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为什么会用错马稷?街亭失守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为什么会用错马稷?街亭失守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279 更新时间:2024/1/19 6:58:36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因为马稷违抗命令,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大败。但是很多人都觉得这不是马稷一个人的错,诸葛亮也需要承担部分责任,因为人是诸葛亮选的,而且当时驻守街亭的兵力也不多,张郃如果选择进攻可能马稷也是守不住的。对于马稷来说平时并不算一位刚愎自用的人,只是碰巧在这一次选择了一意孤行。

马谡失街亭,是《三国演义》最为人熟知的段子之一,也是正史有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对此事的解读,可以有不同角度。本文只讲马谡的悲剧以及这一悲剧的成因。

诸葛亮一出祁山,街亭之战甚为关键:诸葛亮欲自领一军出斜谷奔长安,以姜维为先锋,主攻;另遣一支军马守街亭,阻挡司马懿、张郃及曹真、郭淮大军,主守。这就像足球比赛,有前锋,有后卫,攻守平衡才能胜利。诸葛平生最谨慎,他不会不重视防守而一味进攻,自己进一个球让对方灌三个球的事他不会干。这防守一路,派上了除他本人及其新收研究生姜维之外的所有名将:赵云、魏延、王平、高翔、邓芝、马谡、马岱。但在选谁做守街亭主将问题上,恰恰出了问题。

当时的选拔方式耐人寻味:诸葛先生不像以往那样胸有成竹地分兵派将,而是用了快速抢答!

他先公布了要招标的项目,然后问在座诸将:“谁敢引兵去守街”

话音未了,参谋马谡以“马速”回答:“我愿去!”

我们替诸葛亮做个“事后诸葛亮”,设想一下:如果当初选赵云或魏延、姜维、王平可不可以。

不选姜维不是不信任姜维,主要还是因姜是他的新收门徒,他要和姜在一起以便随时指导其实习。

不选赵云也许是顾忌其年龄太大,怕万一到时力不从心。

不选王平,是因王在这之前还未有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而且王的文化程度不高。《三国志》说王平“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诸葛亮招研究生即使不特别重视初始学历,也得有个最起码的分数线啊。

至于不用魏延,原因当然是他早就看老魏不顺眼。老魏总以为自己比诸葛亮还亮,他的眼里也很少闪现在别人那里常见的对丞相崇拜的眼神。

我们有理由推测,其实诸葛亮早就决定重用马谡。也许事先对其有所明示或暗示,此时就等马谡自己出来主动请缨。诸葛亮知道魏延立功心切,也知道赵云不服老,他就用这种“抢答”的方式,让两员他并不想用的老将不及反应。如今某些申报的通知与“公示”,原理与此类似。

果然,他让魏延去街亭后面驻扎,老魏有点不高兴:“我一直是大军的先锋,理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怎么给我个巡视员的闲职啊?”诸葛亮赶紧给他个台阶:“在前面冲锋破敌,那是偏将的事。我让你接应街亭,这是重大责任,怎么算闲职呢?你可小心了啊!”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生前诸葛亮与其关系很好,在此之前诸葛亮也常与马谡一起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连年征战,看书的时间大概不及马谡多,有可能马谡还能说出一些诸葛亮没听说过的最新军事理论术语。当马谡与副手王平来到街亭准备驻扎时,对于执不执行诸葛亮布置好的方案,两人发生争执。王平也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的学生,他说:“我多次跟着丞相打仗,丞相曾尽心尽意指导过我。”马谡回答:“丞相有些事还向我请教呢!”王平只能无语了。

马谡脑子里确实有一套一套的军事理论,他口才也好,特别能白话。但他以前只做过县令或太守,后来做随军参谋,缺的是实战经验,更不曾独当一面。王平相反,多的是实战经验,缺的是军事理论和学历,和后来的彭德怀差不多。

街亭之战,局势非常明朗,这里不需要什么高深理论:要防守必须扼守要道,才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己爬到孤零零一座山上,把大道让出来,既挡不住敌人,自己又面临被围危险,这傻事普通人也不会做。可马谡就做了。他这么做,一是急于证明自己有比丞相高明之处,以逆反心理偏不按诸葛亮布置办,事后让诸葛亮更佩服自己;二是他有理论作支撑。

兵法上确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说。秦末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之战,都基于此。但,马谡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军心。项羽带领的是常年跟随自己的铁杆部队,他的部下都有为之效死的决心;韩信攻赵时已是屡立奇功的名将,部下对他的信赖就像红军战士信赖毛委员,认为按他说的去做准能打胜仗。而马谡这时只能说是初出茅庐,部下将士未必佩服他。《三国志》就说,当时大家都认为该用宿将魏延或吴懿,诸葛亮对马谡的提拔是违背众意的(“违众拔谡”)。马谡待部下没见多么好,司马懿待降卒未见多么坏,所以,当马谡部队在山上陷于绝境时,部下就纷纷投降魏军了。马谡只想到“置之死地而后生”,没想到部下们这“后生”不是靠“死战”,而是靠“投降”获得的!

街亭之失令诸葛亮很没面子。极端推崇诸葛亮的罗贯中为挽回这一有损丞相英名的事件,赶紧设置了“空城计”情节来弥补。诸葛亮自己也后悔没听刘备临终前关于马谡不可大用的提醒。

马谡没听诸葛亮的,诸葛亮没听刘备的。仅就此事而言,要是马谡听了诸葛亮的或诸葛亮听了刘备的,街亭都不会丢失。

诸葛亮用人的这次失误,还是因有私心。他觉得马谡更是自己的人,提拔他比任用魏延更可靠。其实,他没看透马谡这样的人:如果街亭之战胜了,马谡扬名立腕了,未必还会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其傲气不会下于魏延;而诸葛亮若像刘备那样信任重用魏延,老魏也未必不知好歹。

得知马谡没按自己安排行事后,诸葛丞相给马谡安排的替补是长史杨仪。此人也是他认作自己亲信并临死赋予其大权的人,同时又是魏延最瞧不上的。当时如果时间来得及,杨仪替换了马谡,老魏知道了,结果也许更“杯具”。

从马谡本人来说,他更适合做一个参谋人员、军事理论教官。不过,就连因地、因时、都不懂,连军心都不懂,他当教官也未必太出色。

那么,他到央视当一个军事评论员更合适:能说得头头是道,能把诸葛亮都忽悠得佩服,收视率肯定差不了!即使对军事态势预测不准,也不会造成多大损失,而且更具娱乐价值。他只能恨自己生不逢时,早生了一千多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东汉末年三国战乱原因是什么?究竟死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的古代是一个战火连连的时代,特别是当时的三国,总是打仗,其实打仗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利益,那么,最著名的就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战乱了。当时的战乱可以说损失惨重,究其原因到现在还没有讨论明白,不过,到后来三国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不过,说到当时三国战乱还是死了不好的人,那么,关于三国战乱小编也

  • 二战时期德国的科技究竟有多发达?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小编觉得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当时战争带来的伤害老百姓们是最大的受难者。就好比方说当时日本突袭美国的珍珠港,导致美国损失惨重,也让美国被迫的加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美国研制出了核武器原子弹,并且向日本投掷了一颗,直至现在对日本的影响还是非

  • 诸葛亮五次北伐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郭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郭淮其实很多人应该知道这个人是谁,其实他就是曹魏很有名气的大将,但是由于三国演义等等地方都是向着蜀汉的,所以这位叫“郭淮”的人名气并不大,但是如果熟悉历史的人对这个人还是非常的有了解的,其实诸葛亮每次北伐啊失败什么的都是有原因的,在第五次的时候这其中的郭淮就让诸葛亮毫无办

  • 诸葛亮最大克星是司马懿么?司马懿为什么不敢和诸葛亮正面交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生前五次北伐都没能对魏军造成什么致命打击,不过当时的蜀国也只能以攻代守,不然很可能会两面受敌。很多人觉得诸葛亮北伐没成功是因为碰到司马懿这个克星,其实司马懿并不是诸葛亮的克星,这个人是魏国的另外一名将军。其实司马懿是非常顾忌诸葛亮的,所以一直不敢和诸葛亮正面交锋,双方交战郭淮才是关键人物。诗圣

  • 周王朝为什么前后能够延续八百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细数我国古代各个王朝的延续时间,我们会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公元前的周王朝,共计约八百年。后世建立的各个朝代,尽管发展繁荣,可是时间一般都在两三百年,过后便会有另外一个朝代来代替。那么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周王朝可以持续存在这么长的时间?事实上,关于周朝的存续时间有所争议,一说认为是约788年,一说认为

  • 武则天杀死王皇后萧淑妃的时候,唐高宗为什么没有制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的一生,功与过都留给了后人评说,她的确有功,但是过也不少。在她还只是一个妃子的时候,竟然能在身为天子的唐高宗李治的眼皮底下,将他的原配与妃子王皇后和萧淑妃残害致死。那么,既然李治是皇帝,为什么对于武则天这样的作为不加以制止?他为什么没有保护她们呢?武则天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恶毒的女人,其对情敌王

  • 传国玉玺历经千年,最终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传国玉玺”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都不会陌生,这对于封建王朝时期的皇帝政权来说至关重要。传国玉玺最初由秦始皇下令镌刻,据说上面的字是由李斯所书。这块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代表皇权天命象征的玉玺,却在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忽隐忽现,那么,传国玉玺最终去了哪里呢?“玺&rdq

  • 倭寇为何能横行中国沿海?明朝如何对待倭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倭寇,大家很容易会想到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只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戚继光,只单单是倭寇。简单来说,倭寇就是明朝中后期时的日本海盗团,对周边地区,例如中国沿海、朝鲜等地,都会进行侵略,而且还算是肆无忌惮。那么,倭寇为什么会如此猖獗?明朝又是如何对待倭寇呢?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有六十七

  • 历史上真的存在佘太君这个人物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杨家将的故事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其中杨家的核心人物佘太君更是让人钦佩不已,在戏曲中,她更是以百岁高龄挂帅出征。当然了,老当益壮到这种程度的,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了,八九十岁还能讲话、自理就已经是极其难得的了。那么,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存在佘太君这个人物呢?她究竟是存在过,还是人们幻想出来的呢?清代以来

  • 汉武帝为何要禁绝游侠群体?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游侠这个词和这种群体,乍一听似乎大多数都出现在武侠小说当中,那些身怀武艺又路见不平的侠士,总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事实上,这种群体曾经在历史上出现过,起源于战国时期,并且数量非常庞大,就连还没有称帝时候的汉高祖刘邦也属于游侠行列。但是,汉武帝却想要禁绝这一群体,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战国时期,游侠最主