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宪宗是如何为明代宗平反的?他为何要帮明代宗挽回名声?

明宪宗是如何为明代宗平反的?他为何要帮明代宗挽回名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026 更新时间:2024/2/12 23:28:26

明代宗是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一共8年时间,但明代宗的下场却十分惨烈。1457年爆发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而明代宗被软禁西苑,此后还被贴上“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的标签,废其帝号,而且明代宗是唯一一个迁都北京后没能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不过等明宪宗继位后,他一直坚持要替自己的叔叔明代宗平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这段历史,一起来了解下吧。

明代政治史上的一桩轰动大事,就是“明宪宗为景泰帝朱祁钰平反”。

要知道,在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登基后,曾经受命于危难之时,“抢”了明英宗皇位且挽救大明朝的景泰帝朱祁钰,就成了大明朝堂上下的“忌讳”。

从明英宗二度执政的天顺年间起,已故的景泰帝朱祁钰被废掉帝号,只给了谥号“郕戾王”,几乎是被一踩到底。

他执政时“年谷屡丰”“元元乐业”的景泰时代,也被不断抹黑,文臣武将,多年来更惨遭清算打压,堪称一场政治灾难。

但这场政治灾难,最终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化解:朱祁钰去世十八年后,即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儿子明宪宗朱见深为叔叔朱祁钰恢复名誉,追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大明朝更以隆重典礼,为朱祁钰在奉天门举行了加谥仪式。而于谦等诸多因此蒙冤的臣工们,也相继获得了平反。

大明王朝,至此终于了结了这桩旧案。

那么问题来了,虽说是朱祁钰的亲侄子。但作为皇子的明宪宗朱见深,当年就是被亲叔叔朱祁钰废掉了太子身份,更因此度过了一段悲催的童年。

作为明英宗的儿子,他更有理由把当年这桩恩怨,变成永远没法翻身的“铁案”。但为什么他却做出了这个抉择呢?

第一个原因是童年时的明宪宗,与朱祁钰一家的特殊关系。

在打赢北京保卫战且成功“捞回”明英宗朱祁镇后,已是帝王的景泰帝朱祁钰,对待朱祁镇朱见深父子,确实有些刻薄:朱祁镇被软禁南宫,朱见深也被废掉太子位。但朱祁钰的皇后汪氏,却竭力反对。

这位被史书评价“刚毅偏执,心怀仁德”的皇后,为了保朱见深的太子位,自己甚至也被朱祁钰一怒废黜。

待到明宪宗登基后,明宪宗与其母周太后,也一直对汪氏关照有加。

也正是这特殊的渊源,使得明宪宗看待这段“恩怨”,自然与父亲明英宗观点不同。

第二个原因则与明宪宗在位时的局势有关。

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虽说勤政方面进步了不少,却又遇到了“曹石叛乱”,最后扔给儿子明宪宗朱见深的,依然是一片残破的江山。

朱见深登基的前几年,西南西北荆襄先后爆发叛乱,明英宗时期积累的各种矛盾一股脑爆发,急的朱见深在朝堂上多次叹气。

如此危急时刻,想要稳定人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平反昔日冤狱。

所以,从朱见深登基起,他就第一时间忙活“平反”。

明英宗驾崩不到八年,即天顺八年(1464)六月时,他就为明英宗年间遭“夺门功臣”诬陷贬官的御史耿九畴父子平反。

这个“信号”一放出,“喊冤声”滚滚而来。

成化元年(1465)二月,挽救明王朝的大英雄于谦,也洗清了身后“谋反”的污名,得以恢复名誉。

次年八月,朱见深更特命翰林院为于谦书写祭文,定论了被其父冤杀的于谦,那无可争议的英雄功业。

另外,还有曾血战瓦剌,却受于谦株连身死的范广将军,以及“夺门之变”惨遭流放的陈循俞士悦等内阁重臣,也都在明宪宗登基后的短短几年里,或是身后恢复名誉,或是官复原职。

但所有这些扬眉吐气的臣工及其家属们,都与景泰帝朱祁钰息息相关。

既然他们都平反了,那景泰帝怎么办?

如果说明英宗年间的朱祁钰,是个群臣们讳莫如深的敏感词。那么经过了一系列“平反”后,“朱祁钰”更成了满朝文武的一个“心结”。

如果不能正确评价这位皇帝,不能给那个时代正确的定论。这事儿不止是明宪宗的“家务事”,更牵动大明朝的朝局走向。

所以,平反朱祁钰,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而更重要的原因,却是成化年间,诸多大臣的强力推动。

比起晚明的末世闹剧来,明宪宗年间的明朝官员们,依然保持着刚正朴实的士风。对这个问题,也是一个赛一个敢说话。

成化三年时,湖广荆门州训导高瑶,这位举人出身且在景泰年间落榜的小官,率先勇敢为景泰帝“发声”。

他的一篇奏疏,详细陈述了景泰帝之冤,以及这一系列的冤案,对明王朝道德风气甚至统治的败坏。

一句“而天心可回矣”,也让明宪宗受到了触动。

当然,高瑶的奏疏,并没有直接怒斥当年的明英宗,而是把这场悲剧,甩锅给了石亨曹吉祥等“夺门功臣”们。

而这一“炮”开过后,接下来的几年里,好些大臣也纷纷发声。

比如曾牵涉入“夺门冤案”的名臣杨守随,在自己得到平反后,也再接再厉,于成化六年继续上书,大赞朱祁钰“削平祸乱”的功绩。

虽然此时的朱见深,尚且还在犹豫,只是在杨守随的奏疏下,批复了“所言事具处分已定”几个字。

但“平反”的大势,已经不可挡。

明宪宗自己也明白,在明朝的舆论环境下,如果不能拿出定论,这件旧案的争论,只能越来越凶。

于是,成化十一年,借着册封皇长子朱佑樘为太子的机会,明宪宗终于下诏,承认了朱祁钰“勘难保邦,奠安宗社”的功绩,捎带还加了一句解释:“先帝(明英宗)寻知诬枉,深怀悔恨”。

这意思就是说:我爹明英宗是知道他冤枉的,只不过还没来得及平反就驾崩了,这事,就交给我吧!

有了这个大义的名分,事情也就顺风顺水。朱祁钰获得了“恭仁康定景皇帝”的谥号。

这事情的意义,不止是一位帝王的名分问题,更关乎着一个时代的定论,以及一代文武臣工的历史评价。

正如《国榷》里评价:大哉宪皇追称景帝,所挽回元气多矣——这是一桩关乎大明国运的大事。

了解这个,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位在位二十三年,就多年“旷工”的懒皇帝,即便赶上明王朝历史上自然灾害空前多发的二十多年,却依然能凭着“主昏于上臣奋于下”的模式,开创“成化中兴”的业绩。

因为,虽然对这意义重大的事情,明宪宗的动作慢了一些,足足拖了十年。

但是,能以这种方式,完美解决这个难题,也足见其胸襟和智慧。更足见此时明王朝,依然畅通的言路与刚正的士风。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锦衣卫的轻弹琵琶是什么?为何会让对手生不如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的酷刑有很多种,有一些光是听名字就觉得很残忍了,但是却有一些酷刑,施行办法非常残酷,但是名字却很好听,武则天发明的“骨醉”就是其中之一。而明朝时期,锦衣卫也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刑罚,“弹琵琶”虽然听起来诗情画意,很有韵味,但是如果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

  • 康熙乾隆为何频繁下江南?他们的目的是否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曾六次下江南,这个次数对于皇帝出巡来说已经算很多了,而且不是微服私访,每次出宫都要消耗大笔钱财。不过康熙和乾隆下江南的目的并不相同,康熙皇帝是通过南巡来进行发展,当然他本人也的确很喜欢江南这个地方。而乾隆下江南就有些劳民伤财了,最后还把国库消耗殆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有人推测皇

  • 张良是韩国贵族,为什么最后放弃复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一直以来都有“谋圣”之称,他的智谋可以说是顶尖级别的,不过张良原本是战国末期韩国的贵族,韩国被灭亡之后,他一直都有一个复国的愿望,其实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心中所想。张良甚至还策划过一起刺杀,想要杀了秦始皇,结果却失败了。但是为什么张良后来放弃了自己的愿望,没

  • 宋光宗赵惇有多怕老婆?赵惇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宋光宗赵惇是宋朝第12位皇帝,南宋第3位皇帝,在位一共5年半时间。南宋的处境大家也懂,宋孝宗主动禅位,赵惇登基称帝,前期赵惇还有革故鼎新之意,想要改变现状,积极听取大臣谏言。但赵惇此后却因为自己的老婆妒悍,导致心生恐惧,因此逐渐荒废政事。说白了赵惇还是一个怕老婆的皇帝,那赵惇究竟怕到什么程度呢?可以

  • 元朝为什么会发生通货膨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通货膨胀是一个现代化的词语,用来形容经济上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对于社会的危害其实还是很大的,如果不采取一些手段的话,最终会造成经济的崩溃。而这种事情,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是有的,而且还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人在探讨,为什么元朝最终会灭亡,其实通货膨胀就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1宋恭帝德祐二年(

  • 汉文帝的八个儿子中刘启继承皇位,其他人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皇室中,太子的兄弟不好当,皇帝的兄弟也不好当,胡亥就在自己当了皇帝之后,杀光了自己所有的兄弟,连姐妹也没放过,一个不留,手段非常残忍。而汉文帝一共有八个儿子,后来刘启继承皇位,成为汉景帝之后,他是如何对待自己其他的兄弟们的?汉文帝其他的儿子们最终是什么结局?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初

  • 关羽为什么是镇守荆州的不二人选?他的作用难以替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夺得荆州以后,选择让关羽镇守荆州,此后的汉中之战都没让关羽来参加,可见他是不想让关羽离开荆州的。实际上在刘备以及诸葛亮眼里,关羽都是守护荆州的不二人选,无论是从战略角度,或是人物关系来看,关羽都无法被替代。其实细数刘备身边的将领,关羽这一档的也只有他一位,张飞其实比较接近关羽但只能作为备选。下面

  • 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周亚夫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周亚夫是西汉著名将领,曾率军平定七国之乱,挽救汉室江山。但周亚夫的结局却令人感到唏嘘,他身为一代功臣,最后却被冤入狱,还饱受羞辱,最终绝食而亡。周亚夫晚年为何会深陷如此境地呢?导致周亚夫和汉景帝关系决裂主要还是因为两件事,一是皇后兄长封侯,二是匈奴将军封侯。周亚夫心直口快并非他的缺点,但汉景帝却感到

  • 秦灭六国并非一帆风顺,曾败给赵、楚两国并损失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秦始皇继位后秦国国力已恢复至鼎盛,此后便正式施行一统六国的计划。当时其他诸侯国基本无力和秦国正面抗争,只有赵国和楚国还有一丝反抗的余地。秦国在灭六国之战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曾输给过赵国还有楚国,损失了上十万的兵力,极大拖延了一统的时间。不过当时赵国和楚国都已经每况愈下,为何还能击败强大的秦军呢?下面就

  •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是怎样发生的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非常欣赏苏轼的诗词,更是欣赏他的人生态度,即便是面对众多的波折磨难,但是却从来都是苦中作乐,就算是流放到烟瘴之地,也能够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他遇到的一切。而苏轼的人生中有一件重大的事情,那就是乌台诗案。乌台诗案究竟给苏轼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