法的百姓,他们的利益和权利谁来保证呢?政府除了说几句空洞的安慰话之外,什么也做不到。

杨鹤的所作所为,就是用官僚的方式应对危机:你不是要我招降流寇吗?我像模像样地招降几股给你看看。虽然这些流寇被招降,对西北危机而言于事无补,他们安分守己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我至少把表面工作做到位了。

崇祯皇帝也不是傻子,杨鹤的奏报写得很出彩,但西北的局势还是日益糜烂。崇祯皇帝一再下令,要求杨鹤继续努力,把工作干得再好一点。

面对得寸进尺的崇祯皇帝,杨鹤最终也只能使出官僚集团的老办法:要钱。

如果崇祯皇帝拿出钱来,杨鹤或许还能做个计划,花钱办事;如果崇祯皇帝拿不出钱,那责任就怪不到杨鹤头上了。

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杨鹤到了西北之后,到底什么值得称道的事呢?从史书上看,他除了安抚流寇和找皇帝要钱之外,什么事都没干。

要区分责任其实很简单:皇帝没给你钱,的确是皇帝的不对。可没钱也有没钱的做法,你什么事都不做,只知道一味地安抚流寇,这不是打官腔敷衍了事,又是什么呢?

杨鹤在西北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打定主意混日子,就是不得罪任何人,也不会想办法搞点钱来建设大西北。

在明末,这种庸官遍地都是,一点都不奇怪。具体到了问责的地步,他们总是一脸无奈:时局如此,为之奈何?

我说杨鹤是庸官,只是阐述客观事实,并不是在苛责他。事实上,如果把其他人放到西北,我估计和杨鹤的区别也不会太大。

事实上,明末的庸官之所以遍地都是,除了既得利益集团根深蒂固之外,崇祯皇帝也难辞其咎。

崇祯皇帝最喜欢做的就是:我重用你,给你全权,你去负责具体事务,干得好有赏,干不好要罚。

这种做法有问题吗?表面上看是没问题的,可细究起来,问题就太大了。

明末的问题,在于既得利益集团难以被撼动,崇祯皇帝明白这一点吗?应该是明白的。

可崇祯皇帝从来不想着如何破局,只是一味地找敢死队员,希望这个敢死队员能跟既得利益集团血拼,崇祯皇帝自己坐收渔利。

在太平时期,这种做法没什么病,因为这是帝王心术。可明末那个烂坑里到处都是雷,哪个敢死队员能镇得住?

在明末那个环境里,皇帝必须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勇气和毅力,拥有砸烂一切的魄力,否则他就只能缩在深宫,做一个任人摆弄的傻子。虽然这样做也未必能拯救垂死的大明,但绝对比崇祯皇帝这样大呼小叫却无可奈何要好得多。

官僚集团有问题,官僚集团该为明亡负责,可崇祯这个当皇帝的人,居然也是一副官僚习性,别人上行下效,也真没什么好说的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宰相写了青鹅两个字,为什么就被武则天处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很多时候即便是同样的一句话,但是因为断句、读音、重音的不同,就会读出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意思。武则天时期,因为当时的宰相裴炎写下了“青鹅”两个字,就被武则天下令处死,可是这两个字怎么看都看不出来有什么不同,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武则天仅凭这两个字就把宰相杀

  • 文种帮助勾践复国,为什么又被勾践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古人重视知恩图报,别人帮过自己的恩情一定要报答,因此历史上才有那么多美好的历史事件,可是这种情况在君臣之间似乎很难存在,尤其是君主作为受恩的那一方,似乎臣子效忠自己是理所应当,很多时候在事成之后,不仅不赏赐,甚至还会将臣子杀掉,正所谓兔死狗烹就是如此,比如帮助勾践复国报仇的文种,最终还是被勾践赐死了

  • 明朝五军都督府有哪些权利?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五军都督府是明朝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的总称,也是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大都督府,后来朱元璋将大都督府分为五个机构,权不专于一司,兵权对于皇帝来说能分散就不要放在一人身上。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之间也能起到相互牵制、监督的作用,那这两个军事机构究竟谁

  • 楚灵王政权为何会被推翻?在位11年却始终不得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楚灵王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灵王在历史上的名声和评价都不算太好,他被评为是穷奢极欲、昏暴之君。实际上楚灵王是自立为王,他并非通过正规手段成为君王。楚灵王在位11年,最后却落得一个失去民心,被楚人推翻统治地位的下场,最终吊死于郊外。楚灵王在位期间究竟做了什么,导致他会被自己的臣民给厌弃呢?这次就为大家

  • 本是好友,为什么太子丹要派荆轲刺杀嬴政?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燕国太子丹和秦始皇嬴政,他们两个原本都是在赵国做质子,可以称得上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小时候也经常有来往,可以说是很好的朋友,毕竟身为质子,相互之间也会有很多共同语言。但是既然都是朋友,为什么太子丹后来还策划出了一次荆轲刺秦?很明显是把嬴政当做了最大的仇人,一定想要杀了他,这中间究竟有什么原因?随着荆

  • 石虎为什么如此残暴?为何要杀自己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却也引出了历史上很多比虎更毒的人来,他们手中往往有很大的权力,地位非常高,但是面对自己的儿子,却也是毫不留情,后赵的石虎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不好,以残暴著称,不管对谁都是如此,哪怕是自己的亲儿子,也丝毫不会留情,就像是看一个毫不相干的人。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还有

  • 秦孝公为什么支持商鞅变法?秦孝公发现秦国问题所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在位一共23年时间。很多人不理解,秦孝公为什么会如此支持商鞅变法,毕竟当时秦国各个贵族都是反对变法的,秦孝公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推行变法。实际上秦孝公已经洞察了秦国的问题所在,为了使秦国强盛,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只有采取变法一条路。只是商鞅注定要以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变法的实行,不

  • 邓艾和钟会之死是自取灭亡?幕后黑手是司马昭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邓艾钟会两人,可以说是三国后期的两员大将,他们都是魏将,不过在后期,魏国毕竟已经是司马家族的天下了,他们相当于在给司马昭办事。蜀国灭亡的过程中,邓艾钟会两人配合的也很好,但是后来他们却因为姜维叛乱而身死,看起来是与姜维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背后难道就没有司马昭的黑手吗?钟会与邓艾被杀,历史上认为,是

  • 杨仪在蜀汉内部充当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杨仪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杨仪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早年跟随关羽,后来得到刘备欣赏,擢为尚书。杨仪生平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除掉魏延。不过魏延究竟是真有反叛之心,还是杨仪动了私心才将其击杀,目前还有争议。实际上杨仪当时的官职也不小,是丞相参军,也就是帮助诸葛亮出谋划策的人物,但诸葛亮死后并没有把杨仪定位继承人,而是选择了蒋琬,此

  • 诸葛亮打仗不是很厉害吗,为什么打仗十打九输?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就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物,类似于张良那种运筹帷幄,对于战场上发生的一切都能够很准确的把握住,做事情很有分寸,总而言之都快要成神了。可是从历史上来看,诸葛亮打仗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甚至有十打九输的说法,可见诸葛亮的名气大部分其实还是《三国演义》里面写出来的。看《三国演义》,你会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